四年級語文《頤和園》說課稿

一、 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頤和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10課,這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爲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二、 說說教學目標。

我針對本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了解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增強民族自豪感。

2、 基礎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句,會用指定的詞造句。

3、 基本技能目標:按課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根據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形象。

4、 情感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培養愛美的情趣,受到美的薰陶,並能有所感悟。

三、 說說教學方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生活經驗,本課選用“以讀代講,整體感知,揣摩體會”爲主的教學方法。本課語言生動優美,猶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有感情地讀,再現出這一幅美麗的畫卷,受到美的薰陶,培養愛美的情趣,增強語言感受力。本節課中我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個性培養,注意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加強"協作"。 讓學生主動積極獲取知識,讓其學會,會學,真正意義上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說說我的教學特點:充分利用網絡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表象積累,拓寬學生視野教學中在教師精心製作的課件的指導下,讓學生在面對資圖片以及文本資料彷彿身臨其境,學生很容易理解"聳立""蔥綠"等詞語的含義,體會"湖面微風輕拂""昆明湖靜的像一面鏡子,綠的像一塊碧玉"的意境,這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

五、說說學生的學習方法

1、朗讀入手,整體感知,體會文章的美。

2、讀、看、講、寫結合,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

六、說說教學過程。

本課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查字典,重點字形的指導,初步感受頤和園的美。)

介紹頤和園,導入新課,自讀課文,初步瞭解順序,寫字。

第二課時:以朗讀爲主線,細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抓特點,按順序的觀察方法,激發情感。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全文如一幅展開的山水畫卷,再現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教學時,爲了使學生儘快地與課文產生共鳴,我利用多媒體電腦依次出現長廊、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的畫面,使學生感覺到彷彿進入到美麗的頤和園中一樣。再加上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很快的就把學生帶到了美麗的頤和園中,使他們盡情地體味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爲了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在學生聽示範朗讀時,要求他們畫出文中的過渡句,進行分段,這樣,就理清了課文的層次。

我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爲了採用多種手段,創設情境,使學生儘快入情入景,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的思維活躍,使他們越學越愛學。

(二)細讀課文,抓住景物特點,展開想象。

本篇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佈局,因而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學習重點的體現。爲了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把握景物特點,我準備精講第二自然段,以問促讀,啓發誘導,爲學生疏通學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遵循這一原則,從體現素質教育,落實能力培養,滲透創新精神出發,我採用情境法、談話法,導讀法組織教學。我先請一個學生讀第二自然段,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1)本段重點寫什麼景物?(長廊)(2)長廊有什麼特點?(長、美)(3)長廊的長、美各體現在哪裏?(“長”體現在“長長的”“沒有盡頭”“700多米長”“273間”;“美”體現在“紅漆的柱子”“綠漆的欄杆”“五彩的畫”;另外“微風從右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也寫出了長廊的環境幽雅宜人,體現了長廊的美。)

學生找到這些詞語後,不一定理解怎樣纔是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於學生掌握本文的寫作方法,指導學生課下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這時,我再次範讀本段,並利用多媒體出示長廊的畫面,給學生以直觀的感覺,再對照畫面具體分析重點詞句。然後讓學生作對比句子的練習:如(1)這條長廊既長又美。(2)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話,畫着人物、花草、風景、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很清楚地就明白了作者是怎樣抓住事物特點來具體寫的。這樣很順利地就突破瞭如何抓景物特點來描述這一難點。使學生體會到長廊真美,頤和園真美!

“學法”被喻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爲了使學生在本課的教學中也有一得,我在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後讓學生總結學法,即:初讀,找景物;再讀,抓景物特點,瞭解寫法;品讀,體會感情。然後教師用這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第三、四自然段,待學生掌握方法後,自學第五自然段。[

閱讀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應成爲主動的探索過程,爲了幫助學生抓住景物特點,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站在萬壽山腳下看到了什麼景物?它有什麼特點?(2)登上萬壽山,看到了什麼景物?它有什麼特點?這兩道題的答案學生在讀了第三、四自然段就能總結出來,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心理學表明,強烈的目標意識是導讀成功的關鍵,閱讀之前目標明確與否效果大不一樣。閱讀之前必須使學生明確爲什麼而讀,要思考什麼問題,完成什麼任務。這就是設計這幾個問題的意圖所在。

問題(1)很簡單,學生能很快答出。而對於第二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蔥鬱”、“掩映”等詞語的意思。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掩映”一詞,我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相互掩映的畫面,將抽象的概念通過直觀的畫面來展現,使 學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掩映”的意思就是互相遮掩相互映襯,從而體現出景物的美。文中有一個句子“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中的“滑”爲什麼不用“劃”?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我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水平如鏡的昆明湖的畫面,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描述昆明湖的靜。學生會說“昆明湖靜得好象一面鏡子的”。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又使他們感受到昆明湖的靜。接着再讓學生想象一個東西從鏡面上滑過鏡面會有什麼變化?(無任何變化。)通過引導想象學生很容易地 就理解了用“滑”字也是爲了說明湖面的`靜。由此可見作者用詞之奧妙。

由於在二、三、四自然段的學習中都運用了:初讀,找景物;再讀,抓景物特點;品讀,體會感情的方法。學生已掌握了這種方法,因而在第五自然段的學習中,教師就放手讓學生用這種方法進行自學,然後讓學生互相交流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再抓住小學生善於表現這一特點請一個學生上臺指着多媒體畫面上的十七孔橋說說它的特點。這樣設計既利用多媒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全班學生都動手、動腦、動口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三)再讀課文,明確中心,加深體會。

爲了使學生對這篇課文有深入的理解,更好的體會作者潛詞造句之奧妙,體會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具體描寫的方法,我再次利用多媒體電腦出示長廊、佛香閣、排雲殿、昆明湖、十七孔橋等優美畫面,再配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定會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後,教師鍥機追問:這麼美的頤和園和、這麼美的皇家園林是誰建造、設計的?學生答是勞動人民建造的,從而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熱愛、讚美之情。

(四)總結 總結貴在昇華。本課的總結不僅要總結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還要總結作者是怎樣把景物寫具體的方法,從而突出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我是這樣總結的: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頤和園》這篇課文,作者按照遊覽順序向我們展示了長廊、佛香閣、昆明湖、十七孔橋的美,使我們感受到頤和園真美啊!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就是因爲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這一點是同學們值得學習的。今後我們在作寫景的文章時,也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這樣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具體,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將要參加秋遊,在遊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抓住公園內幾個主要景物的特點,然後寫下來,好嗎?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思路的設置中,我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在教學中儘量把教書與育人,傳授知識與發展智能,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的統一起來,從而促進教學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