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與地壇》說課稿

1、課文地位

《我與地壇》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高中第一冊的重點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學習我國現當代文章、外國文章、中外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散文,着重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單元裏已經學習了詩歌的鑑賞方法,第二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鑑賞散文。《我與地壇》之前的兩篇課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都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名篇,學生在學習時也初步懂得了散文鑑賞的基本方法:通過解讀語言文字來感受作品中呈現的物象,進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並且儘可能瞭解作者自身的方方面面,瞭解創作的時代背景更深層次地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除此之外,要注意學生的個性感受,鼓勵學生真正走進作者的境界中,與作者同歡喜,共憂患,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懷。

《我與地壇》是一篇寫景與敘事相結合的散,作者將自己的獨特感受融進對古園的景物描寫之中,這種描寫很有作者的個性、人格的印記,在景物描寫中抒寫人生感懷和人生思考,;作者的語言無論是敘事寫人還是繪景狀物,無論是描摹心態還是抒發感悟,其表現力都是很強的,語言的運用在平緩沉毅中見機智。因而學習本課,除了進一步落實並掌握鑑賞散文的方法外,還要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去思考、去探討作者在文中觸景生情,對生死問題的深沉思考與明智選擇和對母愛的感懷、對親情感受。此外,本文也有他思想教育價值:可以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生與死的問題,如何對待自己的生身父母,如何提高心理素質,着意培養堅忍不拔的一意志品質,克服脆弱,增強心理承受能力,避免過激舉動,預防發生意外等等。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進而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2)將古園的景物描寫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結合,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4)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教學難點:

(1)理解“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

(2)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

二、說教法:

根據本文的特點和大綱對自讀課的要求,準備採用自學、討論、探究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爭做學習的主人。具體措施如下:

1、完成“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採用自讀課文、討論交流的方法,由題目“我與地壇”,文章第一部分寫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對“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寫了“母親”,對全文進行整體的思考: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這三者之間有什麼內在的聯繫?指導學生養成抓住關鍵的人或物,獲取相關信息來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習慣,並在和同學的討論交流中培養自己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

2、完成“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時,採用“讀”“議”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相關語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的處境,進行換位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3、完成“把握作者蘊涵在文章中的情感”和“品味評價沉靜、抒情的語言特色。”時採用探究式,讓學生找出自己最爲欣賞的一兩出語言,讀一讀,並說一說它美點,並模仿着寫出一兩個句來。寓思維訓練於聽、說、讀、寫之中,提高閱讀分析鑑賞能力,把個人鑽研與小組討論結合起來,互相補充,羣策羣力,使知識轉化爲能力。

4、完成“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這一情意目標時,聯繫中外名人:貝多芬、孫濱、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事蹟來思考生命和人生及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聯繫書寫母親的詩孟郊的`《遊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三、說學法

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基礎上,對整體把握文章、欣賞文章已有所理解,但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結合作者的實際生活、深入作者心靈真正理解文本、比較深入的說出文章語言的美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弱,自學方法是簡單的雛鳥吞食的方法,對老師的依賴性強,沒有掌握自學的方法,容易厭倦,思考問題缺乏一定的深度,滿足與膚淺的認識,爲此,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學法的指導:

1、用設疑促思的方法,引導學生由題目入手,帶着“內容如何體現題目”的問題去閱讀文章,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養成邊讀書邊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2、通過抓關鍵語段,分析“我”與地壇、母親的關係,體會作者“對生命、對生活、對母愛”的感悟,養成抓中心段、中心句來體會文章所傳達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閱讀方法。

3、讀書養成摘抄的優美語句的習慣,並通過反覆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託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用所掌握的賞析語言的方法去品味的語言。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即仿寫句子),養成“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3、通過聯繫生活閱歷來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注意聯繫生活來學語文,養成“在語文中學生活,在生活中用語文”的學習習慣。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命運叵測,人生道路上,不幸有時會從天而降。面對不幸,有人一死了之,有人奮發圖強,但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內心的掙扎。今天,我們就來感受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21歲時響應號召赴陝西務農,因積勞到殘而下肢癱瘓後的一段心路歷程。

(二)整體把握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文章後,就文章內容提出一個問題,用一個問題將題目及兩部分內容聯繫起來。

學生讀完課文後發言討論,既要說出自擬的題目,又要結合課文內容說出擬題的根據,老師進行總結。問題範例:文章寫了我與地壇的什麼關係?文章是怎樣將“我、地壇、母親”三者聯繫在一起的?

(三)探討“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理解作者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

1、 1、學生研讀第一部分,探討“我”與地壇的關係。(注意結合具體語句進行探討,即注意文本的解讀)

討論後明確:(1)、“我”殘廢之初,悲痛欲絕,感到前途的暗淡渺茫,以至於一次次在死亡的邊緣徘徊,偶然地來到這個荒蕪冷落的古園,古園映照着“我”的生活,感受出“我”內心的苦痛,理解“我”迷茫的心情,可以說地壇的“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的景物特點與“我”的苦痛、迷茫的心境相似。因而在“我”可以在地壇躲避殘酷的現實生活,可以在地壇那裏療傷。

(2)、地壇的“荒蕪但不衰敗”,的特點,使“我”從中受到生命的啓示:園中的小昆蟲蜂兒、螞蟻、瓢蟲、蟬,他們雖身處逆境,但並不頹廢、消極,他們都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還有那“祭壇石門的落日,寂靜的光輝被映照得燦爛” 、“雨燕的高歌”、“冬天雪地上小孩子的腳印”等生機勃勃的景象爲世界增添了一份活力和亮色,正是這“荒蕪但不衰敗”,的園子,引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思考,並從中獲得啓示: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殘酷與傷痛也都是不能選擇的必然,人對於超越個體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設定的事實顯然沒有任何改變的餘地。但生命的真諦在於把握自我,因而“我”選擇用積極的人生觀戰勝了消極頹廢的思想,並走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堅定地邁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3)、“我”深愛着地壇,因爲地壇與我的緣分,還因爲地壇的荒蕪與我的心境相似,更因爲“我”在地壇時,地壇的富有生機的景物引發了“我” 對生命、生活的思考, 並中從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2、 研究第二部分,理解母親給予了“我”什麼?

1、 ( 1)、母親給予了“我”生命,但她除了千千萬萬的母親那樣關愛自己的子女之外,面對殘疾的兒子,她還要堅強的意志和驚人的毅力去承受巨大的壓力,以行動感染薰陶殘疾的兒子 :“她知道我心裏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了結果會更遭,但她有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裏整天都想些什麼。”“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者,兒子得有一條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思來想去最後準是對自己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裏出了什麼事,這哭難也只好由我來承擔。”

(2)、母親給我的是無私奉獻和毫不張揚的愛 :“曾經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裏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有急迫”

(3)、母親使“我”獲得了人生啓示:母親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爲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爲兒子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也就是說,母親的活法、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給予兒子的愛,讓“我”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讓“我”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使我在母親去世後“設想母親的心理、寫小說回報母親、整日懷念母親 、痛恨自己的倔強羞澀”。所以“母親”是我亦即作者史鐵生生命的航標。

3、“地壇”與“母親”有什麼聯繫?地壇和母親給予“我”的有什麼異同?

討論後明確:“現在我纔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的腳印,也就是處處的關愛與牽掛.暗示出“我”的成長處處都離不開母親的啓發,就如同地壇給予“我”的生命的啓示一樣,在我的心中,母親已經和地壇融爲了一體,和作者的堅韌果毅的生命融爲一體。

相同點:都在我面對人生不幸、在最最困難、最最低落時給予我慰藉,給予我幫助,並啓迪着我勇敢地面對生活。

不同之處是:地壇的一草一木及其他的景物描寫觸發我的感覺,讓我感悟生命;給予我生命的啓迪,而母親同給我的更多的關注,承受別人所不能承受的苦痛,卻又堅定地活下去,她的苦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爲兒子承受一切苦難,爲兒子獻出一切,她的對待苦難的態度,她的活法,給予我生活和生命的啓迪.從這個意義上講,母親用她的生命來啓迪我,這是與地壇所不同的。所以作者說:我愛地壇,更深愛我的母親。

(四)品味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並通過反覆朗讀,從抑揚頓挫、修辭、句式、表達的感情、所寄託的寓意、遣詞造句的準確形象生動等角度去品味語言,並模仿着自己創作一句來。(小組合作完成)

(五)引導學生關注生命、關愛親人、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

1、聯繫貝多芬、海倫凱勒、司馬遷、張海迪等人的例子來談談關注生命,冷靜對待挫折、增強心理承受能力等問題。

2、聯繫書寫母親的詩如孟郊的《遊子吟》等以及當今的一些通俗流行歌:《真的愛你》《懂你》等來感受母愛的偉大,親情的可貴。

(六)播放歌曲《真的愛你》及鋼琴曲《命運交響曲》結束本節課,在美妙動人、振奮人心的音樂聲中,激發學生再次感受親情的可貴,並樹立“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命運抗掙的生活態度,奏響命運的樂章。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主要體現教學的重難點:理解“我”與地壇、母親的關係:

我 與 地 壇

史鐵生

深愛地壇 深愛母親

感悟生命 感受親情

說課方案的自我評價:

本課的設計主要抓住了題目所涉及的內容要素:“我”、“地壇”、“母親”三者的關係作爲深入文本、探究文本的突破口,深入理解作者的心靈世界,體味他與地壇和母親的情感,理解他從地壇的景物描寫中、從母親的平凡和瑣屑的實踐中感悟生命、感悟親情,完成此環節之後,下面的語言品味及情知教育則水到渠成,可以說起到了“牽一而發動全身”的作用。但是,由於多方面的因素,本說課稿諸多方面不盡人意:如對課堂中學生會出現的問題沒有預先設想;板書的設計欠藝術性和高度概括性等。懇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