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八首說課稿

各位評委下午好:

秋興八首說課稿

今天我要說課的篇目是杜甫的?《秋興八首》其一,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一首唐詩,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學理念和教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是知道學生學習唐詩。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迎來了一個巔峯時期,詩體完備,名家輩出,風格多樣,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唐代詩歌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在本單元通過第一篇《蜀道難》體會了李白的浪漫激情後,《秋興八首》(其一)則要觸摸到的是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和對國家深沉的愛。《秋興八首》是公園766年杜甫旅居夔州所做的一組七言律詩,我們教材選的是第一首,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從命意上看,有領起的作用,可以說給全組詩歌定下了一個基調,那就是抒羈旅之愁,悲家國之事。秋興,從字面上說就是因秋感興之意。

二、學情

高一下學期了,同學們通過這前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能夠初步感受詩歌的語言美,但這是較爲淺顯的層面。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待進一步的提高。所以對這一課的學習應該注意在兩方面引導學生:

一是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本課情感的抒發是含蓄的,這就需要引導學生進入詩人所押寫的情境中細細體會。

二是啓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說詩歌有“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通過鑑賞最終要讓學生從內心感悟到杜甫在極其困窘的環境中發出的愛國強音。

三是教學理念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理念的要求,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我這一課的教學我將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誦讀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題作用,在學生已有知識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設問和引導。

四、教學設計

(一)總體設計方向

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景,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繫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詩,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知識與能力

⒈瞭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⒉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把握詩歌意象和情感的有機聯繫,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鑑賞能力,使學生受到詩人情感薰陶而有所感悟,引發審美興趣,提高鑑賞能力

教學課時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走進古典詩歌,就是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境界。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們的前人會從一張張薄薄的書頁中立起,踏着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飄飄地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今天,向我們走來的這位詩人我們並不陌生,他的詩被稱爲“詩史”,他的人被稱爲“詩聖”,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同情人民疾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層艱苦生活的詩篇。聞一多先生認爲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他就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現在,讓我們通過《秋興八首(其一)》,走近這“四千年文化中最莊嚴、最瑰麗、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二、背景介紹

公元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個時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與薰陶,是他對國家命運與民生疾苦非常關注。他曾多次在詩中表示過“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類的心跡。在流寓四川的年月裏,它時刻關心着國家形勢,盼望“安史之亂”早日平息,國家與百姓能夠重歸安寧。可是,事與願違,“安史之亂”雖與763年被平定,但國家的形勢卻仍不穩定,回紇、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強馬壯,不時侵略唐境,吐蕃還於763年一度攻佔了都城長安;而唐朝內部在平定“安史之亂”戰爭中作大的軍閥也擁兵割據,對朝廷構成了威脅。國運威迫,猶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爲此而深感憂慮。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裏,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不被多年冷似鐵”(《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遊任屐穿”(《春日江遊》)、“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悽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願望。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爲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三、吟誦感知

(1)教師範讀。聽清讀音,把握停頓、重音。

師:注意這節課是鑑賞課,所以你們是主人,所以希望大家踊躍發言,因爲古人說“詩無達詁”。首先,由我來朗誦,這是我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

同學自己帶着感情,帶着你對這首詩的初步感受,自由地朗誦一下本詩。朗誦的同時請你結合註釋,去思考一下自己在讀這首詩的時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麼?或者說你有哪些感受。接下來大家開始自由地朗誦。

(2)自由朗讀。

(3)指生朗讀。校正讀音,明確節奏。

(4)齊讀全詩。

(5)合作譯詩。結合註釋,疏通詩意;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四、涵詠賞析

提問:接下來就請同學來談談你的初步感受是什麼?或者你在朗誦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

明確:秋的蕭殺,人的憂傷與孤獨、淒涼、悲傷、悽苦等等。這些情感可以從玉露、楓樹林、波浪、風雲、菊花、孤舟、白帝城等景物中體現出來。

提問:也就是說,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情感。“情感”加上“景物”就成了詩歌的一個要素,是什麼呢?

明確:意象。

過渡:所以說,我們在讀詩歌時一定要把握住意象。接下來,讓我們齊聲誦讀一下這首詩,讀完以後,選取意象進行思考、交流,這些意象帶給你怎樣的聯想?接下來就一起朗讀一下。

提問:請發表看法與見解。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做補充。

㈠玉露凋傷楓樹林

⒈提問:“玉露”用在這裏合適麼?

明確:白露(white dews)——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羣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節,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覺。

⒉提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凋傷”中的這個“傷”字。把“傷”換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這兩個字換一下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出來?

⊙點撥:注意語音語調,速度要慢些,韻腳要拖長,聲音要響亮,要讀得抑揚頓挫。 聽朗讀,初步感受,在此基礎上反覆吟誦,整體感受。 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朗讀吟誦以及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情感的能力。

五、反覆誦讀,加深體會

指導學生朗讀,在反覆吟誦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反覆誦讀,加深體會,引導學生在詩歌鑑賞中注重朗讀吟誦。

六、作業

今天我們這節課是讀《秋興八首(其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點感受,或多或少而已。我們就把“《秋興八首(其一)》有感”當作副標題,請大家給它一個正標題,要求能體現你對整首詩的感悟,或者說是你從這首詩中感覺出來的思想感情。請大家用散文性的語言描繪一下首詩,數不少於200字,同時背誦全詩。

板書設計

秋興八首(其一)

自然之秋

意悲    人生之秋

國運衰落之秋

玉露  楓樹林

巫山巫峽

秋景

波浪  風雲

叢菊 孤舟 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