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化學說課稿三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化學說課稿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化學說課稿三篇

化學說課稿 篇1

設計思想:

新課課倡導“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讓學生學習有用的化學”。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介紹其主要性質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有機物“(組成)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認識關係,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從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從實驗開始,組織教學內容,盡力滲透結構分析的觀點,使學生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學無止境。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迴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藉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採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並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並能解釋羥基對乙醇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過程: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爲一句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教學第一環節──學生討論、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學生討淪、交流所知道的乙醇,歸納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出與已有經驗相聯繫而義具有新的自己可望進一步瞭解的東兩,如飲酒與人體健康、司機酒後駕駛等問題)

教學第二環節──實驗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學生最爲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節課的教學。創沒情景:世界衛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灑後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渡飲酒後,會出現種種不適症狀,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

提出問題:

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着。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麼原理?

實驗探究:

學生分小組模擬這一實驗過程。

實驗改進:

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熱水中,以保持反應所需要的溫度(參考蘇教版教材),銅絲使用細電線中的細銅絲,經砂紙打磨後繞成螺旋狀,改進之後的實驗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學生觀察銅絲表面的顏色變化,對比實驗前後試管中液體氣味的變化,書寫方程式,思考銅絲的作用)

歸納總結:

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認識羥基結構,得出銅絲在反應中起催化劑的作用。

教學第三環節──閱讀、交流,認識乙醇與強化劑的反應及應用

乙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夠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繼而出現心悸、噁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症狀。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後駕車的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資料卡片。學生了解乙醇與強氧化劑反應,直接被氧化爲乙酸,同時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

教學第四環節──觀看錄像,探討乙醇汽油的利與弊

教師播放一段錄像,目的讓學生關注乙醇的能源價值。學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能源危機。教師提醒學生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玉米,從而出現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警醒,培養學生參與禮會建設的意識。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創設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鈉,乙醇鈉是製造二十餘種西藥的原料。提出問題:由乙醇如何製得乙醇鈉?(類比水與鈉的反應)實驗探究:學生分小組完成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實驗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人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後輕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的不純氣體排出,迅速倒轉註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後再排出多餘的乙醇,輕推注射器活塞,點燃反應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後的實驗減少了反應物的用量,氫氣無需驗純,操作簡單,適合學生完成。

歸納總結:

學生模擬鈉與水反應的原理書寫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結構和化學性質

學生觀察發現乙醇的兩條化學性質均與羥基結構有關,講解官能團的概念並強調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滲透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結構一性質一用途”的有機物學習模式。

化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經過仔細地研讀教材、充分地準備分組器材、我對這節課充滿了信心;經過精心授課,今天給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爲精彩的科學課。現在我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是教科版《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的第六課,屬於“物質變化”中“化學變化”的範疇。《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這節課主要通過總結前幾課的知識,歸納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產生的一些現象,幫助學生從現象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因此本課佔據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學生學情

1、學生對於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前面幾節課的學習中對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說陌生是因爲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於學生來學,還處於表層的認知狀態,對於從化學變化的現象來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化學變化,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2、本學年,我校科學小組的教師在科學教學中,着力於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勇於探索、大膽質疑、團結合作的科學素養,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設定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並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繫,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要使學生獲得善於思考、勇於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從化學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後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因此,我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可以初步判斷物質是否發生了化學變化。

2.硫酸銅溶液和鐵釘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繼續學習“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分辯現象與證據的關係,體會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爲“瞭解化學變化伴隨的一般現象”;教學難點設定爲“觀察並描述硫酸銅溶液和鐵的變化,尋找證據判斷是否產生了新物質。”

四、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

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突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和多元評價”方式,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

結合 “猜想假設-- 實驗驗證---歸納結論--- 拓展提升”的科學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力求以活動組織教學。以學生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爲中心,着力創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法

教法:演示法、引導法。

學法:動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歸納總結法。

(二)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分活動激趣、自主探究、對比辨析、拓展延伸四個環節。

1、活動激趣

《科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開展好科學課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顯得尤爲重要。而著名教師於漪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

因此,我們在導入環節設計了一系列圖片,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回顧前幾次試驗,通過組織學生回顧各個實驗裏的現象,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通過質疑“硫酸銅溶液中放入鐵釘,會發生哪些現象?”,激發學生探求真相的好奇心,爲接下來的科學探究活動作好鋪墊。

2.自主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和實踐性課程,要讓學生在活動與實踐中學習科學。

爲了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們設計了三個探究活動:一是“觀察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二是“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三是“認識化學變化常伴隨的一些現象”。 實驗前我提出問題:“如果把鐵釘浸入硫酸銅溶液中,會發生什麼現象?硫酸銅溶液與小蘇打混合的變化,會發生什麼現象?”,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猜測,做好猜測記錄,並適時用PPT出示實驗要求,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用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實驗前我自主設計了實驗記錄單,引導學生觀察、描述、記錄、交流、討論,歸納總結出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思。把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鑲嵌在親歷親爲的探究過程中。

3.對比辨析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與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相聯繫,嘗試解決簡單的生活實際問題。

雖然學生已經瞭解了化學變化伴隨的一些現象,但是當幾種生活中極其相似的物質變化現象出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容易混淆,而且也缺乏用科學的語言解釋的能力。因此我們通過設計相似現象的對比,揭示化學變化的本質。這樣既是對所學知識的檢測,也是將科學探究與生活緊密地結合了起來,相信學生主動探求科學的興趣也會更濃。

4.拓展延伸

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開頭,正如影視劇的序幕一樣,可以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尾,對於幫助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的知識技能,領會科學的方法,發展智力,有重要的作用。

結課時,組織學生觀看“牛奶、顏料和洗潔精發生變化”的視頻,再次激發學生對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學生探究熱情再次被點燃,這樣,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延續到了課後,而且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五、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可以使人一目瞭然,清晰易懂。

本節課我們採用了結構式板書,簡單凝練地呈現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要點,可以幫學生更好地梳理知識,鞏固所學內容。

當然,再好的一堂課,也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不足之處,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化學說課稿 篇3

1. 教材分析

1. 1教材的內容和特點

(1) 內容:本節內容選自高中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一章第三節,本節教材主要介紹兩部分內容:一部分內容是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以及燃料的充分燃燒,另一部分內容是從節約能源、提高燃燒效率的角度,說明研究燃料充分燃燒的重要性。授課安排爲1課時。

(2) 特點:本節內容有關理論的教學要求並不高,但重視對學生進行能量觀點的教育;本節內容較多地滲透了化學社會學的觀點,聯繫實際的面較寬;本節內容還安排了一個“要求學生就家庭所用燃料問題進行調查”的研究性學習課題。教材也重視教學內容的更新,編入了一些學生能接受的現代科學知識,如資料中的火箭利用高能燃料的燃燒升空等。同時也編入了一個家庭小實驗、資料圖表等,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使家庭作業不僅僅限於筆答,增加了學生動手實驗和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

1.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作爲高中化學的第一章的內容,在全書乃至整個高中化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作爲主要線索貫穿在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本節內容作爲連接初中化學和高中化學的“紐帶”,正好符合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需求。這是教材體系的總體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質結構知識統帥整個化學教材外,還以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來組織教材。本節內容與高三的“反應熱、熱化學方程式、燃燒熱、中和熱”等知識前後呼應。高一側重介紹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基本概念,高三側重介紹計算。這樣做,通過教材精心設計知識的臺階,避免由於知識臺階設計不合理而使學生出現大面積的分化。同時,由於難點分散,也有利於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把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有關概念的教學放在高一教材中是通盤考慮整個高中階段教學內容和要求的結果。

1.3 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化學反應所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因此研究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即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是重點,學生剛從初中上來,學生雖然學習了很多有關燃燒的反應,但對化學反應中伴有能量的變化只有大致的印象,因而,化學反應中能量觀點的建立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瞭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瞭解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查找,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並得出結論的自學能力。又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勇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化學實驗的創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設置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3. 學情分析

在初中時,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有關燃燒的反應,對化學反應中伴有能量的變化有大致的印象,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實驗來探究化學中能量變化;同時,通過比較燃料的燃燒條件和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使學生樂於探究如何提高燃燒高效率、節約能源和開發新能源等前沿課題。

4.教法設計

4.1課的引入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模式

課前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領取“常見的能源有哪些”、“初中學過的燃燒反應有哪些”、“我國的煤炭儲量及分佈情況”、“能源的利用與人類進步”等資料收集任務,每個小組推選一人在課堂上作簡短彙報(每組限時1.5分鐘),教師總結後引入新課。這樣處理能讓學生學會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並用化學語言進行表述,瞭解化學與社會和科技的密切聯繫。

4. 2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採取“引導—實驗—探究”的教學模式

在已準備好所需化學物品的前提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得出:鋁片和鹽酸反應要放熱,使溶液的溫度升高:Ba(OH)28H2O晶體與NH4Cl晶體的反應要吸熱,使玻璃片上的水結成冰。從而合學生進一步明確化學反應伴有能量變化,常常表現爲熱量的放出或吸收,並聯系能量守恆定律,引導學生總結出反應物的總能量和生成物的總能量不相同是能量變化的原因所在。這樣處理能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同時在實驗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也對學生進行了能量觀點的教育,突破了難點,這樣也使學生獲得自主發現的快感,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4.3燃料的充分燃燒採取“自學—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已佈置研究學習課題“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質疑、集體討論等形式,並創設下面幾個問題:

(1) 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是什麼?

(2) 燃料不充分燃燒會造成怎樣的結果?

(3) 爲使燃料充分燃燒,空氣是否越多越好?

(4) 增大燃料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可採取哪些措施?

(5) 解決能源危機的途徑有哪些?

(6) 高效、清潔利用煤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7) 煤直接燃燒會對環境會產生什麼污染?

這樣處理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珍惜資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5. 教學過程

本節內容的教學過程設計總體思路爲:

結合我國的國情

能量利用

引出

人類的文明史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燃料充分燃燒

煤的綜合利用

新技術的開發

放熱反應 充分燃燒 充分燃燒

吸熱反應 的條件 減少污染

6.反饋練習

由於本節課對理論教學的要求並不高,故本節課的反饋練習比較簡單,以課本的課後習題爲反饋練習。見課本P24。

7.佈置作業

寫一篇關於充分利用家庭燃料問題的調查報告。(最好有自己的觀點和創新意識)

附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應簡潔明瞭、體現重點

第三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能量守恆

化學反應(據能量變化爲)可分爲放熱反應;吸熱反應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二、燃料的充分燃燒

1. 條件:足夠多的空氣;足夠大的接觸面積.

2. 實例:煤的氣化或液化

三、當今能源技術及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