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總五篇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說課稿範文彙總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認識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長度單位》的第三課時,是“圖形與幾何”知識板塊中的內容。新課標在第一學段中明確要求“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米、釐米,知道分米、毫米,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能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認識米 用米量》是學生在學習了《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的基礎上又認識的常用的長度單位。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量化把握物體長度的基礎,而且有助於學生空間觀念以及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材通過讓學生感受到用釐米尺量黑板太麻煩,從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建立了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得出“量比較長的物體,可以用米作單位”的結論。

根據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體內容,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特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學會用米尺進行正確的測量。

2、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積累學生測量長度的活動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細心認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

3、根據學生的個體特徵,讓他們在課堂上“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驗數學的樂趣。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學會用米進行正確的測量是教學重點,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二、說學法

爲讓學生掌握1米的長度,學會用米量,我放手讓學生操作體驗、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畫、比、量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進行學習。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則通過觀察活動、估測活動進行學習,在活動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測能力、合作能力,養成認真細心、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說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爲了更好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創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使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動手操作,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演示法。對米尺進行演示,在黑板上畫出1米長的線段,與學生一起用肢體表示出1米的長度,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行學習,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四、說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米尺、繩子等實物。

五、說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一起參與互動,共同探究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一)創設情境,引發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一段錄像:一生拿着10釐米長的直尺在講臺上量黑板邊的長度,另一生拿着20釐米長的直尺在教室裏量教室到底有多長。他們累的滿頭大汗,忙得不亦樂乎。

這樣,學生會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時,用釐米作單位不合適”,進而思考“比較長的物體,用什麼作單位比較合適呢?”。這樣很自然地引出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這樣設計,即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培養了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決問題

例4首先解決認識米的問題。我打算分這樣幾步完成:

1、認識米尺

多媒體課件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是米尺,它的長度就是1米。引導學生觀察後得出1米=100釐米,爲估量物體長度意識的培養做好鋪墊。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6頁“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拓寬知識面。

2、畫一畫

在黑板上用米尺畫出1米的長度。加深對米的認識,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3、比一比

(1)從學具盒裏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師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伸開雙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發現伸直雙臂的長度大約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這樣設計,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學習習慣,突破了重點。

4、小兒歌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學生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後,我會和學生來一首互動小兒歌:

師:伸開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開我的1——米。(伸開雙臂)

師:抖抖你的1——米。(抖抖雙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學着老師的樣子抖抖雙臂)

新課標說明:教學活動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對於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教師要爲他們提供足夠的材料和思維空間,指導他們閱讀,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多媒體課件出示小知識“人身體上的測量工具”,滿足有能力學生的學習慾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設計了找一找活動, “睜大雙眼,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呢?”

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使他們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生活中數學現象的眼睛。

例4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用米量,是本節課的重點。我是這樣突破重點的:

小組合作,教師適時指導。

1、量出1米、2米、3米長的繩子。(第1、2小組合作完成:第1組同學拉繩子,第2組同學量,一對一。然後,第2組同學拉繩子,第1組同學量,一對一)

2、先估測,然後量出黑板邊的長、教室的長是幾米。解決課始錄像上的問題。(第3、4小組合作完成:第3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4組同學觀察結果。然後,第4組同學量黑板邊的長,第3組同學觀察結果。)

3、先估測,然後量出組裏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釐米,或者說是()釐米。(第5、6小組合作完成:第5組同學給第6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然後,第6組同學給第5組同學量身高,一對一。)

最後,學生彙報交流。

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實際中去。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此時,整節課進入高潮。

三、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新課標明確表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根據課本第8頁練習一第4題的內容,我自編了一個數學小故事:秋高氣爽,天氣晴朗,小紅在公園跳繩,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這時,跑來了一隻小貓,依偎在她的腳邊。根據故事進展,出示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學生依次判斷一根跳繩、一把椅子、小貓身高比1米長還是比1米短。

四、總結全課,鼓勵學生

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米,知道1米=100釐米,會用米量黑板邊長、教室長、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學到的本領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後的課堂上學到更多更有趣的數學知識,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中P115頁例3及“做一做”的內容。

2、教材簡析:本冊“數學廣角”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例1烙餅和例2沏茶之後,再來研究排隊論中怎樣使服務對象的等候時間最少的問題,爲後面學習例4對策論打基礎。

3、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爭當最佳小編導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排隊擇優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認識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瞭解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掌握等候時間的計算方法,探索得出等候時間總和最少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把所學內容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意識。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說明

我想要教好一堂課,首先要明確本堂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並且還要注意某些目標在整個單元中所處的位置,比如讓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這些目標不但本節課要有所達到,更要經過不斷的培養,形成一個體系讓學生加深對這些方面的認識。這樣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一個系統性認識,對學生已有知識的喚起和對知識的延伸很有幫助。因此,我將本冊的數學廣角設計爲“我是……”爲主題的一個系列教學,以角色扮演來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比如將例1例設計爲“我是能幹的小廚師”,讓學生將自己當作一名小廚師來確定烙餅和燒菜的方法;將例2設計爲“我是家庭小管家”,讓學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來決定待客沏茶的順序;將例3時設計爲“我是最佳小編導”,讓學生以小組爲團隊進行策劃,爭做元旦文藝匯演的最佳小編導;將例4時設計爲“我是聰明小參謀”,讓學生扮演成一個小參謀來出謀劃策。這樣一來整個單元主題情境緊密聯繫生活,又具有連貫性,讓學生感知數學是連續的',知識之間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向學生展現的是一個知識的體系。因此在教學這節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⑴讓學生插上生活的翅膀,在數學廣闊天空中翱翔——靈活運用教材

本節課是“我是……”系列主題情境教學之一,在設計本課時我想到貨船卸貨與學生生活情景比較遠,學生興趣會不大,因此捨去沒用。我瞭解到學生對開展文藝活動很有興趣,並都想爲此出自己一份力,也考慮到作爲小編導並不是每個學生在以前都參與過,對學生是一種新的挑戰,所以確定本課主題是“我是最佳小編導”。並將這個情境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它既能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能讓學生得到鍛鍊,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分不開的。

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把握課堂教學的靈魂——明確三維目標

新課改以來,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與實現一直是構成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它是對教學結果的一種預設,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歸宿。所以在本堂課中,我在對三維目標的確立和實現時重點放在關注學生的發展上,從導入鋪墊、探索新知、學以致用一直到拓展提高,都在爲達到教學目標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爲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而努力。

2、學法設計

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如按照新課改要求不斷改進下去,課堂的主動權會不斷地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實踐中學、在發現中學、在討論交流中學,在學習中情感得到昇華等等,這纔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課堂教學,因此本堂課堂中學生的學有幾下幾點:

⑴角色扮演中將自身與知識融爲一體——在玩中學

由於情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一開課學生就被這一情境所吸引,引起共鳴,並完全融入到情境之中,從文藝匯演彩排前的化妝、節目彩排一直到文藝匯演結束,讓學生將自己扮演成一名小編導來經歷文藝匯演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地學習了數學知識。

⑵學生親身經歷認知過程把握知識跳動的脈搏——在實踐中學

本課中讓學生理解什麼是等待時間,掌握計算等待時間的方法是本堂課關鍵,爲此我設計了這個實踐活動,創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這樣通過做接水實驗再到填表發現最優方案,實現了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們知道一堂課知識點不斷涌現,而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堆砌,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繫,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握住知識跳動的脈搏,一步一步將它完全掌握。

⑶激發學生無盡的思考,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發現中學

課堂上通過創設出一個又一個即好奇又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來誘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比如通過引導激發學生去思考得出彩排方案共有6種,從而使學生髮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爲後面找出最優方案打下基礎。這裏代替了機械的由教師的直接灌輸,而是讓學生通過思考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獲得了成功的喜悅,使得學生在整堂課中都樂於和善於思考。

⑷小組討論交流是打開面向全體學生的一扇窗戶——在討論交流中學

在以前上課時我總感覺到創設出好的教學環境,學生就會被這種氛圍所感染,從而積極思考問題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但也有部分學生會無動於衷,不是他們不善於思考、學習,而是有一種墮性,因爲反正馬上就會有答案,自己爲什麼要去思考呢,況且自己思考的結果也不一定對。這樣一來,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被動地學習,知識掌握得不牢靠,造成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因此學習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並不是某幾個學生學好了就是好課,在本課中我採用小組協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通過小組間的討論交流,人人都動手、動口、動腦,共同完成“節日彩排方案表”,找出第4種方案的總等候時間最少,學生親身經歷了擇優的全過程,從而感悟得出等候時間總和最少的一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到知識的發生過程,長此以往,學生自主學習的那一扇窗纔會打開,從而會使他們不僅對知識掌握得牢而活,而且語言交流能力以及小組協作學習能力也大大提高。

⑸讓數學在課堂中延伸,感受到數學應用的真諦——在學習中情感得到昇華

學生的情感教育需要無形地滲透到學生學習中,爲此我巧妙設計練習,比如最後一個拓展練習,在計算等待時間的基礎上還要算出損失的租金,這樣學生知道了通過減少等待時間還可以減少金錢浪費。這裏通過練習不但對知識進行了拓展和提高,體現優化的重要性,而且讓每個學生覺得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價值,從而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昇華。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通過爭當最佳小編導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排隊擇優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學生認識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最優方案的意識。

(3)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瞭解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掌握等候時間的計算方法,探索得出等候時間總和最少的一般規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把所學內容有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意識。

教學準備:,彩排方案表,礦泉水瓶,水杯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師:聽說你們班將要舉行一個班級文藝匯演,你們想參加嗎?今天你們班主任委託我從你們中間選出這次匯演的節目小編導,有誰願意嗎?想當好節目編導可並不是那麼容易,必須有很強的解決問題能力。你們有信心嗎?看看今天有哪個小組,通過羣策羣力將“小考官”提出的問題處理得最恰當,老師就把 “最佳小編導”的聘書頒給他們,好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爭當“我是最佳小編導”(板書課題:我是最佳小編導)

(二)展開活動,探究新知

1、鋪墊

(1)師:看看小考官來了,原來就是小精靈“聰聰”和“明明”,看看他們帶來了哪些問題。

“小考官”出示問題情境:文節匯演彩排前,小麗(女生)、小強(男生)將表演課本劇需要化妝,只有一位老師化妝,你們作爲小編導決定應該先給誰化妝好呢?

學生回答(先給女生先理,隨便都可以)

(2)師:誰先化妝真的沒有區別嗎?

師:我們來做個實驗,雖然沒法化妝,但老師這裏有一個礦泉水瓶,一個水杯,我請兩位同學上來爲大家演示一下接水的過程,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看看他們接滿水分別用多長時間。

學生甲拿礦泉水,乙拿水杯,甲先乙後。

師:他們接完水,一共用了多少時間?(乙同學等甲接滿後再接共用時間)

師:那麼,讓他們交換一下順序,情況會有什麼區別嗎?

師:通過這樣的對比,你們有什麼感想嗎?

師:現在,你們知道應該讓誰先化妝了嗎?那你們發現,在安排順序時應該怎樣去做呢?

師:同學們真會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如果只根據這一個例子就得出結論它往往具有偶然性,是不是所有的這種情況都是這樣呢?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更好、更具有說服力的辦法來驗證它。好嗎?好,我們接着來看: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從感性來認知,瞭解計算等候時間的方法,爲後面理解新知打下基礎。)

2、探究新知

出示問題情境:文藝匯演前有三個節目需要彩排,課本劇需要16分鐘,唱歌需要5分鐘,跳舞需要9分鐘,作爲編導你們將怎樣安排這三個節目的先後順序能使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

(1)找出各種解決方案

①師:按怎樣的順序彩排,能使這三個節目的等候時間的總和最少呢?爲了能更好地驗證你們的想法,我們必須將所有的彩排順序全列出來。

②師:同學們討論一下一共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彩排順序?分別是什麼呢?(爲了方便我們用1代表課本劇,2代表唱歌,3代表跳舞,有6種彩排方法)

③師:我們就用這個表把這6種彩排方案都填進去。(出示表格)

(2)擇優

①師:就請各小組按照前面的方法,共同完成“節目彩排方案表”,算一算這6個方案中每個節目等候的時間和它們等候的總時間。

③學生完成,自由展示彙報。

④師:哪個小組願意第一個來彙報你們算出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師:能說說是怎樣找出這個最佳方案的呢?想想在你們生活中有像這樣的例子嗎?在今後,我們可以用它解決更多的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從接水實驗再到填表選出最優方案,從而實現知識的掌握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本課教學重點的突破水到渠成。)

師:好了,聰聰還有問題呢,你們有信心完成嗎?

(三)學以致用,促進內化

1、出示問題情境:文藝匯演開始前,突然有三個小演員同時生病,校醫只有一位,作爲編導你該怎樣安排他們去就診,使他們等待時間最短好去準備表演。小明包紮傷口需5分鐘,小亮打針需3分鐘,小麗檢查牙齒1分鐘。

師:作爲編導你們準備怎樣安排這三們同學就診順序?爲什麼這樣安排?

2、出示問題情境:文藝匯演前小亮、小紅和小軍佈置場地,他們同時來到水池邊,小亮洗拖把需要5分鐘,小紅洗抹布需要2分鐘,小軍接水需要1分鐘。你將怎樣安排他們的順序,說說你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情感慘透

出示問題情境:文藝匯演結束了,卻發現租借的小音響、話筒和錄音機同時出現了故障,我們學校的修理員檢查後得知它們分別需要修理5天、1天和3天,這些設備每多租借一天需要付租金20元,作爲編導怎樣安排才能使修理時間最少,並且租金損失也最少?

師:同學們思考一下,在小組內說說你們的想法。(生:應該先修1再3和5)

師:這樣修復時間一共是多少?經濟損失多少元呢?

師:如果我們按5天、3天、1天的順序去修理,經濟損失又是多少呢?同學們將這兩種方案動手算算。

學生計算,上臺板眼

師:看到這兩個不同的方案及結果,你有什麼感想?(生:不同方案產生的損失不同,合理安排順序可以減少經濟損失,選最佳方案挺重要的)

師:選擇最佳方案重要嗎?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同學們的努力,這臺文藝匯演中所有的問題,都能被你們安排得恰到好處,妥妥當當,你們可真了不起啊!從中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想想在你們生活中還有哪些像這樣的現象?看看哪個小組獲得了“最佳小編導”證書。你們獲得這個稱號正是你們通過小組共同努力的結果,趕快準備我們班的文藝匯演吧。其他的小組不要氣綏,我聽說你們學校也要組織元旦文藝匯演了,正在向全校選聘小編導,你們快去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參加競選吧。

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及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分數、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節口算(含估算)的綜合實踐課,適合北師大版五年級的學生或九義版六年級的學生,主要是讓學生把學到的口算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去,同時發現學生在口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分析產生的原因、及時糾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二、教學目標

1、創設“逛超市”這一日常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口算的興趣。

2、讓學生在口算正確的基礎上,明白算法的多樣化與優化,並養成自覺觀察數據和運算符號的特徵,選擇靈活的方法進行口算,培養口算的能力。

3、在學生能精確口算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有時只需要估算價錢,不必精算,學生能根據具體的問題情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並進行估算方法的優化。同時讓學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礎上。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1、培養學生會選擇合理的方法進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爲基礎,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難點:估算策略的選擇

四、教學方法

1、口算(含估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互交融

本課以“逛超市”這一現實生活的情境貫穿始終,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對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和熟悉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時,不可能把紙筆或計算器都帶在身上,因此算價錢時基本上都是採取口算的形式,而對數據稍微大的就可能採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價錢的過程中顯得比較重要。學生感受到學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對學習產生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這真正把口算教學與解決問題融合在一起了,實現口算教學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樣化的基礎上要優化

學生在用口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學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學困生可能按照常規的方法進行按部就班的程序進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準確。而優生可能會去發現數據和符號的特徵選擇比較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速度快準確率較高。爲此,我們不能爲了“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這句話,而讓學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點上,因此要給學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比較中優化方法。

3、獨立思考與合作流交相輝映

在口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大多數學生的思考,從而造成課堂上一問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學困生由於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當作一個旁觀者,這樣的口算教學是失敗的。因此,當口算題出來以後,要讓全體學生都獨立算一算並把結果記錄在本子上,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學困生以後,要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困生在同桌同學或老師的幫助下把問題解決。

4、把學生的差錯作爲教學的生長點

本節課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學生在口算練習中出現的問題是教學的生長點。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問題,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交往互動過程中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並及時糾正。

5、自評、互評與點評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級,學生除了在乎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外,還在乎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因爲這關係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進行評價。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口算的方法是否最優,學生會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是比不可少的,在評價他人的口算方法的過程中自己有什麼收穫,應該引起什麼樣的注意,被評的學生也能從中受到啓發。對學生中反映出來的一些普遍性的問題,老師應該點出來,讓學生能來評。通過自評、互評與點評,學生對計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五、教學程序

(一)創設情境一:出示“店長推薦”圖片,練習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稱

單價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鋼筆

7.50元

圓珠筆

4.40元

書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問題1:買1個文具盒、1個橡皮擦和1支鋼筆多少元?

說明:這是口算加法的運用,簡便算式爲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結合律。

問題2:買書包可以打八折,如果買1個書包要付多少錢?

說明:這是口算乘法的運用,算式爲40×8/10=32(元),簡便算法體現在先約分在計算。

問題3:買圓珠筆採取買1贈1活動,相當於1支圓珠筆多少錢?

說明:這是口算除法的運用,算式爲4.40÷2=2.2(元)

問題4、淘氣買1把尺子和1個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說明:這是口算加減法的運用,簡便的算法爲50—(12.60+2.40)=35(元)

請學生在本子上寫出算式並計算。老師巡視:一是發現學生的計算是否正確;二是看看學生用的什麼方法,哪些學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學生是採取筆算或脫式計算。請做完的學生舉手,如果同桌兩個同學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並告訴學生:“如果我很優秀還要讓我的同桌跟我一樣的優秀,老師看看哪一桌的學生都很優秀”,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共榮辱的意識。等全班同學都舉手後,老師請開始做錯後來經過同學幫助又改對的學生說說自己的錯誤原因並友情提示完成這道題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設計意圖:1、創設逛超市購物的情境,問題裏涉及加減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較全面。2、學生能在獨立思考與互動交流中養成自覺優化算法的習慣。學生在解決此問題的過程中,學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規的方法筆算,優生可能是用簡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師安排同桌學生獨立做完後進行相互交流。平時學生喜歡對答案,老師利用這種心理,創造機會讓學生對答案,並相互交流算法,進行相互評講。最後全班點評,老師把展示機會給學困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完成這道題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創設情境二:出示日常購物單,學會估算。

1、提出問題,獨立思考,互動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腸

13.00

蔬菜

8.00

洗髮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問題: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錢嗎?說說你的方法。

學生獨立思考,並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寫在本子上,想出一種辦法的同學再想別的辦法。老師巡視。學生都有一種辦法後,老師再請學生小組交流,看看哪組的辦法最多。最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關注學生的自評、互評,並注意比較各種辦法的適用條件。

設計意圖:1、學生面對問題能主動想辦法去獨立解決;2、學生獨立解決的方法比較有限或者沒有辦法能主動尋求同學或老師的幫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時學習別人的方法。

2、閱讀教材,向書本學習。

最後讓學生打開教材第79頁,閱讀教材看看書上有哪些估算的辦法,哪些辦法是我們剛纔想到的,哪些是沒有想到的,這個辦法有什麼好處。

(1)淘氣估算的購物的價錢一定超過40元,他的估算對嗎?

說明:淘氣是將最高位加起來,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錢,這種策略稱爲“去尾法”。

(2) 媽媽帶了100元錢,她夠嗎?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說明:這個方法是將個位上的數字進一,變成整十數進行運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錢,這種策略是“進一法”。

運用以上兩種策略可以估算出結果的範圍。這兩種極端的情形靠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學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學生向書本學習,因此安排閱讀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氣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麼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說明:這種“四捨五入”的辦法,學生容易想到,這種估算的結果接近準確值。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時,學生彙報後就可以及時總結。

(4)媽媽是這樣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這樣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說明:以上兩種估算的策略是湊整(包含湊五或湊十),學生也容易想到,這個估算的結果也比較接近精確值。

2、方法小結,比較異同。

小結:這些策略很難判斷誰優誰劣,生活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策略。如果學生還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設計意圖:1、學生利用口算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種策略適應的問題情境;3、這些策略沒有優劣之分,主要要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運用口算方法與估算策略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買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對嗎?

說明:引導學生看懂情境,單價不到13元,2千克應不到26元,所以店主錯了。

上衣每件55元,現八折出售,爸爸帶了50元,夠嗎?

說明:首先引導學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對打折後的服裝價格進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後是48元,因此原價55元的服裝八折後不到50元,爸爸帶的錢夠了。

3、李阿姨在超市買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魚。李阿姨帶了100元,夠嗎?

說明: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再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學生之間不同策略的交流。可採用“去尾法”,兩袋米超過70元,牛肉和蔬菜超過20元,魚超過10元,加起來超過100元,所以不夠。

設計意圖:各種估算策略的具體應用,讓學生明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同時鞏固口算的方法。

五、教學預評

本節課創設了寬鬆、有趣的學習氛圍。首先是提供“店長推薦”的情境,讓學生用學過的口算方法和技巧進行口算價錢,並關注學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確、合理、分析產生的原因並幫助改進。第二,提供“淘氣一家的購物單”,讓學生運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進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在各種方法和策略的比較和運用中,讓學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最後,讓學生運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把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連,增強了計算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爲學生創造了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會了運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種策略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使計算教學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陳毅探母》的第一課時。我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設計說課。

一、教材簡析

《陳毅探母》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講的是陳毅元帥回鄉看望生病的母親的故事,課文記敘陳毅在母親牀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陳毅對母親的無比敬愛之情,表現了他和母親之間的親情。全文共分3 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寫陳毅元帥知道母親生病後,連忙趕回故鄉探望。第二自然段寫陳毅詢問母親病情,給母親洗衣服。第三自然段寫陳毅母子之間的對話。課文語言質樸自然,濃濃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兩幅插圖緊扣課文內容,以片斷特寫的方式,再次凸顯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對課文理解內化。

二、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閱讀理解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閱讀實踐的基礎上,聯繫生活,創設情境,讓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充分對話、互動,從而達到感悟升情,實現閱讀成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會讀會寫9個生字,只認不寫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自主合作,實現對課文的認讀。

(2)激趣引思,促進學生個性化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閱讀快樂,形成閱讀慾望。

(2)品讀悟情,感受並踐行敬母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閱讀全文,感悟情感,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母子之情,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2.會用“一…就…”、“一邊…一邊…”造句。

五、教學過程

(一)以圖爲媒,釋題引思,激發閱讀慾望。

1、出示陳毅畫像:

(1)這個人你認識嗎?你是怎麼認識的?

(2)教師簡單介紹陳毅生平。

評析1:陳毅對於現在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教者從照片入手,讓學生直麪人物,明確對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這裏出示陳毅畫像並作人物的生平介紹,拉近了教材人物與學生之間心理距離,對激學生的閱讀興趣起到了很好鋪墊作用。

2、揭示課題,學生質疑。

(1)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課題。

(2)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由課題你會想到什麼呢?

(3)小結:什麼叫探母?陳毅爲什麼要探母?怎樣探母?當時的情景怎麼樣?

評析2:學貴有疑,有疑才能產生閱讀慾望,圍繞課題進行釋題思考,引發疑問,有助於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性與目的性。

(二)認讀課文,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覆練習。

2、檢查認讀,及時糾正。

評析3:讀通讀順讀正確,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本環節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反覆認讀,在學生的相互交流中滲透“合作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閱讀實踐中讀好課文。在其基礎上及時檢查反饋,對學生在先期的自主矯正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起到了很好的補救作用。

3、整體把握,課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2)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情?

評析4:整體把握是閱讀教學第一回路的首要環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和理清課文圍繞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對後期的深入精讀理解課文具有統率和鋪墊作用。

(三)品讀析句,精讀感悟,領會課文情感

1、通讀全文,自主感悟: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麼?

2、學生自主認讀,小組內相互交流。

3、結合學生彙報,出示文中重點語句,並學會用下面的關聯詞造句。

(1)一進家門,陳毅就來到母親牀前,拉着她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關切之情(可結合圖1指導學生理解朗讀)

(2)他看見母親換下的衣服還沒洗,就打來一盤水一邊洗衣服,一邊跟母親談家長。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孝順之情(可結合圖2幫助學生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

(3)娘,快別這麼說,從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給你洗衣服,是應該的呀!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敬愛和報答之情。

評析5:濃濃的感情是靠文字來傳遞的。感悟情感必須憑藉對重點詞、句的品讀。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整體通讀課文,找出自己對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這是對學生個性閱讀的尊重。在此基礎上,把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重點的品讀訓練,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充分的對話、互動,使文中濃濃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傳遞。

(四)聯繫生活,個性解讀,昇華課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生活實際,再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相互交流。

3、大組交流。

4、自主選擇,小組合作,表演陳毅探母。

5、模仿陳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評析6: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理解要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本環節的設計,把對課文的理解與學生不同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進行課本劇表演,既理解昇華了課文的情感,也引導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實現文情向學生的有效遷移。最後,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生活,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處處有語文。

六、板書設計:

12.陳 毅 探 母

趕回

一……就……

一邊……一邊……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質數和合數是在約數和倍數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質數和合數是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以及約分、通分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而且能記較快地看出常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這一節內容中抽象概念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能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把握水平。

3.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4.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的區別與聯繫。

二、說教法、學法:

首先,在學習準備中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經驗,對小組號碼數字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對學生不同的分法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寫出自己小組號碼數的約數,並繪製成表,讓學生觀察表“按約數的個數來分”該怎樣來分。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這三類數的特點,歸納、概括出質數、合數的概念。然後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教師指出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並引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從而使學生初步發現質數和奇數、合數和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再次是一些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拓展學生思維。最後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三、說教學過程:

(一)學習準備:讓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自己的小組號碼數進行分類(按奇數、偶數分,按位數分等等),同時引導學生對非零自然數的另一種分法,即按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來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質數、合數概念:

找約數進行分類、觀察歸納出質數、合數概念。

2.教學例2: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你認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告訴學生還可以通過查質數表來判斷,並指導學生製作質數表,引導學生髮現,初步弄清質數與奇數、合數與偶數等概念的區別及聯繫。

(三)鞏固拓展應用:

1.填空 2.判斷 3.思維訓練

(四)全課小節: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五)佈置作業;練習十三的第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