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數學說課稿初中四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初中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數學說課稿初中四篇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着廣泛的作用。班級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並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班級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班級學生愛國熱情,讓班級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瞭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班級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班級學生動手實驗,讓班級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班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班級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班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 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爲班級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班級學生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班級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5.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 勾股定理數形圖 1955年希臘發行 美麗的勾股樹 20xx年國際數學 的一枚紀念郵票 大會會標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 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瞭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雲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牆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爲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產生於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四、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於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係?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於班級學生參與探索,利於培養班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係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班級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於突破難點,而且爲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班級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班級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班級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班級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 一般的認知規律。

五。迴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班級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後應,增強班級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六、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班級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昇華。

基礎題: 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爲3,斜邊爲5,另一直角邊長爲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於雙基。通過班級學生自己創設情境 ,鍛鍊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屏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班級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並用於生活。

探索題: 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爲50釐米,40釐米,30釐米的木箱,一根長爲70釐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爲什麼?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班級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班級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七、感悟收穫佈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作業: 1、課本習題2.1 2、蒐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板書設計 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爲a,b,斜邊爲c,那麼

設計說明::1.探索定理採用面積法,爲班級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讓班級學生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讓班級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班級學生活動的'評價,一是班級學生在活動中的投入程度;二是班級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表達水平。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2

初中數學圓說課稿

一、 說教材: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它是幾何初步知識內容,既是一節起始課,也是後繼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的基礎。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的認識和麪積計算,以及對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因此,通過對圓的認識,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周圍事物的理解,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爲今後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本人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動,觀察、體會圓的特徵,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理解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之間的關係。瞭解、掌握多種畫圓的方法,並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過程與方法:通過想象與驗證、觀察與分析、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圓的各點分佈均勻性和廣泛的對稱性,同時獲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與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具體的情境,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並能用圓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三、說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剪刀、白紙若干張、彩筆、圓規、直尺、圓形物體一個

教師:課件、圓規、直尺、圓形紙片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在本節課中要注重學生的學習行爲方式的改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欣賞圓、發現圓開始,深深吸引學生,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現”的完整過程。教給學生學法:情境中欣賞圓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圓的特徵——介紹中體驗圓的數學文化——實踐中感受圓的數學價值,大膽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機會交給學生。學生不僅學得輕鬆活潑,而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五、說教學過程

對本節課的教學,我精心設計了二個主要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圖形做了朋友?這些圖形都是用什麼線圍成的?簡單說出這些圖形的特徵。

(二)、突出主體、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圓

首先我會讓學生舉舉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的?”學生可能會說出:硬幣、光碟、路標、鐘面、車輪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圓的。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同時,我會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圓形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圓就在我們身邊。

接着,我會出示的兩組圖形,第一組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第二組就是圓形,通過對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組圖形是由線段首尾連接所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所圍成的,形成正確表象——圓是一種平面上的曲線圖形。

通過課件展示圓的畫面及各部分的名稱,同時根據課件圖片讓學生分析圓上,圓內,圓外和圓心各指什麼?我在適時講解加深學生的理解

2、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徵

活動一:小組合作探究

(1)以四人爲一小組,一起動手摺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你發現了什麼?並在小組內交流。

(2)把你們的發現,準備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1)找圓心

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對摺後打開,用筆和直尺把摺痕畫出來,並在圓形紙的其他位置上重複上面的摺紙活動二、三次。操作後,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親手操作後,發現所有的摺痕都會相交於一點。這些摺痕的交點,正好在圓的正中心,我們數學上把這一點叫作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直觀操作,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動作化”,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並有意設置一些認知衝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2) 認識半徑、直徑

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直徑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這裏因爲有半徑的知識做基礎,我會嘗試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討直徑的知識,

活動二:一起動手

1.請同學們在圓紙片上畫出半徑,10秒鐘,看能畫出多少條?直徑呢?

2.請同學們用直尺量一量畫出的半徑有多少釐米?你發現了什麼?直徑呢?

3.請分四人小組討論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什麼特徵?直徑有什麼特徵?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通過測量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係,讓學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徑是直徑的一半、直徑是半徑的2倍關係。得出d = 2r與r = d/2的字母公式,並在練習中通過填表強調了圓內半徑與直徑的對應關係,還要求學生在圓內一些線段中,找出半徑和直徑。(設計意圖:合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動眼,自主探索知識的形成與發展,並及時鞏固學習成果。)

口答:

3、掌握畫圓方法

在教學畫圓的過程中,我同樣會放手讓同學們大膽的動腦,動手探索不同的畫圓方法。我會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在向外延伸.我會向學生提問:剛纔同學們畫圓都用到了什麼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鑑一下經驗好嗎?學生會說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幣.線 ,筆,圓規等.此時我會裝做很着急的樣子向學生問:老師想畫一個8釐米的圓可不可以用一元錢的硬幣呢?爲什麼啊?生:學生會從大小不符合等方面來說明不行.此時我又會說那我要是想畫一個6釐米的圓又該怎麼辦呢?爲什麼啊?生:可能會比較困難.(我在適時從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導出學生說出用圓規畫圓).接下來我在小結得出畫大小不同的圓,我們通常用圓規來畫。並播放課件圓規確定半徑的方法以及圓規畫圓的方法的過程.(並得出結論用圓規畫圓可以畫出大小不同的圓,也可以得到我們想要的圓.再次論證得出半徑越大,圓就越大,半徑越小,圓就越小.

最後,我根據以上所學的內容,爲學生準備了兩道習題.來加深所學的知識,一是讓同學們1、用圓規畫出半徑是2釐米的一個圓,並用字母O、r、d分別標出它的圓心、半徑、和直徑。2、畫出直徑是4釐米的一個圓。

實際應用:學校田徑運動會即將舉行,你有辦法幫學校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爲10米的圓嗎? 我會適時加以鞏固,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史料連接,有關圓的知識,名言等,通過課件展示使學生體會圓所蘊涵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激情以及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圓與生活又有很大的聯繫.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快樂。學數學,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

鞏固練習

1、填空。

(通過這道題讓學生回顧了本節課所學內容,檢驗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2、判斷,並說爲什麼。

(這些題進一步加深對圓的認識,並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和判斷能力。)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圖略

圓心O 半徑r 直徑d

d=2r或r=d/2

圓規畫圓:定半徑、定圓心、旋轉一週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3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同學們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同學們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同學們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同學們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通過實踐活動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的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同學們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同學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同學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同學們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同學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同學們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同學們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通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同學們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同學們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同學們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同學們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通過比較,同學們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同學們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同學們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同學們互相說。)

剛纔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爲智力活動,讓同學們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同學們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同學們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通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同學們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同學們真聰明,爲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爲單位理一理,並說說 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同學們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同學們進行調查、整理。同學們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爲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同學們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同學們以後適應社會甚爲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爲同學們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同學們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同學們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同學們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同學們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同學們自己總結,不但使同學們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學數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初中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通過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可以對已學過實數、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二次根式等知識加以鞏固,同時又是今後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其它高元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數等知識的基礎。此外,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對其它學科有重要意義。本節課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通過豐富的實例,讓學生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並通過觀察歸納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本節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及已有的知識經驗,本節課的三維目標主要體現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會根據具體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培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數學建模的分析、思考過程,激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體會做數學的快樂,培養用數學的意識。

3、教學重點與難點

要運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首先必須瞭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概念的教學又要從大量的實例出發。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由實際問題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鑑於學生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歷,處理信息的能力也較弱,因此把由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方程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學法

因爲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關概念,所以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啓發式、類比法教學。教學中力求體現“問題情景---數學模型-----概念歸納”的模式。但是由於學生將實踐問題轉化爲數學方程的能力有限,所以,本節課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從具體的問題情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方程,從而突破難點。同時學生在現實的生活情景中,經歷數學建模,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有效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因爲數學來源與生活,所以以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爲素材創設情景,易於被學生接受、感知。通過微機演示課本中的實例,並應用微機對其進行分析,充分顯示微機演示中的生動性、靈活性,把圖形的靜變成動,增強直觀性;同時幫助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概念和抽象能力。情景分析中學生自然會想到用方程來解決問題,但所列的方程不是以前學過的,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地進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