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一課課文原文

《難忘的一課》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小學裏所見到的動人情景,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難忘的一課課文原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難忘的一課》原文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我在臺灣一家航業公司的輪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們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過市區,向郊外走去。不記得走了多遠,看到前面有一所鄉村小學,白色的圍牆,門外栽着一排樹。

校園裏很靜,我走近一間教室,站在窗外,見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正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的文字。他用粉筆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寫者: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重新學習祖國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閩南語,然後又用還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那麼嚴肅認真,又那麼富有感情。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而真摯的`心。

我被這動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懷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從後門走進教室,在最後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們一起,跟着那位教師,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讀着: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老師和孩子們發現了我,但是,好像誰也沒有感到意外。從那一雙雙眼睛裏,可以看出對我是表示歡迎的。教學繼續進行着,大家朗讀得更起勁了。

下課了,孩子們把我圍了起來。

老師也走了過來。他熱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說;“我的國語講得不好,是初學的。你知道,在日本統治時期,我們上的都是日本人辦的學校,講國語是不准許的。”

“我覺得,你今天這一課上得好極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們學得也很有感情。”

接着,這位老師一定要領我去看一看他們的小禮堂。

說是禮堂,不過是一間比較寬敞的屋子。

這位老師指着禮堂兩面牆上新畫的幾幅中國曆代偉人像,說:“這裏原來畫的都是日本人,現在‘光復’了,畫上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諸葛亮,有鄭成功,還有孫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我緊緊地握着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着他剛纔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難忘的一課》思想感情

所謂“難忘”,指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本文敘寫的是一位船員在一所普通的鄉村小學,和孩子們上了一堂語文課,爲什麼令他終身難忘?聯繫課文內容可知,這一課有着特定的時間(抗日戰爭勝利後)、特定的地點(臺灣高雄市郊外)、特定的內容(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特定的感受(充滿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思)。因此,“難忘”是解開本文的關鍵。

本文采用了雙線並行的結構方式:

一是以方位轉換來展開故事:先寫“我”在高雄郊外見到一所鄉村小學,接着寫“我”來到教室窗外,隨後寫“我”走進教室,再就是參觀小禮堂看中國曆代偉人像。市郊小學→教室外→教室內→小禮堂,由遠及近,由外到內,序次井然。

二是以“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貫穿全篇,這句話前後三次出現,實際上成爲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

上面兩條線其實不能視爲“並行”,方位轉換是便於展開故事,同一句話前後三次出現纔是文章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我”看見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在教學生學習“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抗戰勝利了,日本軍國主義統治垮臺了,所以能教學祖國的語言文字,特地選用這一句,充分體現了師生們誠摯的愛國之情。

第二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是“我”走進教室,跟着師生們一起誦讀。“我”是一個普通船員,長期漂泊異國他鄉,胸中鬱結着懷念祖國的情思。現在,在教室外聽到師生誦讀這句話,走進教室仍在學習這句話,彷彿一股熱流涌進心中,情不自禁地跟着師生誦讀起來,傳達了“我”和師生們的共同心聲,有着一樣的愛國之情。

第三次則是“我”在學校的禮堂裏,看到中國偉人的畫像後,緊緊握住那位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了“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因爲臺灣“光復”了,中國的偉人畫像得以張掛出來,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而過去是難得一見的,此時此地,此境此情,自然無法抑制,終於迸發出來,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了。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三次出現,開始是偶然聽到,中間是交融一體,後來是噴涌而出,它猶如一根紅線貫串全文,織進了“我”和臺灣師生強烈的民族精神,織進了深厚的愛國情思,這一課所以“難忘”,正是難忘在這裏。

因此,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就提綱挈領、百毛皆順,可以水到渠成地加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