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閱讀寫雜文並理解

雜文,是我的愛好之一。

課文閱讀寫雜文並理解

這幾天在看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全集,對雜文又有些許認識與啓示。從梁實秋的《雅舍小品全集》看來,計143篇小品,多是些小玩意。譬如:音樂、下棋、書法、信、簽字等等都是文章的選題,一些日常小事與現象,都被他精心雕琢成一件件藝術小品,趣味斐然,清麗流暢。從雜文形式講來,樑不愧是一位寫雜文的高手,自成一種風格。

當了好幾個網站的雜文編輯,寫了百篇雜文,自然也少不了閱讀更多雜文。寫多了,習慣成自然,也漸成自己的風格,得心應手,有了些膚淺感受。

開始寫文章,並不管什麼文體,信手拈來,隨意成文。寫着寫着漸成自己筆法,卻也順手,並無他意。自己擅長抒情與議論,揚長避短,也就成就今日之雜文。

辭海是這樣解釋雜文:“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爲其特點。內容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五四’以後,經魯迅等人努力,成爲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或表現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性見長;藝術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藉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既然雜文是散文的一種,它必然同時也具有散文的特性,同時有具有自己的文章個性特點。比較現代散文體裁可以分有好幾種。有隨筆小札、心情文字、旅行遊記、敘事抒情等等。隨着筆者的感觸不同,每篇散文的定義上就有所區別。寥寥數語,自有情懷。散文一般很精悍,與現代詩歌益彰輝映;洋洋灑灑,抒發心情,這樣的散文凝鑄精練,作者深意隱藏其中,要結合題目去理解,才能感悟。散文風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悅的、悲傷的、積極的、落寞的,數不勝數。但有一個宗旨,即文筆一定要優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結尾處,必點睛之筆,突出主題,反應出這篇文章的思想。而雜文也具有這樣的特點,但是同時更着重感受與議論,自我觀點明確,說理清楚,思想性更強。魯迅也是著名的雜文家,與梁實秋相比較,魯迅的雜文思想性和社會性強於梁實秋。但是從藝術角度來衡量,梁實秋的雜文小品也很有趣味。而深度和廣度來說卻無法與魯迅相比了。雜文的思維跨度就有如此之大,該怎樣去選擇?

寫雜文看來從內容來說萬象包羅,無所不寫,但是選題入筆卻要有所準備。不能靈感一現,提筆匆忙,寫着就會發現難成一篇文章。切不能敷衍了事,不負文責。譬如要議論某件事件、事物,起碼在你的思維邏輯中,有個整理過程。也許寫作是一個不滿與牢騷,但文章反映卻不能強詞奪理,不經一辯與批駁。尤其社會性政治性雜文更要事實清楚,以理服人。譬如:寫股票文章,就要對股票深入瞭解,怎麼也要說出個所以然來,不然這是大家熟悉的事情,一眼就能看出破綻。

寫雜文其實要求的知識性較高,思想把握嚴謹,思維組織嚴密。我本就喜歡看雜書,卻對寫文很有益處。但是雜文又不能太理論性了,會使文章生硬而失去可讀性。由此說來,可讀性又介於真實與語言流暢,議論的美感不能丟失。雜文的寫作藝術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我審過很多稿子,不乏有很多雜文好手,議論與批評的質量很高。但是也有雜文只追求題目而失去最重要的內容,從題材來講是篇雜文不假,但有議論卻說理簡單,沒有做好思想的延伸和想象,寫着寫着就沒得寫了,簡單草草收尾,犯了寫文大忌。似乎是勉強寫文,象小學三年級的作文挖空心思,文章的活性全無,那還不枯燥乏味嗎?

讀梁實秋雜文給我這樣一個感受:他的雜談篇篇都有兩千字左右,寫得題目雖小,卻又很善談,可見他的知識很淵博的。一般人的寫作水平很難達到如此水準。

我寫議論性雜文爲多。有的題目社會涵蓋面有非常廣,一個主題要通過“說理”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文字的“說理”來達到對社會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這就是雜文的選定目標和過程。社會性雜文的內涵與思想是文章的根本,而每個人評論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文學的涵養決定雜文水平的高低,又在於對事物的世界觀看法所具有的合理與真理性。

寫雜文能否議論與抒情並舉呢?嘗試着寫這一類雜文,效果奇佳,又能抓住讀者心靈。我寫過這樣一篇雜文《房子》,文章開頭:“那天看到一則新聞:上海某區菸草局的局長,因爲有二千八百萬不明存款而被法辦,獲刑二十年。更讓人驚訝的他居然有十八套住房,可以想象這樣的官員心有多貪。”這樣的開頭必然要引發一個議論,就是關於房子的議題。“於是,我一片感慨。在這一片熱土上,究竟公平在何方?”我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來反襯官員的貪婪,“一生中衣食無憂,好點差點都是一種生活,然而困惑自己一生的就是房子了。”“常聽到房價又漲了,似乎夢想讓風吹得離岸而去,象一艘小船消失在遠方的地平線。也常聽到振奮人心的消息,我的附近又在動遷了,好象心裏又有了一份寬慰的希冀。沒有人告訴我告訴公平正義在何方?卻告訴了我社會需要正義和公平,這也算是一個安慰吧!”“我的家地處繁華地段,夜晚常去大街上閒逛。四面高樓拔地而起,燈光的閃爍讓我眼花目眩。孩子小時候我對着高樓跟她們一起讀兒歌:’路邊大高樓,白雲身邊走。爸爸和女兒,路邊數高樓。一層樓,二層樓,三層四層五層樓……’數啊數,淚已浸潤眼眶,是老眼昏花?還是一種酸楚?可能二者兼而有之!我的那一盞燈光什麼時候也能閃亮在那一片黑暗中?”“一間大房子的話語在我的生活裏不斷絮叨着,沒完沒了……”這是一段非常抒情的文章,又象是無聲地抨擊社會的不公。其實任何雜文也能寫成散文式的抒情唯美,關鍵點在於巧妙應用的聯想,使議論文屏棄生硬的'效果,也能有意想不到的藝術享受

我很多雜文都介於散文與雜文之間,已經形成自己獨到風格。使得許多邊緣文字唯美性增加了,深得讀者喜歡,甚至多處被轉載。《同居是兩性自由的選擇》的文章採用的是漸入式的筆法完成的。“央視的《動物世界》是我喜歡看的節目,看後心裏總有一股沉重感。於是總有一個聯想:人類是動植物生命中到底這羣高等生命能否主宰整個世界?人類的一切遊戲規則是自然界允許這樣的改變嗎?道德與法理的原則就這樣完美無缺地爲人類服務嗎?當全體生命按照某個人想出來的原則朝一個方向走去的時候,對與錯似乎並不那麼重要,一切虛僞都會被某些光環所掩蓋。”“當動物在按照自然賦予的規則,潛科學地爲生命抹上神祕的色彩時,那非洲的大象在廣袤的旱季草原上,艱難地走尋找生命的水源,小象實在走不動了,母象用腳把它踢了起來。責任來自於親情與血緣。這一切讓我看到了,愛的偉大,愛的默契,愛的心靈相通。那裏沒有任何神的教誨,沒有唯我的自私,是一種天地合一的遺傳精髓,讓信息萬年不變地遵循着一個原則,生存!一切來自於性的傳遞,世代相傳。”由此引申到性的自由,性的缺陷,和同居的合理性,雖然會有不同觀點,但是看了文章後卻難以批駁,這與文章嚴密有關。

尤其文章富有哲理的結尾:“那是一片荒蕪與茂盛並存的非洲大草原,太陽永恆地變化着它的週期,一切生命都在爲變化了的季節而掙扎着。也許會有死亡,也許生命的勃勃進取正沿着一個通道結合與分裂,一切都是自然的。這段感悟來自於動物世界。”讓讀者走入需要沉思的性問題。

雜文的千變萬化都不會離開根本,那就是文字是追求理與美的,寫文時不可忘記文學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簡單釋放自己狹隘與牢騷。

我對雜文好壞的評論標準是:內涵、思想、獨立思考的可信度與思維邏輯的巧妙。這是一個雜文寫手的基本要求。

我想引用一段米歇爾?福柯:《什麼是啓蒙?》裏的話:“通過某些內在的特性區別於其它時代,或者通過某些悲劇性事件與其他時代相分離。基於這種認識,在柏拉圖的《政治家篇》中,對話者認識到自己身處世界的那些循環週期中的一個週期。在這個循環之中,世界正逐漸走向墮落,並會接連引發各種各樣的否定性後果。”也許我們正在用自己的筆來批判世界的墮落,寫出各種各樣的否定性後果,這就是雜文寫手的責任!

一點體會,就算是拋磚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