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的主要內容概括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神話小說的代表之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遊記的主要內容概括,歡迎參考閱讀!

《西遊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話小說,爲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西遊記》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中國及世界各地廣爲流傳,被翻譯成多種語言。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最優秀的神話小說,也是一部羣衆創作和文人創作相結合的作品。

《西遊記》一百回,大致分三部分。

前七回中寫石產仙猴、鬧龍宮、鬧地府、鬧天宮,主要是寫西天取經的保護人孫悟空的非凡出身和神通廣大的本領,突出體現了全書戰鬥性的主題,也是全書最精彩的部分。孫悟空原系破石而生的美猴王,無父無母。他縱身一跳,在那水簾洞火鐵板橋下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領着羣猴過着“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的自在生活。他又隻身泛海,訪師求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這才向龍宮索得寶盔金箍棒,去冥府硬勾掉生死簿上名。孫猴子打亂了“三界”的秩序,龍王、閻王上告天廷。玉帝“遣將擒拿”不成,又來“降旨招安”,封了他個“齊天大聖”,任做天廷“弼(bì)馬瘟”,進行欺騙,反被孫悟空識破詭計,一叛再叛,先後放了天馬,偷吃了蟠園的所有成熟仙桃,吃光了老君的仙丹,被擒獲之後又煉就火眼金星,可惜最終鬥不過如來的“無邊佛法”,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苦渡了五百年的艱難歲月,直至伴隨唐僧西天取經。

第八回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仿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主要介紹了取經的緣起和取經集團中其他四名成員的出身經歷,是兩個主要部分的銜接和過渡。

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經。寫孫悟空被迫皈依佛教,保護唐僧取經,在八戒、沙僧協助下,一路斬妖除怪,到西天成了“正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共四十一個故事。在西天取經的全部旅途中,歷經寶象、烏雞、車遲、西樑、祭賽、朱紫、比丘、滅法、天竺等九國和鳳仙郡、玉華州、金平府(均屬天竺國)三個地方,這些是人間的國度;又戰勝了白虎嶺的白骨精、黑松林的黃袍怪、平頂山的金銀角大王、號山火雲洞的聖嬰大王(紅孩兒)、黑水河的鼉龍、通天河的靈感大王、金兜山的獨角犀大王、解陽山的如意真仙、假司空六耳獼猴、火焰山的羅剎女和牛魔王、木仙庵的草木之怪、小雷音的黃眉老佛、七色山的蛇精、盤絲洞的蜘蛛精、黃花觀的百眼魔君、駝嶺的青毛獅、黃牙老象和雲程萬里鵬、隱霧山的南山大王和隱空山的地涌夫人;還經歷了一場誤會:與五莊觀的鎮元大仙鬥了一番。

需要指出的是,唐僧師徒在人間國度所遭逢的磨難,除滅法國,鳳仙郡、寇員外等少數幾處外,都與妖魔有直接間接的關係。在烏雞國,與青毛獅子精鬥;在車遲國,與虎力、鹿力、羊力大仙鬥;在西樑女國,與毒敵山琵琶洞的蠍子精鬥;在祭賽國,與萬聖龍王鬥、九頭駙馬鬥;在朱紫國,與麒麟山的賽太歲鬥;在比丘國,與清華洞的白鹿精鬥;在金平府,與青龍山的犀牛精鬥;最後,在天竺國與蟾宮下凡的玉兔精鬥。總之,在唐僧師徒西行途中所遭逢的全部磨難之中有百分之九十是由妖魔造成的;只有少數,如稀柿衕、荊棘嶺之類是自然力所造成的和其他性質的磨難。這樣,後八十八回的主題自然就歸結到爲民除害這一點上,因而也仍然是積極樂觀的。

神話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方式與其他小說是有顯著區別的。它採取現實生活的矛盾作小說題材,不但經過典型化,而且經過抽象化。正如高爾基說過:“神話是一種虛構”,並且是“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還有夸父逐日、羿射九日,精衛填海等。

【作者簡介】

作者生平:吳承恩(約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陽山(今江蘇淮安)人。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劇的基礎上,創作了舉世矚目的神話小說《西遊記》。這是中國古代小說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充滿了奇情幻想。

【歷史背景】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僅25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隻身到天竺(印度)遊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

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裏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讚譽。

《西遊記》的思想內容

神話小說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方式與其他小說是有顯著區別的。它採取現實生活中的矛盾作典型化的處理,並且經過抽象化。高爾基說:神話是一種虛構 ,並且是 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理。因此,在神話中,矛盾的雙方往往都是幻想化的、抽象化的,諸如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殘暴與善良、無私和貪婪、驕傲與謙遜等這些抽象的東西就構成了神話的基本矛盾。

《西遊記》共一百回,是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的,前七回是寫孫悟空大鬧天宮;後八十八回寫孫悟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中間五回寫有關唐僧出世的情節,這只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和銜接。《西遊記》的思想內容體現在小說所揭示的深刻的主題和其社會意義上,以及孫悟空的形象上。

孫悟空 大鬧天宮 是《西遊記》中最精彩的部分。孫悟空原爲東勝神州海東傲來國花果山的天產石猴,無父無母,他一出生就眼運金光,射衝斗府 ,與 狼蟲爲伴,虎豹爲羣 ,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由於他勇敢地發現了水簾洞,被尊奉爲王。爲求長生不老,他浮海遠遊,尋師訪道,學得七十二般變化和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修成了與天同壽的真功果。他先鬧龍宮,強索如意金箍棒,使動如意棒,一路打出龍宮。又大鬧陰曹地府,勾掉了閻王處的生死簿上的名籍,終於超越了自然規律的束縛。這一美妙的設想,體現了人民在災難深重中企圖解脫的願望。接着孫悟空由於不瞭解內情,做了弼馬瘟 ,當他明白時, 心頭火起,咬牙大怒道:這般藐視老孫!老孫在那花果山,稱王稱祖,怎麼哄我來替他養馬?…不做他,不做他,我將去也! 回去後他豎起了 齊天大聖的旗幟,以後孫悟空在打敗了李天王的十萬天兵後,又接受了降旨招受,反叛的孫悟空一叛再叛,從太上老君的丹爐裏跳將出來, 不分好歹,卻又大亂天宮,打得那九曜星閉門閉戶,四天王無影無形。甚至公開地對如來佛說: 常言道:'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若還不讓,定要攪擾,永不清平。 但孫悟空鬥不過如來的 無邊佛法 ,被如來五指化成的五行山輕輕地壓住 ,從此孫悟空 飢吃鐵丸 ,渴飲銅汁,苦渡了五百餘年的艱難歲月。

一方面是 妖界 英雄孫悟空的不斷覺醒、成長。孫悟空反對束縛,要求自由,蔑視傳統,否定權威,敢作敢爲,天不怕地不怕,大鬧天宮是其性格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他也有一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朦朧到覺醒的過程,到了失敗的前夕,他才徹底地提出反抗天庭,企圖奪取天庭的最高要求。另一方面,與孫悟空相對立的玉皇大帝的天宮方面,這裏雖然是金光萬道滾紅霓,瑞氣千條噴紫霧 的神仙世界,但這裏有等級森嚴的神權制度:有神權統治者——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又有維持天宮秩序的刑場和各類機構的 國家機器;有各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宮禮儀和法律制度。

這些正是封建社會的基本矛盾在神話中的再現,投影式地反映出人民的反抗鬥爭,讚頌了反封建正統,反皇權尊嚴的叛道思想。在廠衛橫行、民不聊生的嘉靖時期,孫悟空代表了反壓迫的正義力量,體現了人民的願望和要求,這無疑給人們以意味深長的啓示,同時於黑暗中也給人一線光明。但孫悟空最後還是被壓在五行山下,大鬧天宮仍以失敗而告終,這寓言般地概括了封建社會人民的反抗鬥爭的歷史悲劇的命運。

從十三回到一百回,寫孫悟空皈依佛法,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從而作品轉入了另一個主題。

唐僧西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並以此爲線索。唐僧收取了三個徒弟,又收了白龍馬,然後師徒四人,跋山涉水,共赴西天。作者描寫他們戰勝困難,與妖魔鬼怪作鬥爭的精神。在西行途中,他們所遇到的全部磨難,90%由妖魔製造出來,他們的鬥爭,不僅僅爲了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也隱含着爲民除害的意思。這些妖魔鬼怪不僅是危害人民的自然力的化身,同時還象徵着封建社會邪惡的勢力,而且他們與神佛的關係非常微妙,有是天宮神仙下凡或以後修成正果 的,如黃袍怪和觀音菩薩身邊的散財童子紅孩兒;有是天宮神佛無意中走失的坐騎、侍從,如黃眉老佛即爲彌勒佛的童兒,賽太歲爲觀音坐下的青毛吼;有爲神佛故意縱放的坐騎、侍從,如奉佛旨差來的 烏雞國假國王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他們是爲了考驗唐僧師徒的虔心;有本與孫悟空有關係的,如曾是結拜兄弟的牛魔王;……作者大量地塑造了這些神魔的形象,說明有作者自己的創作意圖;作者把惡劣的行爲和品質賦予了這些妖魔鬼怪,他們嗜殺成性,搶劫掠奪,霸佔一方,無恥,玩弄陰謀,他們是危害社會的惡勢力的象徵,作者借他們來影射明代橫行霸道的權臣。聖嬰大王紅孩兒怪,把周圍山神土地勒索得披一片,掛一片 ,小妖又討 常例錢 ,當孫悟空問山上有多少妖精時,山神土地哭訴道: 只有得一個妖精,把我們頭也摩光了,弄得我們少香沒紙,血食全無,一個個衣不充身,食不充口,還吃得有多少妖精哩!通天河的金魚妖每年要吃一對童男童女,否則就降災,使百姓不得安生。作者借這些由動植物幻化而來的妖魔,構成了一幅明中葉時期的百醜圖,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會豪強橫行,官府敲剝的社會現實,以及花樣繁多的賦稅徭役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那麼爲何上天不去懲罰這些妖魔鬼怪,並且有的名爲考驗唐僧師徒,實際上也爲害人民的妖魔被放下天來,他們的罪惡行徑受到了神佛的縱容?爲何佛法無邊 的我佛如來不去用五行山壓住這些妖魔鬼怪?況且悟空打死的各種妖怪,都是些沒有後臺的野怪,最有意思的是孫悟空大戰牛魔王時,即將得勝,各種神佛不請自來,一反前例,紛紛爲其說情,爭着把他收上天去?作者寫出了大多數妖魔怪都與神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描寫,也隱晦曲折地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內部上下勾結,互相包庇,殘害人民的黑暗現實。

作品在揭露現實的腐朽、政治黑暗的同時,還對道教進行了嘲諷,對道士也進行了抨擊,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性。明世宗極好道教,道士邵元節、陶仲文等被封爲真人 ,官至禮部尚書,方士擅權, 干擾政事,牽引羣邪 ,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作品特意安排下九個人間國度,寫了許多作惡多端的道士,其中沒有一個是好道士,如烏雞國道士奪位,車遲國佞道滅佛,比丘國妖道惑亂。車遲國把和尚捉來給道士做苦力,平民拿一個和尚,賞銀五十兩,官吏拿一個,高升三級,因而四下裏快手又多,緝事的又廣,憑你怎麼也難脫。這些描寫影射了道士的妖言惑政,帶有明顯的規勸意味。

大鬧天宮重在表現對傳統勢力的反抗;取經故事重在對理想光明的追求。他們沒有矛盾,體現了《西遊記》的雙重主題,統一於大鬧天宮和西天取經兩個故事所共有的正義性之中,統一於孫悟空這個形象之中。《西遊記》最大的思想價值,在於作者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在於孫悟空形象所體現的社會意義。

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一言以蔽之性格:反抗。反抗尊嚴的皇權,反抗對自由的禁錮,反抗思想束博和反抗傳統勢力的壓制,他隨意搗亂天宮社會秩序 的造反行爲,和 皇帝輪流做 的造反思想,是對天宮的威嚴、永恆、至高無上、君臨一切的權威的挑戰。孫悟空大鬧陰曹地府, 弄神通,打絕九幽鬼使 ,由鬧地獄發展到鬧天宮,當他第一次朝見高天上聖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天帝 時,他竟 挺身在旁,且不答禮。他藐視一切權威,要求的是自由,放縱的是個性,這一切與神話世界中天堂的制度、禮儀發生了尖銳的衝突。羈縻束縛與反羈縻束縛的尖銳對立,必然導致孫悟空與天庭的最後決戰。雖孫悟空失敗了,但他反抗傳統勢力,沖決天庭羅網,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卻沒有被如來壓於五行山下,他在鬧天宮時,指東打西,所向無故,擋者披靡的赫赫戰功長留天地間,並且天宮大戰中天庭的虛弱、殘忍、外強中乾和欺瞞哄騙的真面目,暴露無遺。君臨天庭、無尚尊嚴的玉皇大帝,原來也只是懦弱無能之徒,面對困境時束手無策,嘴裏喊道:這廝這等,這等,……如何處治? ,連以後孫悟空皈依了佛門之後,只要他筋斗打到南天門,諸神仙便心裏打鼓,七上八下,既疑又懼, 生怕這猴頭又來生事! 這樣的腐朽無能,給予讀者的應是對戰鬥的渴望而不是失敗的消沉。

在西天取經途中,作品更多地表現孫悟空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克服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毅力;表現他不僅與大鬧天宮時一樣勇於戰鬥,而且更加善於戰鬥,他對邪惡勢力嫉之如仇、除之務盡的品質,使他的名字對妖魔鬼來說即格殺勿論。作者在西天取經途中,其形象是個頭戴緊箍,身穿虎皮裙,但作者透過表面的變化,突出了他不變的性格——桀驁不馴。

孫悟空與妖魔的鬥爭,不光憑神通,還憑 心比比干多一竅 的機智聰明。在瀕臨絕境時,他總是能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使柳暗花明,絕處逢生。

他從不氣餒,失敗了再幹,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絕不會在失敗中消沉。

如他變成瞌睡蟲,滿天飛舞,他變成牛魔王,讓鐵扇公主欣然捧上芭蕉扇,他變成九尾狐狸,使金角銀角大王一齊跪倒在他的面前;他好幾次運用鑽腸入肚的方法反敗爲勝,如獅魔張口來吞,他在獅魔肚中跌四平,踢飛腳 , 打鞦韆,豎蜻蜒。他與妖精鬥爭越久,經驗越豐富。他與妖魔的戰鬥,頑強不屈,一往而前,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勇敢,克服九九八十一難。當紅孩兒捏緊拳頭,口吐三昧真火 ,燒得他九死一生時,他依然抖擻精神,強行索戰;小雷音羣神被擒,他卻孤軍深入,仍舊與惡魔相鬥。

孫悟空嫉惡如仇,除惡務盡。他雖然心高氣傲,禁不住別人用激將法激勵他去衝鋒陷陣,但將 之所以能 激 ,還是因爲將的正直的品質。在駝羅莊,豬八戒曾說: 你看他惹禍,聽說拿妖怪,就是他外公也不這般親熱,預先就唱個諾! 這正顯示了孫悟空的這種品質。

但《西遊記》在思想內容方面也還存在着很大的侷限性。取經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活動,作品中仍然把西天取經作爲一項正義的事業來加以歌頌,因而在作品中有不少讚頌佛祖功德無量、法力無邊、因果報應等宿命論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西遊記》也只是 宗教中的那些反宗教現象 ,所以,每當悟空與唐僧發生矛盾時,總是有佛來打圓場,有佛來開導批評孫悟空;每當悟空除一方難時,神佛總是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又如九九八十一難,此爲定數,一定少不得。爲了調和儒道佛,作品還宣揚 三教歸一 的思想。八十一難中,也有硬拼強湊的痕跡。連孫悟空的性格也起了相應的變化,尤其到西天之時,一向桀驁不馴的悟空,此時對佛,對玉帝表現了少有的虔誠,以至於他存有人有善念,天必從之 的信條。

最後需指出:《西遊記》裏存在着道理自道理,故事自故事,文章自文章三者平行的傾向,因此造成了內容上一定程度的混亂。小說的情節和議論各自爲政,對有些人物有時褒有時貶,時而挪揄,時而讚揚,這樣也易使人歪曲《西遊記》的主題和其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