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課文分析

一篇文章的解讀直接決定教法,對於文章的解讀同時又必定受自身文化積澱的影響。分享了《落花生》課文原文給大家欣賞!

落花生課文分析

《落花生》課文原文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着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闢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穫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穫節,請你們的父親也來嚐嚐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咐附就在後園的茅亭裏過這個節。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嗎?”

我們爭着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姐姐說:“花生的味兒美。”

哥哥說:“花生可以榨油。”

我說:“花生的價錢便宜,誰都可以買來吃,都喜歡吃。這就是它的好處。”

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裏,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我們都說是,母親也點點頭。

父親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說:“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父親說:“對。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我們談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落花生》課文賞析

《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作者把種花生、收花生作爲次要內容,寫得比較簡略;把在過收穫節時談論花生作爲主要內容,寫得比較詳細,並在看似隨意的家常談話中,揭示出應該做什麼樣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樸實、自然、親切,引人深思,耐人尋味。

作者許地山,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臺灣台南。祖籍福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赴印度研究佛學。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大學任教,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創作的小說中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作品;翻譯了《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等文學作品;編著有《印度文學》及《中國道教史》等。

課題《落花生》有兩層意思。花生的特點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第二,是作者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並以“落花生”作爲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像落花生一樣的人,並用行動實踐了這一心願,成爲優秀的作家。

課文背景: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進士出身,是位愛國詩人,也是位頗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他曾率領檯灣人民苦撐危局,死守孤城臺南。他將多年積蓄全部充作官餉,堅決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臺灣被日本侵佔後,他不願當亡國奴,就攜眷搬到祖籍福建龍溪。在許地山十四五歲時,他出任廣東省三水縣縣令,全家住在衙內大院裏。他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許地山的母親建議開闢出來種花生,這就是課文中所寫的事。許地山小時,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們爲人做事要腳踏實地,不求虛榮,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許地山以後不僅寫了《落花生》一文追憶父親的教誨,而且以“落華生”爲筆名勉勵自己。

許地山寫此文的時代背景是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的,使臺灣淪爲日本殖民地。作者許地山的父親出於愛國之心,毅然拋棄家產,攜全家回福建定居,過着清貧的生活,父親教育子女爲人做事要踏踏實實而不求虛榮。當時的社會達觀顯貴雖然外表好看,卻都是寄生蟲,於是,許地山借文章抨擊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現象當然既有積極的意義。星轉鬥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於是,產生了與許地山反映的價值取向不一致的現象。

桃子、石榴、蘋果並非只有讓人產生愛慕之心的外表,而實際沒有什麼用。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當然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爲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