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精選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精選5篇)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 篇1

【原文】

渡漢江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註解】

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譯文】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賞析】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鑑賞】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此詩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這首詩的前兩句追敘詩人貶居嶺南的情況。詩人被貶斥到蠻荒之地,本來就很悲慘,更何況和家人又音訊隔絕,彼此不知生死。在這樣的情形下,詩人熬過漫長的歲月,歷經寒冬,迎來新春,心情更加悽苦。在本詩中,詩人未平行列出空間的阻隔,音信的斷絕,時間的悠遠這三層意思,而是逐層遞進、逐步展現,這就增強和深化了遊子貶居蠻荒時的愁苦、煩悶,以及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絕”、“復”兩字,看似未着力,實則是詩人在“痛苦嚐盡”之後的辛酸語。仔細體味就會發現,“絕”的何止是家鄉的音訊、“復”的又何止是時間的冬春?詩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華年的回憶、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斷了。詩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反覆覆咀嚼的只是無盡的孤獨與淒涼,卻可見詩人的用心。“嶺外”是從空間着眼,寫出離家之遠;“經冬復立春”是從時間着眼,寫出離家之久。還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書斷”。通過這三層意蘊,加深了詩人在嶺南時的苦悶與不安,也加深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詩人居於貶所之時那種與塵世隔離的孤獨,喪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還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讀起來,這兩句平平敘起,似乎無驚人之處,卻在無形中爲下兩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鋪墊。

後兩句着重言情,抒寫矛盾的心情,細膩生動,真切感人。一位遠離家鄉的遊子,踏上歸途,當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歡悅會隨着家鄉的臨近而越來越強烈。詩人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似乎有點不合情理。在一般情況下,越接近家鄉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並作兩步走,一步跨進家門。路上遇到熟人,總是迫不及待地打聽家裏近況。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情合理。因爲詩人貶居嶺外,與家人“音書斷”,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爲家人的命運擔憂,怕他們被自己連累或因別的原因慘遭不幸。

“音書斷"的時間越久遠,這種想念與擔憂也越朝極端發展,形成了詩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來的複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複雜而矛盾的心情,在詩人從貶所逃往家鄉的路上,尤其是過了漢江,靠近家鄉後,有了更加戲劇性的發展:原來的擔憂、焦慮與模糊不清的不好預感,這時好像立刻便會被途中遇見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爲殘酷的事實,那麼詩人長期盼望和家人團圓的願望就會立刻破滅。所以,“情更切”變爲“情更怯”,“急欲問”變爲“不敢問”。在“嶺外音書斷的特殊情形下,這是詩人心理矛盾自然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情更怯”和“不敢問”,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當時竭力壓制的迫切願望及因此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這種抒發情感的方式,既真實,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尋味。

從此詩表達的.時空來看,前兩句是一般敘述,寫詩人對昔日在嶺南時情況的追敘,後兩句匠心獨具、構思巧妙,寫詩人接近家鄉時的心態的描述。前者是鋪墊,後者是主體,但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詩寫得很平實,沒有任何雕飾,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 篇2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古詩簡介

《渡漢江》是唐代著名詩人宋之問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描寫離開家鄉已逾半年的遊子,能踏上歸途,自當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也會隨着家鄉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表達了詩人強自抑制的思鄉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翻譯/譯文

我離開家鄉到了五嶺之外,經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爲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繫,已經很長時間了。此刻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爲怕傷了美好願望,以致遇到同鄉,也不敢打聽家鄉情況。

註釋

漢江:漢水。宋之問因張易之事而被貶嶺南,於神龍二年逃歸洛陽。此詩作於途經漢水時。此詩原題李頻作,誤。

嶺外:指嶺南,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書:信。

來人:指從家鄉來的人。

賞析/鑑賞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情切,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複雜的心情。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着力,卻很見作意。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往容易爲讀者輕易放過。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近鄉”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走近家鄉。所謂“情更怯”,即愈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該寫成“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定情景”。因爲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於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音書斷”“復歷春”這種思念隨着擔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裏的矛盾心理狀態。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特別是渡過漢江,接近家鄉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展:原先的擔心、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感,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實;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願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實所粉碎。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展的必然。“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願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詩人便會愈發憂慮,發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戰慄,使之不敢面對現實。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愛,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詩人不能辭其咎。在這一點上,後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亂中擔憂家人,至於不敢面對吉凶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更耐人尋味。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後,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讀者卻必需經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獲取了極爲深遠的藝術效果。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 篇3

原文

襄陽好向峴亭看,人物蕭條值歲闌。

爲報習家多置酒,夜來風雪過江寒。

賞析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知人”常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但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家的瞭解:“讀其書想見其爲人”。對於文學史上可以指名道姓的作家是如此,甚而對於一些無名氏作家也是如此。

這首寫風雪渡江的詩,用極古簡的筆法,繪出一幅饒有情致的圖畫。首句點出地點,詩人正“渡”的是漢江環繞襄陽、峴山的一段,這同時也是寫景,淡淡鉤勒出峴山的輪廓,在灰色的冬晚天空背景襯托下,峴亭的影子顯得特別惹眼和好看。次句點節令(“歲闌”),兼寫江上景色。由於歲暮天寒,故“古道少行人”。然而“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須是疏疏”,反而增添了一種詩情畫意。三句是寄語逆旅主人備酒,藉此引起末句“夜來風雪過江寒”,於是讀者看到:江間風雪瀰漫,峴山漸漸隱沒在雪幕之中,一葉扁舟正衝風冒雪過江而來。末二句用“爲報”的寄語方式喝起,更使讀者進入角色,不僅看到一幅天生的圖畫,而且感到人在畫圖中。

說它如畫,似乎還遠不能窮盡此詩的好處。雖然這位佚名詩人無一語道及自己的身份、經歷和心情,但詩中有一股鬱結之氣入人很深,讀後經久難釋,讀者對詩人不曾言及的那一切似乎又瞭解得很多。

襄陽這地方,不僅具有山水形勝之美,歷來更有多少令人神往的風流人物,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晉代的羊祜。史載他鎮守襄陽,務修德政,身後當地百姓爲他在峴山置碑,即有名的“墮淚碑”。詩的首句說“襄陽好向峴亭看”,難道僅僅是就風光“好”而言麼?那盡人皆知的羊公碑,詩人是不會不想到的。而且,詩越往後讀,越讓人感到有一種懷古之情深蘊境中。前面提到峴山“峴亭”,緊接就說“人物蕭條”,難道又僅僅是就江上少人行而言麼?細細含味,就感到一種“時無英雄”的感喟盤旋句中。

“習家池”乃襄陽名勝之一。在那注重名士風度的晉代,“習家”曾是襄陽的望族,出過象習鑿齒那樣的大名士。在重冠冕(官階爵祿)壓倒重門閥的唐代,諸習氏自然是今不如昔了。第三句不言“主人”或“酒家”,而言“習家”,是十分有味的。它不僅使詩中情事具有特殊地方色彩,而且包含濃厚的懷古情緒,一種“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感慨油然而生。懷着這樣的心情,所以他“初渡漢江”就能象老相識一樣“爲報習家多置酒”了。何以不光“置酒”而且要“多”?除因“夜來風雪過江寒”的緣故,而聯繫前文,還有更深一層涵義,這就是要借酒杯一澆胸中塊壘,不明說尤含蓄有味。這兩句寫得頗有情致,開口就要主人“多置酒”,於不客氣中表現出豪爽不羈的情懷。

於是,在那風雪漢江渡頭如畫的背景之上,一個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越來越鮮明地凸現出來。就象電影鏡頭的“迭印”,他先是隱然於畫面中的,隨着我們對畫面的凝神玩賞而漸漸顯影。這個人似乎心事重重而舉措落落大方,使人感到儘管他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卻沒有儒生的酸氣,倒有幾分豪俠味兒。這大約是一個落魄的有志之士吧。他別有懷抱,卻將一腔感慨憤疾,以淡語出之,詩的風格十分沉鬱。而這種風格,在絕句中是不多見的。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 篇4

【詩句】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處】唐·宋之問《渡漢江》

【意思】遠在嶺南,同家裏斷絕了音訊,度過了一個寒冬又迎來了新春。越是走近家鄉,心情越是惶恐,擔心家中出事,不敢問故鄉來人。

【全詩】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註釋】

①嶺外:嶺南,從中原看嶺南在五嶺之外。音書:音訊、書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聽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發現自己是逃回。

【題解】

這首詩是詩人從貶所瀧州(今廣東羅定縣)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所作。首二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只就音書斷絕和時間漫長兩點落筆,原因在於這是詩人所最難忍受的。兩句平平敘來,似不着力,其實濃縮進了許多生活內容和思想情感,“斷”、“復”二字尤見作意,富於包孕。後二句寫此刻心情。詩人家鄉距離“漢江”較遠,所謂“近鄉”是相對嶺南的遙遠而言。好不容易從流放之地回來了,離家鄉和親人越來越近了,應當“情更切”或大喜過望纔是,怎麼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從首二句中去找。詩人離家太久了,同家中斷絕音信也是太久了,這期間他們會不會遭遇到什麼不幸呢?會不會因自己被貶而受到牽連呢?因此離家越近,內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兩句真是寫盡了詩人此時複雜矛盾的心理狀態,詩人成功地表現了特定環境中的特定心態和感情,真切細膩,凝鍊含蓄,令人百讀不厭。

【全詩鑑賞】

神龍二年(706),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途經湖北襄陽,渡漢水,寫下了這首詩。

“嶺外音書斷”,瀧州在今廣東省羅定市,在五嶺之南,故稱“嶺外”。宋之問以諂附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貶所後從冬到春,與家裏都失去了音信。此次宋之問狼狽北逃,家鄉是第一個目的地,本應是極爲急切地希望回去。但渡過漢水之時,面對這滔滔的江水,他卻膽怯了。他感到:越接近家鄉,越覺得心裏沒底,不知道這一年中家人怎麼樣了?他們安全嗎?有沒有挨凍受餓?他們會怎樣看待自己?還會歡迎自己嗎?種種思緒紛至沓來,不禁使宋之問在漢江的小船裏感慨萬千。他都不敢詢問從家鄉過來的人了!

此詩詩眼,在“斷”和“怯”兩字。“斷”字舉重若輕,將音訊的隔絕用一個斬釘截鐵的動詞限定住,有一種人在命運的控制下的無力之感。下兩句中,一個“怯”字,寫盡了遊子離家的心理:想見到家人,但卻又有種種顧慮和疑忌,擔心自己在家人眼中的角色和身份,擔心家人有沒有變故,這種種不確定的因素造成了一種不確定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是該哭還是該笑,該走快點還是該走慢點。這種心理狀態,不但宋之問有,其他很多處在類似境地的人都有。正因爲這首詩描寫出了這種人類心理上的普遍性,耐人咀嚼,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特定條件下人類精神的複雜性。

值得指出的是,宋之問此次潛逃而回,並沒有逃回自己的家鄉,而是到了洛陽。不久之後,因其弟告變之功,他又重新恢復並擢升了官職,直到唐玄宗即位後將他再次流放賜死。作爲一個極度熱衷於功利的詩人,宋之問的品行最終玷污了他的詩。

五言古詩絕句《渡漢江》賞析 篇5

渡漢江

作者: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渡漢江》重點字詞解析】

①漢江:今漢水中游的襄河。②嶺外:即嶺南。◎音書斷:

指與家鄉斷絕了音訊。④怯:畏縮。

【《渡漢江》詩歌鑑賞賞析】

這是宋之問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彼此未卜存亡,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冬歷春,捱過漫長的時間。作者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音書的斷絕、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而是依次層遞,逐步加以展示,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後遐荒期間孤孑、苦悶的感情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斷”字“復”字,似不着力,卻很見深意。作者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這兩句平平敘起,從容承接,沒有什麼驚人之筆,往容易爲讀者輕易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