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己亥雜詩》原文及賞析

《己亥雜詩》是清代文學家龔自珍創作的一組詩。這是一組自敘詩,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遊等,或議時政,或述見聞,或思往事,題材十分廣泛,內容複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社會。全詩多用象徵隱喻,想象豐富奇特,運用多種手法寫景抒情。下面是龔自珍《己亥雜詩》原文及賞析,快來看看吧!

龔自珍《己亥雜詩》原文及賞析

【原文】

己亥雜詩

(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

作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滿懷離愁而對夕陽西下,鳴鞭東指從此浪跡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鮮花。

【賞析】

《己亥雜詩》是詩人晚年寫的一首組詩,這首詩選自其中第五首。

首句:“浩蕩離愁”是說詩人的愁緒無邊無際,“白日斜”是寫景。此句可譯爲,在一個夕陽西下的傍晚,我帶着無邊無際的愁緒離開京都。

第二句:“吟鞭”即馬鞭,“東指”即向東。“天涯”即指自己的家鄉,詩人當時住在廣東,相對於京城來說,距離遙遠,即有天涯之意。此句可譯爲,我揮舞着馬鞭遠離京城,向東奔向遠在天涯的家鄉。

最後兩句: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落紅”喻指詩人自己,“花”喻指國家、人民。詩人雖辭官回家,但仍心繫國家人民,即使是辭官離京,也要像落紅一樣,化作春泥,護花(報效國家,報效人民)。

龔自珍生活在清政府的衰落時期,辭官時間在道光時期,大約是與英國的戰爭前兩年,詩人一生愛國愛民,心憂國家人民。

“浩蕩離愁白日斜”。

“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於辭官迴歸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悶。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不是個人私怨,而是對國事的憂慮,愛國之心顯而易見。“浩蕩離愁”又用夕陽西斜來烘托,更爲愁緒抹上一重濃濃的色彩。

“吟鞭東指即天涯。”

這句是說甩響馬鞭,奔向遙遠的地方。才離京城何來“天涯”呢?這是作者的.心態所致。因爲這次離京意味着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花雖落但仍然依戀故枝,心繫故枝,並且要化成泥土滋養故枝,實際上是藉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並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龔自珍對當時社會現實是有着清醒的認識的,明知前途困難重重,他仍執著地“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已成爲膾炙人口的名句。現在人們常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來讚揚老一輩在事業上鞠躬盡瘁的精神,以及他們對培養和愛護青年人耗盡心血的高尚情懷。

【譯文】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着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註釋】

[1]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

[2]浩蕩:這裏形容愁緒無邊無際的樣子。……

[3]吟鞭:詩人自己的馬鞭,這裏吟鞭指向,指詩人所去的方向。

[5]天涯:天邊,形容很遠的地方。

[6]落紅:落花。

[7]化作春泥:變成春天的泥土。

【創作背景】

龔自珍的時代是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產生了這位近代史上啓蒙思想家。他意識到封建的閉關鎖國政策行不通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義衰朽沒落的本質。他以其才華,起而議政“醫國”,宣傳變革,終因“動觸時忌”,他於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辭官南歸,在途中寫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雜詩》。

【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着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爲“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有《定庵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