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戰爭詩賞析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通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爲大家帶來了詩經中的戰爭詩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詩經中的戰爭詩賞析

一是“愛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所寫的千古名句可謂絕唱,這其中的愛國情懷至今仍讓後人爲之感動。我國曆史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人物。然而,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時代,便有了這樣感動人心的情感。說到《詩經》,提起戰爭詩,人們一定得想到《秦風》。在《秦風》總共的十首詩中,大多都是描寫戰爭的,可見秦人尚武好戰,而在此我重點提起《無衣》。《無衣》是秦風著名的軍中戰歌,它的真正背景至今也無法確定,然而這其中熱烈的情懷,卻是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得到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正是出征之時,士兵們互相激勵,不在乎戰爭的艱苦環境,即使是沒有一件完好無損的衣服又如何?我和我的戰友共穿一件戰袍!君主命我們抗擊戎狄、保家衛國,我便勇往直前,無所畏懼!我們共同修整武器、共同面對強敵,只要你我同心協力、無論多麼艱鉅的任務都能攻克!多麼真摯的情感,秦人不貪圖苟且之生,當強敵壓境、外族入侵,人民便立即聽從王命,準備從戰,毫無顧忌,那種戰鬥的熱情,由心而生。整首《無衣》運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三章句式相同,只變換了幾個字樣,可這首詩卻絲毫不給人簡單的感覺,而是一種雄偉的氣勢,相同的句式反而使語調增強,讓今天的我們更易瞭解那時人們面對生死時的從容不迫和爲求國家安寧而奮不顧身的愛國情懷。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讓他們摒棄心中的恐懼,直面眼前的強敵?是秦國的強大與偉岸;是對外敵的強烈仇恨;是每個士兵心中濃濃的愛國之情。流血犧牲尚不可怕,無衣豈在話下!這顆愛國之心從未消失,它一直留在世上,傳達到我們的心中。正是這首充滿愛國情懷的《無衣》,讓我們永遠記住那些奮戰之人內心的告白,那時人們團結友愛、共赴國難的精神,即使是三千年後的我們讀起這首詩,仍是被它感動。曾有人這樣評價《無衣》:“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無衣》不僅是《詩經》時代的佳話,更是之後的傳奇,它不知激勵了多少戰士,也因此獲勝了多少戰役!可見,深切的愛國情懷從來就未曾消失過。

二是“苦痛”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殘酷而又現實的描述,這就是戰爭。賀拉斯曾說過:“所有的母親都憎恨戰爭。”戰爭奪去無數人的生命,造就了許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有多少征戰的士兵還沒有孝敬父母便戰死沙場,有多少婦女沒了丈夫,多少孩子沒了父親。戰爭,是人間地獄。《詩經》中更是不乏士卒由於戰爭而痛苦的詩歌,《擊鼓》便是一首。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爲這首詩是“此戍卒思歸不得詩也”,如今大多《詩經》譯本都沿用這一說法。這是邶地一個士兵憂愁的獨白,其痛苦無以言說。“土國城漕,我獨南行”,有的人在修路築城牆,而我獨從軍到南方,這個“獨”是孤身一人的意思,他是在感嘆自己的不幸,這麼個苦差事偏偏落在自己頭上,遠離家鄉和親朋好友,到一個充滿殺戮的地方,甚至性命不保。我能夠想象得出,這個士兵作詩時,一個人站在高山上,望着虛無縹緲的遠方,對未來沒有任何的幻想,過去甚至都略顯模糊了,他望着不遠處的一片狼藉,想到剛剛出徵時,他多麼埋怨自己的時運不好,心情又是多麼的痛苦啊!“不我以歸,憂心有忡”,這便是很直白的敘述他的苦痛,不能回家。程俊英先生對於這句話的翻譯是:“常駐邊地不能歸,留守南方真苦痛!”常年待在這不安寧的地方,有家不能回,日夜行軍,其辛苦不必說,被戰爭折磨的內心最爲苦痛,歸家似乎就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在外浴血奮戰的士兵,對於家的溫暖是多麼渴望,又是多麼的絕望。《擊鼓》這首詩最爲著名的是最後兩章: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關於這兩章,有人認爲是描述戰友間深刻情感,而我仍採用程俊英先生的說法,認爲這是講述夫妻間的情感。這應該說是讓這個士卒最爲苦痛的原因了——遠在家鄉的妻子。從他的話語裏可以體會出他對妻子的深情,只願攜手同行,白頭偕老。死生永遠不分離是一件多麼難的事啊,可許下諾言時的他們一定是情正到濃處,哪裏想的到未來的艱辛呢?那個士卒也以爲自己會去修路築城牆,卻想不到要從軍南行。而他的愛妻只能在家中苦苦等候,戰時自然也沒有通訊往來,否則也沒有岑參的“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了,士卒究竟離去了多少年,最終有沒有歸來呢?無從得知。詩的最後一章寫出了深深的苦痛與傷懷。距離相隔得太遙遠了,無法相見,別離的太長久,恐怕無法遵守誓言!說出這句話時,士卒想必是覺得永遠不可能再回去。也許剛離開家鄉到外征戰時,回家見那家中的親人愛人是唯一的信念,而後卻全然崩塌,可見戰爭的打擊之大。在他仔細的回味過去,思念家人時;在他想起與妻子過着山水田園幸福的生活時;在他認爲他們之間的誓言無法兌現時,他的心中,恐怕只剩下無盡的苦痛和怨恨了吧。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現在常用來形容夫妻感情深厚的詞,無論是愛情故事還是婚禮現場,都會被人們常拿來運用的,可是有多少人瞭解,這句話背後是一位思歸不得的士兵最深沉最苦痛的言說呢?

三是“思歸”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謝玄曾評價這句詩是《毛詩》最佳,謂之“雅人深致”。然而,說出這句話的人並非大文豪,也非權貴,他只是一個受戰爭之苦且思念家鄉之情十分熱切的普通士卒罷了。有不少人對《采薇》的作者究竟是什麼身份做出研究,這裏仍沿用程俊英先生的說法:“這是一位守邊士兵在歸途中賦的詩。”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啓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啓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首詩是一位士卒在回鄉之時所作,然而,這首詩全然是悲傷之感,毫無喜悅之情。一位久經沙場的士卒終於可以回到家鄉、見到家人,這本該是件高興的事情,那麼爲什麼士卒的心靈卻傷悲至極呢?接下來,我們來探索他的思歸之情。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這三句是描寫薇菜的生長程度的,“采薇”的意思實際就是采薇菜。戰地環境十分艱難,這薇菜應就是糧食不夠時用來充飢的,士卒回憶戰地生活時首先想到采薇,這說明“采薇”這件事在他的戰地生活裏是較頻繁的一件事,士卒經常去採摘薇菜,看着薇菜一天天的.成長,說明自己在戰地生活的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十分漫長。在這痛苦的生活中尋不到一點慰藉,整日活在刀光劍影中的他,心裏所思念也就是那相隔甚遠的故鄉以及家鄉中的親人了,然而他卻只能不斷的采薇菜和征戰,薇菜的生命在隨時間流逝,他亦如此,離開家鄉的時日越來越長,他的心也就越痛苦,所以他發出怨嘆:“曰歸曰歸,歲亦暮止”,在征戰中的他自然也無法寄送書信,本身路途就很遙遠,亦有言:“我戍未定,靡使歸聘!”,他們的戰況十分不穩定,雖然後文有寫道:“豈敢定居,一月三捷”,經常打勝戰,但他們也無法定居下來,畢竟還沒有完全趕走玁狁的軍隊,戰事繁多本就辛苦,然而士卒最爲擔心的則是“憂心孔疚,我行不來”,生怕不能回家。我想他一定是厭惡戰爭的,也曾有學者說過《采薇》是厭戰詩之祖,整日在殊死搏鬥中生活本就痛苦,遠離家鄉的心也得不到安定。年復一年,士卒便過着這樣的生活,大部分的時光都在戰場上度過,少得可憐的歇息都得去找吃食,有家不能回,還得辛苦在外,這都是戰爭所致啊!這時士卒的思歸之情應是十分的強烈並且伴隨着憤恨,但卻也無可奈何。殘酷戰爭中無法把握命運的悲哀,還有那濃烈的思歸戀家之情,使士卒更爲自己的處境感到艱難。

第四、五章主要講述的是戰爭時軍隊的裝備,這時的士卒也是爲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的,可這在份情感中卻也夾雜着思歸之情:“豈敢定居,一日三捷”,“豈不日戒,玁狁孔棘”,這兩句分別說明打勝仗的頻繁所以無法定居下來,這就與前文的“靡使歸聘”有了聯繫,因爲經常遷徙,所以根本無法與家人取得聯繫,而後一句有說明玁狁的隱患非常之大,任務緊急,他自然無法回家。這便是他思念家鄉的情感,“我”多麼的想要得知家人的情況或家人得知我的情況,也好讓我們彼此心安,可是迫於時局的“我”無法確知你們的消息,更別提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了!在他回首過去時這種心酸、思念成疾的心情,哪怕已經在回家路上了,他也記得那麼清楚。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我一直不是很能徹底的理解這位士卒的心情,爲什麼他會這麼悲傷?爲什麼還一直回憶着過去?現在瞭解了些許,大概是他的生命裏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歲月被戰爭所掠奪,長久的戍邊生活令他的心支離破碎,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走在這條漫長的回鄉路上,他的腦海裏都只能想到過去那些痛苦的日子,家的模樣怕是已經模糊不清了吧?他走在這條熟悉的道路上,卻覺得慌張,大概是離開了太久太久,所以害怕前方的真實。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這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境界的釋義,而我認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句話之所以被千古傳誦,被那麼多文人稱之《詩經》最佳,原因則是:這位士卒是發自肺腑所言,句句是真景物真感情,所以這句話寫出了境界,而這也是整首《采薇》最關鍵之處。這是士卒回鄉時所見與離開時的對比。別離時的盎然春色,迴歸時皚皚大雪,久別經年,故鄉究竟變成了什麼模樣?這時士卒的情感不再是“想回家”,而是升級成了“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複雜情感,家中的親人可還健在呢?家又變了什麼樣?在戰地時候便經歷了人所無法獲知的痛苦,此時的他已無法再經歷任何挫折,可是,他是多麼的思念他的家鄉啊!這是支撐他在戰場上的全部信念,他日日夜夜所期盼的回家,如今已成爲現實了,他又怎麼可能卻步呢?這條回鄉路因爲思歸之情而變得漫長,這條路也承載了許許多多,少年的快樂和戰士的痛苦;溫暖的家園和冷酷的軍營;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和近鄉情更怯的心情,這條路,已把士卒生命中的苦樂悲歡全都載滿了。歷經九死一生終於回來的他,失去什麼,又得到了什麼?“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感,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世說新語》寫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年輕時所種之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樹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桓溫在經歷戰事後歸來看到自己年輕時所種下的柳樹已經非常大了,便發出“樹尚且如此,更何況人呢”的感慨,這同樣反映出時光的匆匆流逝,人也不復當年。光陰易逝,情意難卻,士卒回家後的故事我們無法得知,然而他對於家鄉那深刻無以言狀的思念,我們深埋於心,併爲之深深的感動。

在《詩經》的戰爭詩中,戰士們的情懷是多樣且複雜的。有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情深,有因這殘酷戰爭無法與愛人相見的苦痛之情,還有濃烈的思歸情感。這些感情也許是獨立存在,又或是交融起來。我們永遠回不到三千多年前那個神祕又精彩的時代,那些熱血奮戰的人們的姓名早已消逝,我們只能通過殘留的歷史遺蹟對其做些研究探索,而《詩經》便是那時候最好的記錄,我們通過戰士們的詩歌,體悟他們在戰地、征途以及回鄉時的情感,還有許許多多,不禁感嘆那時人們的情懷是多麼的單純,直接折射人性之善,每個戰士都有着憂愁、悲傷的心情,卻也有着爲國赴難的責任感,所以木心評價《詩經》中的詩“完全是童貞的”確實如此。《詩經》時代的戰士們已然不在,但他們的情感則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至今天的我們,永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