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守歲》有感

守歲,就是熬夜守候“月窮歲盡之日”,迎接農曆新年的來臨。除夕守歲是中國人民過春節時一種饒有風趣的古老習俗。據古籍記載,早在西晉時期就已經出現“守歲”了。至唐宋,除夕守歲更盛,詩人守歲情濃,賦詩迎新,給我們留下了大量守歲詩,僅唐代就有許多佳篇,至今讀來,仍令人回味無窮。

唐詩《守歲》有感

董思恭在《守歲》詩中記述了自己除夕守歲的情景:“歲陰窮暮紀,獻節啓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而杜甫《杜位宅守歲》對除夕守歲這一習俗描繪得更加細緻生動:“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親人團聚,笑語歡聲,槽邊吃草的馬都受到了驚嚇;而那紅彤彤的燭光,竟嚇飛了林中棲息的烏鴉。這些守歲詩記述了古代守歲的民俗風情,讀來形象生動,令人嚮往。

誠然,守歲對於團聚的人們而言,是一頓親情大餐,可以盡享天倫之樂。但對於一個遠離故鄉、親人的遊子,守歲往往會油然而生憂傷、思鄉之情。戴叔倫在驛中度歲,寫下《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述說了他在旅館裏辭舊迎新,只有寒燈相伴,悲涼情思躍然呈現。高適的《除夜作》詞意平淡,並無意雕琢,卻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聯想:“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故鄉今夜思千里”一語雙關,今晚“我”在千里之外,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故鄉的親人也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抒發得婉轉含蓄,反映出遊子思鄉的深情。

相比之下,張說的《欽州守歲》就有所不同:“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這首詩雖然也大致寫出除夕的特點,但在守歲的'情緒上卻大不相同了。張說當時在欽州任職,遠離故鄉,到了除夕,既感嘆光陰流逝的迅速,又盼望新春早歸,在詩的字裏行間流露出遊宦他鄉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之情。

民間不同,宮廷裏的守歲更講究排場,更有氣派。“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這是杜審言的《守歲》,詩中淋漓盡致地向我們展示了宮廷裏守歲時談笑風生、酒綠燭紅的景象。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更耀眼:“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真實地描寫了宮內王孫公子、達官貴人們除夕守歲時的奢華與鋪張。

年年除夕,年年守歲。自古至今,無論是黎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都以慶祝的方式辭舊迎新,通宵達旦守歲。在除夕之夜,當璀璨的煙花漸次沉入夢境,獨罷唐代詩人遺留給我們的這些守歲詩,然後頭枕一卷唐詩,一定能夠做個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