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詩改寫作文合集十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究竟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詩改寫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古詩改寫作文合集十篇

古詩改寫作文 篇1

陽春三月,繁花似錦,燦爛的陽光灑滿了整個武漢,蘭花還沒有盛開,晨風中已經飄來了絲絲的香氣,空氣格外清新。

“老孟,你真的要走啊?”李白說道,孟浩然說:“我等你辦完事再去揚州,葡萄都曬成葡萄乾了。”李白笑道:“哈哈,曬成了葡萄乾,也好下酒啊!”孟浩然上了船,對李白說:“我在揚州等你。”李白迴應:“好,等我辦完事馬上來找你。”船慢慢開始划動,孟浩然又說道:“你辦完事可別忘了來揚州找我啊!”李白說:“放心,我不會忘的。等我到了揚州,我們痛快的喝上幾杯。”孟浩然說:“好。”船越行越遠,孟浩然似乎要說什麼,卻已經聽不見了,李白無法把孟浩然送到揚州去,所以他只能目送了。孟浩然的小船應經不見蹤影了,可李白還愣愣的站在那,一聲鳥鳴,他纔回過神。揮筆寫道: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古詩改寫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個清明節,我穿着長袍,來到了草原上踏青。

一株綠油油的小草,給大地鋪上了綠色的地毯,桃花杏花都開放了,露出了可愛的小臉蛋,在朝你微笑,這可真讓人喜悅啊。可是,遠處有一塊荒地,裏面有埋藏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在墓地底下長眠,這可真讓我心情難過呀,這裏只見烏雲密佈,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忽然“轟”的一聲,打起了雷,把我的心顫動起來,也喚醒了小動物們,這時,我在雨中漫步,踩踏着柔軟的小草,心裏想到:“唉,人生的意義是不同的,有的是悲涼的死,有的是堅強的死,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

有的齊人,他竟然偷偷地拿走別人給逝去的人的祭品,嘴上吃得滿臉是油,還是心裏十分高興,而回家得意洋洋地對他妻子和小妾撒謊吹噓,說他在某一個當大官的朋友家吃飯,說他十分大方給他吃那麼多東西。這種人猥瑣卑下,毫無人格尊嚴,真讓我感到十分氣憤。而介子推,他幫助了建了晉國,不是高官厚祿,寧可隱居山中,即使就是放火燒山,他也堅守自己的諾言,寧願燒死在裏面。介子推的意志是不可動搖的,真是兩極分化。我感嘆道:“雖然無論智愚高低,最後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這時,我提起筆來,“刷刷”地寫下了《清明》這首詩,佳節清明桃花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古詩改寫作文 篇3

傍晚,晚霞伴着火燒雲,來到了這片一碧千里的原野。火燒雲像一位千奇百怪的魔術師,一會兒變成昂首挺胸的金色大公雞,大搖大擺地快着步子;一會兒像紅色海洋中的金色小船。一會兒又好似銀杏的葉子,不時地傘着風……

村外原野上,草長得高高低低,參差不齊,一陣陣微風吹過,無邊的原野就好像起浮的海面。土坡上也長滿了綠草。但也分得清小丘和平地。牛和羊擠在一起,就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黃白相間的大花。一個牧童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拿長笛,臥在一隻牛身邊的草堆旁,望着遠處的村莊,悠然自得地催着笛子。那聲音時高時底,時緩時急,時遠時近,就如同浪花翻滾的大海。

鳥雀回巢了,牧童也一個鯉魚打挺站了起來,吹了幾聲口哨,把牛羊都召集過來,數了數只數,就一蹦一跳的歡快地回家去了。路上,他一會兒踢一下小石子,一會兒追花蝴蝶,一會兒又坐在牛身上吹小笛。牧童連蹦帶跳地跑回家中,發現爸爸媽媽早已做好了飯菜,便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吃完飯,他的玩兒心驅使着他連蓑衣也沒脫,斗笠也沒摘,就奔出家門,衝向原野,來到草地上,躺了下來,望着星空。

他聽見蛐蛐和知了在開音樂會,整晚整晚地唱歌。他看見螢火蟲在空中跳着歡快跳舞。進入了遐想:我以後能不能成爲成爲笛子家?我可不可給玉兔講故事……想着想着就進入了夢鄉。他夢見:自己真的能上夢鄉。他夢見:自己真的能上天下海,跟嫦娥說話,給玉兔講故事……

詩人呂岩路過這裏,看到此情此景,羨慕之情猶然而生,吟詩:

牧童古詩原文:

草鋪橫野六七裏,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古詩改寫作文 篇4

清香嫋嫋的早晨,楊萬里佇立在船頭,欣賞着安仁縣的美麗景色。

高遠藍悠的天空中,飄着幾朵白雲。極目遠眺,那一座座青翠欲滴、連綿起伏的羣山,就像只用綠色渲染,而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綠意滿山,輕輕流入雲際。被輕紗似的白霧籠罩住了,好像猶抱琵琶奏歌聲的仙女一般,露出了她羞澀的半邊臉。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瞧,近處,嫵媚的陽光灑在了江面上,波光粼粼。江水一望無際,平平的,靜靜的,猶如一面未經打磨的銅鏡。一陣清風吹來,江面上盪漾開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紋。岸邊的垂柳在風中梳理着那長長的辮子,婀娜多姿。

此時,一葉漁舟躍入了楊萬里的眼簾中,船中坐着兩個小童,他們已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撐着傘坐在船中。楊萬里望望天空心裏不禁疑問;爲何張傘呢?並沒有下雨啊!

這時,其中那個扎着牛角辮,臉蛋紅撲撲的,還戴着個小紅肚兜的弟弟說“;哥哥,你這招管用嗎,不會是在耍我吧?”

“你還敢不信哥?”哥哥敞着圓圓的肚皮,拍着胸脯說,“我用項上人頭擔保,絕對管用,我用過這招!

船在江面上緩緩行駛着。”哥哥,你太棒了,船開了,船開啦!你果真沒有騙我!“弟弟高興的拍手稱讚,手舞足蹈。

這時,他調皮地將傘轉了個方向,哥哥見了,從弟弟手中奪過雨傘。

將傘轉回了順風的方向,批評道;“不可以這樣做,逆風方向,會讓船後退,離我們的目的地就越來越遠了,南轅北轍了,也就前功盡棄啦!”

“知道了,長官!”弟弟調皮地塗了一下舌頭。

童年美好的時光已經拂袖而去,雖然看得到絢爛的夜空,但是卻摸不到;儘管聽得到童年幸福的天堂裏的歡聲笑語,可還是走不進那幸福的天堂!因爲同年離去,時間定格,它永遠成了回憶!

此刻,百感交集的楊萬里不禁吟誦下了這首詩;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孩子是如此天真浪漫,聰明伶俐!

古詩改寫作文 篇5

在一個陽春三月的早上,陣陣鳥鳴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我披衣下牀,準備出門遊玩。

我輕輕推開窗戶,欣賞着窗外的景色,稀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幽深的小路伸向遠方,我報目望去,一座座高達的山峯連綿起伏,霧氣繚繞,我對着小路的盡頭有所好奇,便決定出去走一走。

心動不如行動,我來到這裏散步,只見路旁的幾棵柳樹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似得,微風吹 來,柳樹的枝條在空中隨風飄蕩,好像他們在舒展着頭髮。

我沿着湖畔走着,不知不覺來到了油菜花地,只見這些金燦燦、黃橙橙的油菜花就像黃色的錦緞一樣,點綴着綠野,微風拂過,他們在風中翩翩起舞,似乎是一片金色的海洋,陽光灑在上面,似乎是給它披上了金紗,油菜花上的露珠還未蒸發,被陽光照的發出了一種耀眼的光芒,我情不自禁地摘下一朵嗅了一嗅,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撲鼻而來,啊!真香啊!油菜花的香味似乎是無形的磁鐵,引來了一隻只蜜蜂和蝴蝶。

突然幾個活潑機靈的小孩子跑了過來,只見他們眼睛看見那金黃色的蝴蝶,便用手撲了過去,一不小心,腳一滑,便摔了個狗啃泥,蝴蝶也就趁機飛走了,小孩子毫不氣餒,再次去追趕蝴蝶,只見他看準時機雙腳騰空,用力一蹬,雙手用力一抓,頓時,他的手就像變成了一個袋子,把蝴蝶給收了進去,只見他撲在地上,慢慢地打開手掌,想看看蝴蝶,頓時,蝴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入油菜花中。小男孩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大片金黃的油菜花,小男孩茫然失措,他瞅了我一眼,便躥跳着跑開,去尋找新的快樂。

我看了,詩興大發,即興吟出了這首詩:

宿新市徐公店

籬落疏疏一近深,

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古詩改寫作文 篇6

在藍色的天幕上,鑲嵌着無數的羣星。在大地上,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長滿了野草,到處翠色的欲流。那繁茂的野草,在習習晚風中搖曳着。

忽然,晚風中吹來牧童悠揚動聽的笛聲,時斷時續。小牧童的身影也漸漸清晰起來。只見他騎在水牛背上,閉着眼,小腦瓜隨着笛聲的旋律不時晃動着。笛聲打破了鄉村傍晚的靜寂。小牧童牽着水牛來到池塘邊,找到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後,小牧童就去採野果、抓魚和採蓮蓬了。

累了一天,牧童匆匆吃過晚飯後,已是黃昏之後了。他眼皮開始耷拉起來,打起了哈欠,微微閉上了雙眼。他連蓑衣來不及脫,一陣睡意就襲來了,他便在露天的月夜裏休息了。

古詩改寫作文 篇7

“雨紛紛,雨紛紛,落紅枯葉任飄零,繁華吹斷燈火眠。嘆難忘,思親人,又是一眠寒霜夜,人悽悽,人悽悽……”

一陣陣淒涼的歌聲讓我從睡夢中驚醒了過來。我擡頭看看了灰濛濛的的天空,又下起了毛毛細雨。聽着淒涼的歌聲,我的心情在這種氛圍下不知不覺的沉悶了起來。

這是哪裏,我怎麼會來到這個讓人心情鬱悶的地方,我又怎會睡在柳樹下。這一切讓我無從可知,我只有隨便擦了擦身上的泥土,站起身了眺望遠方,發現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我感覺腹中傳來一陣飢餓,我便拖着疲倦的身體向着的村子走去。

走在烏雲籠罩的田野上,潮溼的地面泥濘不堪,我低着頭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身上濺到泥水,突然不知何時有一位騎着牛的牧童來到了我身邊,我們相互打量了對方一會,我便開口問到:“你好,請問這是哪裏?”牧童指着不遠處的村莊說到:“杏花村。”我點了點頭,心想好熟悉的名字,我好像在哪裏聽過。謝過牧童我繼續向村莊走去。

進了村子,發現這是一個很乾淨整潔的山村,村裏的人各自忙着,有的殺雞,有的宰豬,感覺像是有什麼喜事,但你仔細看村民臉上的神色又不是,他們的臉上帶着沉痛和懷戀之情。我便帶着疑問來到了一個賣香紙的攤位前詢問:“你好,請問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嗎?”賣香紙的老奶奶,耐心的告訴我:“孩子,你不知道嗎?今天是四月四日,清明節呀!”我煥然大悟。原來一切場景都在杜牧的詩句中,清明,雨紛紛,行人,牧童……不對,我突然想起還差就酒家。我急忙在村中到處尋找酒家,終於在村莊的另一頭找了《有間酒家》,站在《有間酒家》門口,我高聲唸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唸完後我放聲大笑。

就在我狂笑不止的時候,耳旁傳來了:“寶貝,快醒醒,我們到了。”原來這一切都是我去祭拜老祖路途中的車上做的夢。夢雖然是假的,不真實的,但我對親人的懷戀是發自內心的。

古詩改寫作文 篇8

在廣闊的江南地區,四周到處黃鶯陣陣鳴叫,千里外都能聽得清楚,愜意而又舒暢。暖風拂過高大的樹,隨風擺動,陽光映襯在綠色的遐想中,穿過樹梢,穿過簇簇花叢掩映着紅花。幾棵淡粉色的杏樹,花開的正豔,引來一羣蜜蜂,蜜蜂嗡嗡地邊歌邊舞,點綴着這個寧靜的村莊。依山傍水的村莊一下子變得那樣安靜,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面而來,還帶點腥味,迎風招展的酒旗輕輕飄動,望着農家升起的炊煙。胭脂紅的晚霞,又像是櫻桃紅,又是淡粉紅…

這炊煙正是這傍晚的鄉村風景中最精彩的一筆,最富動感的一筆。這裏還有數不清的寺廟,站在橋頭上,天邊有一抹亮麗的`晚霞,之所以亮麗,因爲這樣的晚霞是由各種各樣的紅塗抹的。寺廟多的數不勝數,一剎那,朦朧間,雨水打溼了窗戶,沒關緊的窗戶上有雨水滲出,幾座亭臺樓閣若隱若現,被濛濛細雨掩藏着,一場細雨過後,舒舒展展地踩在還散發着太陽餘溫的泥土上,感受一下子跟周圍的大自然親近起來。

古詩改寫作文 篇9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第一首寫於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於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並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爲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爲富於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爲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峯迴路轉,別有境界。後兩句的妙處在於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爲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於生活的情趣,即使我們不爲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卻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鄉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於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象這樣源於生活、發於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我36歲時,身體強壯,滿腹詩文。那年,皇帝千挑萬選,把我選到京城做官。從那時侯起,我日日公務繁忙,也沒有時間回家和親人團聚。39年以後,也就是現在的我,已經老態龍鍾。皇帝見我不中用,耳朵有點聾,眼睛有點花,是個75歲的老人了,就下旨讓我辭官,告老還鄉。想到我能很快見到我的親人,我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馬車,看着祖國的秀麗風光,心想:我的家鄉——紹興還是那副老模樣嗎?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嚐嚐那園子裏的嫩絲瓜、通紅通紅的西紅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樹下乘涼,還要到那個又大又圓的魚塘釣魚……我的家鄉口音幾十年沒有改變,可我的頭髮卻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還認不認識我。

經過一個月的風餐露宿,我終於趕回了家鄉。啊,我的家鄉,我的家!我年輕時蓋的那間茅屋還在,那清清的魚塘還在,那五顏六色的金魚還在!我還看到一羣活潑可愛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戲,啊,這一定是我的兒孫吧?我雖白髮蒼蒼,一把鬍鬚,但現在兒孫滿堂,我也心滿意足了。幾個小孩見我走來,好奇地圍着我,一位稍大的、膽大的小男孩,仰着頭,

笑嘻嘻的對我說:“老爺爺,您從哪兒來,要到哪去呀?”聽到這話,我滿臉苦笑,感慨萬分,一時詩興大發,吟出了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認識,笑問客從何出來?

古詩改寫作文 篇10

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籠,無邊無際。

一個小孩正躺在那厚厚的、軟軟的草地上,邊歇息邊放牛,牛的那一次次叫聲就像金色的音符一樣傳到我們的耳邊。牛走在哪裏都像是給無邊的草原種上了一顆顆的黑豆。風一吹,草兒彎腰了,就像伸懶腰似的,舒展着她那細嫩的身軀。

輕輕的風吹來了笛子的聲音,這聲音傳到了村裏,傳到了田野上,傳向了遠方,就像一隻小鳥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這美妙的聲音彷彿連那些吃草的牛兒也聽懂了,似乎正在爲牧童表示高興呢!笛子的聲音是那麼悠揚,側耳傾聽,給人無限回味餘地。

太陽已經偏西了,到了黃昏時分,牧童也要放牧回家了。吃過飯後,太陽已經落山了,天漸漸地黑了。牧童躺在草原上也不肯脫衣服,望着那藍藍的天空,不禁回想起了放牛時的景像和那些美麗的大山、小草,那山高得馬上就要插入雲層了;那綠草把整個大地都籠罩了;那樹枝彎的像在人們面前跳舞似的。想着,想着,牧童伴着明月睡着了,周圍有許多迷人的小花和小草圍着他,好像在爲牧童一天的勞累表示同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