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成語解釋

【注音】sān jiān qí kǒu

【出處】孔子之周,觀於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漢·劉向《說苑·敬慎》

【解釋】緘:封。在他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形容說話謹慎。現在也用來形容不肯或不敢開口。

【用法】作謂語、賓語;用於對事保密程度

【結構】動賓式

近義詞】緘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聲

反義詞】口若懸河、誇誇其談

押韻詞】刀頭劍首、隻雞絮酒、鬩牆誶帚、拿不出手、舉十知九、行家裏手、三不朽、曠古未有、志衝牛鬥、獅子吼、......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參觀周王的祖廟,祖廟在當時是很神聖的地方,一般參觀者必須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廟堂大殿右邊的臺階前有一個銅人,銅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條,在背上還刻着字:這是古時說話最小心謹慎的人。

【成語舉例】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三緘其口。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三回

【其它使用】

◎ 您完全有條件做別一種選擇,那就是置身度外,三緘其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