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有什麼作用

導讀: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爲行動指南的格言。但是座右銘對大家真的有用嗎,小編就這個話題展開談一下。

座右銘有什麼作用

在時下,你經常會看到,在領導的辦公室或是尋常人的書房廳堂,都會掛上一幅找人寫的墨跡;不知真是用來作爲警句或座右銘,還是依附儒雅,問之,回答基本雷同而且簡單:“我喜歡這句話!”

於是乎,我想起了《容齋隨筆》“君臣事蹟屏風”一節有關座右銘的論述且受益非淺;將自己的心得表露出來,願和朋友共饗。

唐憲宗登基後,新官上任,自然躊躇滿志,胸懷大志,也想幹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以便後世流芳。元和二年,他寫了《君臣事蹟》,其內容是採集收納了歷代古籍所記載的君臣行事可以借鑑的事情,共收集整理成十四篇,憲宗皇帝親自作了序言,並將其書寫於屏風上,排列在他的座位右方,可見憲宗皇帝的用意,一來警示自家如何處理國家朝政大事,二來告誡自己的臣子應該如何爲官,顯而易見,這初衷是無可非議的。

我查閱了許多資料,想見識見識《君臣事蹟》所記載的內容是什麼,結果徒勞,沒有查到,有點掃興。但對座右銘的來歷和作用卻有了瞭解,也算是有點小小的收穫吧。

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對於座右銘是這樣解釋的:古人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自警的銘文;泛指用以自勵、自警的格言。看來座右銘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激勵和警示自己的。作爲憲宗皇帝《君臣事蹟》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座右銘沒有什麼不同,但他還多了一層告誡大臣的意思,誰讓人家是皇帝老兒呢?但歸根結底,既然是座右銘,他的主要目的應該還是警示自己,不然的話,憲宗皇帝就不應該將《君臣事蹟》屏風放在自己龍座的右側。

既然座右銘是古代人發明的,我就想看看座右銘的來歷,一查資料才發現,有關座右銘的來歷有好多種說法,不知誰對誰非了,於是信手記錄了兩種座右銘來歷的說法:一說,早見於《文選》中崔瑗《座右銘》一文,注說:“瑗兄璋爲人所殺,瑗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銘以戒,嘗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二說,宋朝有個叫吳介的人,很喜歡史書,史書中記載的可以汲取的.經驗教訓的事,他都抄錄了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爲座右銘。不論是那種說法,但用以都是用來激勵和警示自己的。

銘,就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或警示自己的文字。

座右銘,在中國流傳至今,也不完全侷限於將文字刻在器物上的形式了,也算是與時俱進吧,但其內涵沒有發生改變。有想法的人,或稱爲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常常會引經據典將名人格言或經典語句等,作爲自己的座右銘。當然,不是古板地將其放在座位的右邊,有的寫在日記的扉頁上,有的放在自己辦公桌的玻璃板下,更有甚者,請書法好手或名家,形成墨跡,裝裱後掛於牆上,既當座右銘又當藝術品,二者兼顧。

其實,座右銘只是一種形式,關鍵還是在自己把握,還拿唐憲宗李純來說,當《君臣事蹟》屏風一出,朝內大臣們是一片讚美之聲,樂的憲宗合不攏嘴,樂也就樂樂唄,可這憲宗還意猶未盡,下了詔書進行了一番心跡的自我表白,詔書的大概意思是說:取而作爲借鑑,書寫成屏風。與它散見於圖書典籍,心中常常想起而加羨慕,還不如列於潔白的繪錦上,用眼睛看着它而身體力行,希望它能夠成爲後來人的效法,而不單單是隻看看古人的形象。瞧瞧,人家說的多麼中肯呀!然而,事與願違,唐憲宗是唐朝的第十二任皇帝,他在位期間的政績,歷史學家早有定論,我們姑且不去管他,單說他獨出心裁的《君臣事蹟》屏風的座右銘來看,和他對這個座右銘用意的自我表白,他肯定是想當一任有作爲的皇帝,可惜的是,這位憲宗皇帝是靠宦官們擁立的,因此,他對宦官們的做法是百依百順不加約束。在其執政的後幾年當中,按理來說,正是他應該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年齡階段,可是他卻在宦官們的縱容之下昏了頭腦,求仙問道,快活似神仙,成天想着長生不老,到處討長生不老的仙丹妙方,早把國家社稷忘了個乾乾淨淨,那還會記得《君臣事蹟》的座右銘呢?其最終的下場,還是被宦官陳弘志等人殺了,年僅43歲,執政14年,真是可悲可嘆。

你說說看,座右銘真的對他起了作用嗎?

所以我說,不要常立志,要立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