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順境逆境哲理

對於人生中的順境逆境大家都有什麼感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相關文章,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人生的順境逆境哲理文章一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纔是手段;風狂雨急立得定,方見腳根。

在繁花似錦,柳密如織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縛,來去自如,纔是有辦法的人。在狂風急雨,挫折潦倒的時候站穩腳根,而不被吹倒,纔是真正有原則的人。

繁花似錦,柳密如織,只是造化一時幻化的美景,轉眼即蝶殘鶯老,花謝柳飄,可見好景不常在。惟有智者能識得時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裏,不爲繁花沾心,密柳纏身,依然來去自如。不似一些癡者,因好景不留而傷心得;了無生趣、

人在順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則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路上要不跌交是很簡單的事。但是,生命中並非全是順境,往往逆境更多,這時能堅守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是許多人做不到的。孔子在陳絕糧,弟子都餓得起不來,子路很生氣地去見孔子,質問說:“君子也有貧困的時候嗎?”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窮困的時候,但是,小人到了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爲了。”能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般,遇到窮困的時候也不改其志,可以說是立得住,站得穩了,雖風狂雨急又豈奈何得了他。

人生的順境逆境哲理文章二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很輕易地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在一次次的原諒和寬恕中,將日子歸於平淡,使自己淪爲平庸。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可是有誰喜歡逆境呢?誰喜歡將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像項羽那樣破釜沉舟,像勾踐那樣臥薪嚐膽。人們總是喜歡過平穩的日子,喜歡得過且過。在困難面前選擇逃避,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貪圖享受。這是人類的通病,所以,人類會有大量平庸存在,會在自己犯錯的時候輕易地寬恕自己,會在碌碌無爲的時候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原諒自己。因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中的仁人志士會如同鳳毛麟角。

在逆境中有所作爲的人,一定是傑出的人物,所以,歷來被奉爲典範。這些人因身處逆境反而激發出了求勝的欲|望,產生了一種挑戰困境的鬥志,有了一種搏殺求生存的原始的衝動,加上先天的條件,就會創造奇蹟。我們不妨假設,如果屈原不屢遭放逐,可能就不會有詩詞之濫觴《離騷》的問世;如果司馬遷不遭宮刑,也許就不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的輝煌出世;如果孫臏不被臏刑,恐怕也不會有光照千秋的《孫子兵法》。其實,在逆境中沉淪的人數不勝數,只不過不具典型性,早已被淹沒於歷史的塵埃中。

誰都希望有所作爲,但沒有哪個人願意像司馬遷,孫臏那樣遭受人生屈辱,也不希望像越王勾踐那樣臥薪嚐膽。但是,順境往往使人產生惰性,而惰性就是制約成才的最大敵人。最著名的論斷當是孟子的“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最典型的例子應該是驕奢淫逸的八旗子弟了。

在逆境中有所作爲需要付出極大努力,要有挑戰各種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在順境中想有所作爲,需要有一種堅強的毅力,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挑戰的是自我,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惰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順境中成才,尤其難能可貴。

當你身處溫柔鄉里的時候,怎麼會有“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經歷呢?與其說順境是成才的有利環境,不如說是對那些渴望成才的人設置了更加艱難的考驗。沒有了身陷絕境的恐懼,沒有前途未卜的`警覺,沒有食不果腹的壓力,唯一的動力來自自我的不斷鞭策和渴望成功的願望。這又何其難也。這就要求我們丟掉自我憐憫之心,不要輕易地原諒自己,寬恕自己,不要爲自己的哪怕是一點點的懶惰尋找可以原諒的藉口。

如果想在順境中有所作爲,就應該力戒驕奢之心。像《送東陽馬生序》中那些身披金秀,腰戴白玉,只知吃喝玩樂的富家子弟,終究難成大器。這一點我們應向世界上發達國家諸如歐美,日本等國學習。學習他們對待財富的豁達的心胸,學習他們對待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否則,我們一味地斂財逐富,漸而爲富不仁;我們的下一代貪圖享樂而喪失進取之心。別說有所作爲,能否善終都是問題。

在順境中有所作爲還應常懷恐懼。居安思危應成爲我們的座右銘,知道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心中常懷警戒,不斷反省自己,牢記“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古訓;常常以古人仁的事蹟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在順境中不忘廢寢忘食,在偷懶時知道“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道理。”

在順境中有所作爲,就應把心態放平,力戒好高騖遠。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小善而不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應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至江海的道理。不去想豐功偉績,只注重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前行。也許,低微的姿態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

順境,逆境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但卻是任何人也迴避不了的問題。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可以沉淪,也可以輝煌;都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