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燈籠雜文隨筆

正月初五一過,長輩就該給晚輩“回節”了,看似一個表達親情的禮事活動,在禮儀之邦的西府大地卻非常講究。特別是出嫁的女兒有了小孩後,從此,舅家人每年都得給孩子送一個紅紅的燈籠!在我幾十年的人生記憶中,鄉親們都非常尊崇這個先輩傳下來的老“規矩”,從沒見過誰家落下過,我已經當姥爺了,自然也很在乎給小外孫送燈籠這件事兒……

送燈籠雜文隨筆

今天恰好正月初五,我也顧不得多想,就騎着自行車急忙往榮華路趕去,想給自己的小外孫也買一個漂漂亮亮的燈籠!天氣陰冷,過年的`氛圍相當濃厚,行道樹枝頭掛着一串串大布燈籠隨風飄動,沿街商鋪大門兩側貼着鎏金大字的春聯,金光閃閃,恢弘大氣!街道上人來人往,或提着禮品盒,或挑着燈籠。

在街道的轉彎處,一個竹篾大揹簍很顯眼,裏面裝的全是紙糊的手工燈籠。竹瓤篾條扎幫成的骨架上,粘貼着六個像蓮花瓣一樣的紙片,圍成了燈籠圓圓的主體形狀,上下兩個圓口,上端露出半圓的竹篾系攀,下端露出的是放置蠟燭的長方形木片。主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頭,他說這叫“蓮花燈籠”,價錢是五塊錢外帶一把小紅蠟,如今幾乎沒有人再糊(做)這樣的燈籠了,也掙不了幾個錢,只是“務恓惶而已”。蓮花又稱荷花,代表智慧和覺悟,既“開悟”,文人墨客往往用它隱喻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製作手工紙燈籠,不圖名不唯利,但每一個小燈籠裏,卻蘊含着民間老藝人淳樸的心意,同時,也寄託着孃家人對新添的小外戚多麼深切的期望和祝福啊!社會是個大染缸,人要做到出濁不污的境界絕非易事,賣燈籠的老人,淡定豁達,心存善念,真的是: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啊!

鬧元宵,挑燈籠,孩子們三五成羣挑着燈籠,唱着兒歌,“燈籠會,燈籠會,燈籠滅了回家睡。”正月十五的晚上,大人們聚一塊兒有敲鑼打鼓的,也有你一句我一句唱眉戶戲的,到處都是一片燈火璀璨的景象。熱鬧非凡,只是這樣的景象成了一種記憶,與時俱進,當下市場上最暢銷的卻是電子燈籠!

我又往前走了幾步,在一個賣電子燈籠的攤位前停了下來。什麼樣的燈籠都有,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個能在地上走動的“裝甲車”!塑料製品,紅綠相間,車頂站一舉着衝鋒槍的假人,旁邊還蹲一隻大黃狗;一按開關頓時音樂響起,塑料殼內燈光閃閃爍爍,假人不停地喊着“不許動”的話語!這個燈籠樣式新穎,先聲奪人,充滿了強大的誘惑力,雖然要價四十元,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買了下來!

我把燈籠送到了女兒家,剛過週歲的小外孫起初很喜歡,看着滿地跑的小“怪物”非常好奇。漸漸的,他就失去了興趣,我這才如夢初醒。原來這個燈籠只是小孩的一個玩具而已,玩得久了,也就膩了。總感覺模型化的東西好像沒有把送燈籠的意願表達清楚,我一直在琢磨,到了明年小外孫送燈籠的時節,是不是應該換成手工的紙質燈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