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班規則教育手記隨筆

篇一:跟着老師走

託班規則教育手記隨筆

去戶外活動前,教師說:“小朋友,排隊了。我們要去外面玩嘍!”孩子們有的跑到了教師跟前爭着搶第一,有的仍顧着玩自己手上的玩意兒,還有的遠遠地看着教師,不願意來排隊……在教師一遍又一遍的招呼下,孩子們好不容易站成了長長的一列隊伍,可是走了沒幾步,隊伍就沒了形,教師只好挨個兒把孩子“塞”進隊伍。以前這些畫面幾乎天天出現在日常帶班過程中,尤其是在轉移活動場地的過渡環節。我想,可能是因爲隊伍較長,教師不便管理排在後面的孩子。另外,一些膽子較小或存在入園焦慮的孩子因遠離教師而缺乏安全感,從而拒絕排隊。

鑑於此,我們在孩子入園初期,把排隊要求改爲只要跟着教師走就可以了。這樣孩子就能在安全的距離內看見教師,從而更安心更主動地參加活動。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排隊設計成一個生動有趣的遊戲活動。如,在排隊前,教師問:“我做火車頭,誰做車廂呢?”教師在前方微笑地向孩子們說道:“一號車廂,二號車廂,三號車廂……我要帶上我的車廂穩穩地開口羅!”教師帶領孩子邊做開火車的動作,邊走出活動室。對於特別膽小的孩子,教師可邀請他和自己結伴扮演火車,一個做火車頭,一個做火車車廂。在“開火車”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隊伍行進的狀況,不時變換情景,如火車過大橋、穿山洞、上山坡等,以保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教師還可以利用兒歌、故事等指導孩子排隊。如,教師利用兒歌“小朋友,排隊走,跟着老師走走走。向前看,不回頭,停住小腳點點頭”幫助孩子瞭解如何正確地排隊行走。通過降低排隊要求,增加趣味性等,我們發現孩子排隊時推擠、遊離的情況得到了較大改善。

在孩子入園一段時間後,教師可利用幼兒園現有的環境條件,引導孩子練習一個接一個地排隊走。如,只容一人通過的感覺小路,佈滿一串小腳印的朋友橋,沿牆鋪設的觸摸牆,恰好適合孩子單人經過,練習一個跟着一個走。當然,爲了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排隊的概念,掌握相應的方法,教師還可以利用兒歌(如,小腳丫,走走走,一個跟着一個走。不搶先,不落後,一個一個多神氣)、故事等,幫助孩子理解排隊的要求。

篇二:在遊戲中盥洗

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盥洗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也容易出現擁擠、混亂、消極等待等現象。所以,近年來“按需盥洗”“分批盥洗”的方式應運而生。“按需盥洗”是指個別孩子根據需要進行盥洗,一般不會影響其他孩子的正常活動。“分批盥洗”雖能較好地解決集中盥洗時擁擠、混亂等問題,但是孩子等待的時間不會因此減少,甚至會變得更長。如何才能在“分批盥洗”時變消極等待爲積極等待呢?我們嘗試讓孩子們在快樂的遊戲中盥洗。下面就是由一首歌曲改編的遊戲活動。

幼兒圍坐成半圓,教師交代遊戲規則:“老師今天來當鴨媽媽,鴨媽媽等會兒會一邊唱歌,一邊請她的鴨寶寶去做一件事情。我們來仔細看看,鴨媽媽會請誰,去做什麼事情呢?”然後,教師唱歌曲:“一天五隻小鴨出去玩,翻過小山走遠了,鴨子媽媽呀嘎嘎叫,我的寶寶要洗手。”唱第一樂句時,教師邊唱邊有節奏地拍5個孩子的肩膀;唱後面幾句時,教師邊唱邊帶着被請到的孩子學着小鴨走的動作走到盥洗室門口。接着,“鴨寶寶”們在保育員的照顧下盥洗,教師則回到原來的位置,引導孩子討論:剛纔鴨媽媽請到誰了?他們去幹什麼了?在輕鬆的談話過程中,“鴨寶寶”們也陸續回來了。當然,教師還可扮演貓媽媽等角色,用相同的方法請其他孩子去盥洗。以此類推,直到所有孩子盥洗完畢。

在盥洗過程中加入遊戲情境,加入談話環節,既提高了孩子盥洗的積極性,又避免了孩子消極等待的現象,不失爲一種好辦法。值得一提的是,再好玩的遊戲也會有玩膩的時候,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積累,創編出有趣的遊戲,讓孩子們在遊戲中快樂、有序地盥洗。

篇三:我是能幹的小主人

“鏘鏘鏘!鏘鏘鏘!”洋洋敲擊着杯子。“噹噹噹,噹噹噹!”濤濤也馬上學了起來。隨後,活動室裏響起了一片敲擊聲。“不要敲了。”教師喊道。大部分孩子停止了敲擊,洋洋等幾個比較淘氣的孩子還在繼續。託班孩子喝水時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教師單用命令的方式加以制止,孩子們反而會敲得更興奮。因此,我們根據託班孩子的心理特點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培養孩子自覺愛護物品的意識。

“今天,有兩個客人來到我們班,我們來看看它們是誰。”教師邊說邊出示兩隻杯子,一隻完好無損,一隻傷痕累累。教師先拿起那隻完好的杯子,模仿男孩子聲音:“我是丁丁,我的主人很愛護我,我是健康快樂的。每天我都開開心心。”隨後教師拿起那隻破損的.杯子,模仿女孩子的聲音:“我是一一,我的主人不愛護我,你看我身上都是傷痕,每天我都很傷心,有時,我還偷偷地哭泣。"然後教師問:“你們想成爲哪隻杯子的主人呢?”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我要做丁丁的小主人。”“看來你們都是能幹的孩子。現在我們就來看看,誰是能幹的小主人。”

教師一一檢查孩子們的杯子:“程程、妞妞、琪琪的杯子都是完好無損的,真漂亮,還能映出老師的笑臉呢。咦,洋洋的杯子爲什麼有一道傷疤呢。洋洋你來看看。”洋洋拿起杯子,上面果然有一道刮痕。“我不是故意敲杯子的……”洋洋低下了頭。教師摸摸洋洋的頭:“老師知道洋洋不是故意的,而且洋洋以後會是一個能幹的小主人,對嗎?”洋洋點點頭。“那老師要看洋洋的表現了,如果洋洋真的能當一個能幹的小主人,不再讓杯子受傷,老師就變個魔術,讓小杯子身上的傷痕消失。”“真的嗎?”洋洋擡起頭。“當然了,我們拉勾。”“好。”洋洋伸出小手。

從那天開始,洋洋敲擊杯子的行爲明顯減少了,雖然他偶爾也會有忍不住的時候,但只要教師用眼神提醒他或摸摸他的頭,他就會立即停止。一段時間後,教師詢問孩子們:“你們最近有沒有聽到洋洋敲杯子啊?”“沒有。”“看來洋洋真的改正了,是一個能幹的小主人了。現在,老師就幫助洋洋讓小杯子身上的傷痕消失。”孩子們好奇地瞪大了眼睛,教師故作神祕地把杯子放在身後。“一、二、三!”孩子們發現杯子破損的地方貼上了可愛的兔子貼紙,洋洋接過杯子,小兔子正對着他笑呢。“我的小杯子變漂亮了,我一定要愛護他。”洋洋興奮地說。

託班孩子都有“泛靈”意識,我們藉此引導孩子想象杯子是有生命的,會疼,會開心,也會傷心,以激發孩子愛護杯子的願望。我們以擬人化的故事情境引導孩子保護物品、愛惜物品,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篇四:有耐心的小兔子

爲了培養孩子耐心等待的好習慣,我們設計了遊戲“小兔種蘿蔔”。那天,教師帶領孩子在操場上玩“小兔種蘿蔔”的遊戲,孩子們戴上精緻的小兔胸飾開心極了,在遊戲中,他們表現得比往常更爲認真、投入。遊戲進行到一半,兔媽媽提出要離開家去田裏選蘿蔔,並請小兔們在家耐心等待。起初小兔們還能安靜地在“家”裏等着兔媽媽歸來,但慢慢地,一些小兔有點按捺不住了,紛紛離“家”出走,去“田”裏觀望,接着就有很多小兔效仿,在“家”和“田”之間來回跑。

這時兔媽媽便以躲雨的情景把小兔們都召回了家,然後對小兔們說:“外面在下雨,但媽媽還得繼續去田裏選蘿蔔,你們坐在這裏數數幫媽媽加油,看看數到幾,媽媽就能回來了,好嗎?”於是小兔們便都坐在家裏數數,給媽媽加油,當數到20的時候,媽媽回了家。

玩了幾次後,教師可以把中間環節作些調整,如,兔媽媽要去田裏選蘿蔔前可以跟小兔說:“你們坐在這裏等媽媽,可以在心裏默默地爲媽媽加油,也可以說些希望媽媽早點回來的話,只要耐心等待,媽媽就會回來的。”

孩子年齡越小,自我控制能力越差,所以,我們除了在設計活動時要儘可能減少孩子等待的時間外,還要積極地指導孩子把消極等待變爲積極等待,逐漸養成孩子耐心等待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