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靈性的翅膀:《自然之道》教學隨筆

《自然之道》是一篇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課文。自然萬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作些什麼呢?課文通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

放飛靈性的翅膀:《自然之道》教學隨筆

當教學嚮導極不情願地救小海龜時,我說:“同學們,你們同意嚮導的做法嗎?”課堂上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生1:“我同意嚮導的做法,如果不救小海龜,它就會被嘲鶇吃掉,那是多麼殘忍的事啊!”

生2馬上反駁:“小海龜不會被嘲鶇吃掉,因爲第三自然段說它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它是個偵察兵。”

生3:“它是個偵察兵只是作者的猜測。”

我馬上引導學生抓詞:“你從哪看出這是作者的猜測?”

生3:“從‘似乎’這個詞可以看出來。”

生4:“第二自然段說太平洋綠龜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就要成爲食肉鳥的美食,海龜在長時間的生活裏,肯定會想出一些辦法來對付食肉鳥的。”

生5:“下面的課文已經寫了‘我們很快明白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這就說明嚮導做的不對了”。

無形中學生已經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了。

還有的學生不服氣:“既然這麼做是錯的,嚮導爲什麼還救海龜?”

此時已經不用我點名,馬上有學生站起來解釋:“因爲面對的是我們的焦急、責怪,不能見死不救。”

“也許他是個著名的生物學家嚮導,他怕我們回去以後和別人說他見死不救、沒有良心。”

爭論已經到了高潮,看到大多數同學已經同意嚮導的做法不對,我因勢利導:“同學們,嚮導的做法不對,他自己也知道,所以他才淡淡的說,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那麼在這裏自然之道指地是什麼呢?”

學生馬上回答說是太平洋綠龜有保護自己的方法,教學難點由此得以突破。

有專家斷言,21世紀的`教育是關愛學生生命發展,弘揚學生靈性的教育。課堂教學理當爲學生創設放飛靈性翅膀的機會。這一設計把辯論活動引入課堂之中,激活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的情感、興趣、個性、靈性、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呈現,撞擊,給展示學生的心靈自由提供了一個時空。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我想我們應該憑藉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性,讓課堂教學成爲一曲和諧的生命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