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劉備的隨筆

隨筆,顧名思義:隨筆一記,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樣,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是言禁未開之社會較爲流行的一種文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劉備的隨筆,歡迎閱讀!

關於劉備的隨筆

關於劉備的隨筆1

正在熱播的新版的大型連續劇《三國》,又見劉備劉皇叔,又見劉備的眼淚,無論你怎樣提高警惕抱着一種超然的心態,但最終逃脫不了被導演被羅貫中老人家帶入原作的窠臼,演員精湛到位的表演,用一次次的眼淚印證那句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劉備着實愛哭——桃園結義要哭,打了勝仗要哭,打了敗仗要哭,得了徐庶要哭,失了徐庶還要哭,懇請孔明輔佐要哭,孔明應允輔佐還要哭,失了戰將哭,得了戰將哭,摔孩子要哭,託孤時依然要哭,哭,哭,哭,就好像他劉備除了哭不會別的,我想抑或是羅貫中老先生心情使然,每每寫到劉備便想起了什麼傷心事,於是有劉備在書裏替他老人家涕淚連連,也就流傳下來以淚洗面的劉備。

不用我們太費心思,史學家早已爲我們考證,歷史上的劉備根本不是愛哭鼻子的懦夫,而是叱吒風雲的一代蜀國君王,歷史上的功過是非由史學家們去評說。在這裏想說的是在《三國演義》特定的故事情節裏,劉備的眼淚功過幾何,從中可以汲取哪些經驗和教訓,從劉備的淚眼婆娑讀出些故事以外的啓迪,則正是需要思考的。

《三國演義》劉備的眼淚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憂國憂民所流的淚,一種是惜才憐才所流的淚,再一就是重情重義的淚,正是透過這三種流淚方式,反襯出劉備的抱負、方略和人格魅力,才成就了這部恢弘的歷史名著,成就了忠孝重情重義的一代蜀君帝王。

先說這憂國憂民的'淚,書中劉備有不少淚是爲漢朝江山基業所流,雖說他只是一個買席子的,但卻懷揣匡扶漢室的遠大抱負,以剷除奸佞爲己任,這種拳拳的愛國情懷在報效無門時,多以眼淚的形式流露,可親可佩。正是有了這眼淚,纔有了活靈活現的劉皇叔,纔有了流芳千古的是三國演義。而說到劉備對子民的愛更是堪稱歷朝歷代的楷模,爲躲避曹操來襲,劉備攜二十萬餘百姓逃往江夏,就連孔明都勸其放棄百性,而此時劉備卻眼含熱淚說:“百姓可以棄我,我絕不棄百姓。”一語道出了他征戰沙場、爲官、稱王的倚重所在。相反看看二十、二十一世紀,薩達姆爲滿足個人的私慾不惜葬送了國家的前途,扼殺了人民的幸福,使得本美麗富足的國家戰火頻發滿目瘡痍;還有那些拿人民幸福換取家族世襲統治的國家,而那些靠民脂民膏吃的肥胖無比的領袖們,卻使他的臣民忍受飢寒交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君王面對劉皇叔不應局的慚愧嗎?不應該留下慚悔的淚嗎?

再說惜才憐才的淚,劉備爲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遍訪天下才人,廣納文武賢士,正是有一大批諸葛亮、關羽、張飛等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曠世奇才,才演繹了三英戰呂布、隻身救阿斗、舌戰羣儒流千芳古的佳話。爲得到徐庶的輔佐,劉備淚流滿面真情相約;徐庶走了,劉備以淚洗面,欲砍伐樹林望其遠去,正是劉皇叔的真誠與曹操的奸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纔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劉備愛才、惜才、用才,可謂是典範楷模。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便將用兵權交給了孔明,正是主公的信任,纔有了前後出師表氣勢磅礴,纔有了一代傳奇軍師——武侯諸葛亮。劉備用他的眼淚換來了屬下的忠誠,劉備臨終前託孤給諸葛亮,眼含熱淚說劉禪若不行,諸葛亮個自己做君王,正是這種寬宏大度,才成就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寫就了這一對君王傳奇。時間過去了千餘年,又有多少人能像劉備這樣愛才、惜才、憐才,又有多少人能比劉皇叔寬闊的胸襟和高風亮節的品格,想必會有人羞愧的流淚吧。

還要說重情重義的淚,劉關張流淚桃園三結義,從此開始了三人重情重義兄弟情義,關羽不爲曹操高官厚祿所動一心一意侍奉兄長,過五關斬六將與哥哥相會;三弟張翼德一丈八長矛永冠三軍,爲救主河喝斷當陽橋,至死不渝陪伴大哥左右;兄弟的的情誼正是劉備爲人的真實寫照,正是劉皇叔的人格魅力所在。常山趙子龍隻身救阿斗,劉備見在敵陣中殺的幾進幾齣的四弟後,將阿斗摔在地上,相比擁兵幾十萬戰機極佳的袁紹,只因兒子有病而貽誤了戰機,最後兵敗官渡,成爲後人的笑柄。常言說,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那爲什麼袁紹之流收買不得,不正說明了劉備的重情重義,天下英雄趨之若鶩的真正原因了嗎?現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紀,有多少人爲了錢、爲了利,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更有甚者爲了一官半職出買良心和人格,想想三國時期的劉皇叔不覺得有些羞愧難當嗎?

《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罷,亦或是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三國》,都不外乎文藝作品,是作品就免不了有些虛構和杜撰,就像劉備的眼淚,多半是羅貫中們所流,但千百年來文藝所反映的是民生、民願、民心,從這一點來說劉備的眼淚代表人們所期盼的愛人愛國、重視人才、講究信義,是無論哪朝哪代都應遵循的真理所在。

關於劉備的隨筆2

關羽、張飛相繼遇害,劉備痛不欲生,發傾國之兵,殺奔東吳報仇。結果慘敗,劉備身死白帝城。

劉備的失敗,是一開始就註定了的。首先,因關、張遇害而交戰,是因私廢公。其次,蜀吳相爭,兩敗俱傷,曹操漁利。——這樣一個淺的道理,即使一個普通人,也能懂得;而作爲一個政治家的劉備更是心知肚明。劉備是明知不能爲而爲之。因爲在劉備看來,情誼、義氣、誠信是大於一切的,是第一位的,而個人榮辱成敗、江山社稷則是第二位的。

劉關張桃園結義,跪拜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關羽、張飛模範地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特別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關斬將……都是爲了一個“義”字。劉備是主,關、張爲臣,但是在情義上三人是平等的。由此想去,劉備的復仇之舉實不難理解。

得知關公危急後劉備泣曰:“雲長有失,孤斷不獨生!孤來日自提一軍去救雲長!”當雲長死訊被證實後,劉備哭倒於地。說道:

“孤與關、張二弟桃園結義,誓同生死。今雲長已亡,孤豈能獨享富貴!”

“孤與東吳,誓不同日月也!”

"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朕不爲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爲貴?”

得知張飛被害,劉備以頭頓地而哭:“二弟俱亡,朕安忍獨生!”

劉備禦駕親征。兵敗後退至白帝城,憤恨交加,不久亦亡。

劉備舉兵復仇,對此世人多有微詞,認爲純粹是義氣用事。

劉備是性情中人,視情義爲生命。他爲義而生,爲義而死,用生命踐行盟約。中外歷史上,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皇帝有,但愛兄弟——並且是結盟兄弟而不愛江山的帝王僅劉備一人。

劉備雖敗猶榮。劉備是頂天立地的偉丈夫。正是:

臂膀倏失豈苟生,怒發百萬復仇兵。

手足情義磐石固,富貴江山翼羽輕。

夢斷東吳悲壯士,魂歸白帝悼英雄。

帝王事業漁樵論,又見桃園滿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