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傷別離隨筆

當腦子快要被三角函數和線性規劃塞滿,眼睛幾乎被書桌上的習題模糊了視線,年少的我們渴望逃離。許多與我年齡相仿的同學,會在假日裏背起行囊,到那些遠離都市的古鎮,去尋求靈魂的片刻小憩。

古鎮傷別離隨筆

清美寧靜的園林也曾出現在我的遐想之中,好似充滿了季羨林筆下蘇州園林的意韻:青碧的河水像輕柔的綢子一般繞過安靜的牆角;牆高三尺的地方,生着一株破牆而出的老樹,結實如手掌,撐起一樹碧葉的陰涼。清晨,遠處隱約傳來幾聲鳥啼,近處是河邊搗衣的女子;夜晚,一輪朦朧的月亮,在水上畫出自己的倒影。一筆一畫,皆流淌着百年的風塵。但如今,這樣的情景怕只經得起想象的輕撫了。

假日裏,我走進一個頗負盛名的古鎮,本想可以近距離地觸摸歷史,但卻事與願違。一條條老街上,大多數古宅已經成了賣紀念品的店鋪,用小篆標明的商品價格分外醒目。古鎮裏住着很多人,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小孩,大概是見慣了遊人,他們臉上多是一副無所謂的表情,有的悠閒地打着麻將,任由路人觀賞。

的確還有古蹟不曾被掩埋,一方大石缸,足有半人高,裏面的半缸水呈現濃稠的暗青色。同行的一位好友還以爲這水是用來洗澡的,問過才知道,是備着救火用的。街上擺着很多圓形的大簸箕,裏面盛着又白又細的穀子,像梨花,又像飛雪,那是我見過的很原始也很新奇的東西了。那些老庭院的大門上都貼着喜慶的紅對聯,卻掩飾不了它們的破敗——不過對於那種破敗,人們似乎不以爲意。

正對着小街的是一個麪館,我恰巧想吃麪,便拉着媽媽興沖沖地走了進去。店內光線暗淡,桌椅有些破舊,只有那牌匾稍顯氣派。傳統的手工米線很好吃,但價格卻不親民。有挎着照相機的旅客走進來,對着招牌“咔嚓”了幾下,便徑自走了。收銀的小女孩興致勃勃地說着,他們麪館還上過央視的`美食節目呢。

許多人說“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大家似乎都期許着用一場遠方的流浪來闡釋旅行的意義。可仔細想來,我們如蝴蝶般散落到那些旅遊景點,除了加重它的環境負荷以外,我們能收穫些什麼,又能留下些什麼呢?那些經過千百年洗禮的亭臺樓閣、古宅舊院,表面上強撐着笑臉,背後卻是近乎無奈的憂傷。

我走出麪館,回望那深色底布的招牌,悵然若失。身旁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其實,一些古老的東西依舊存在,只是古鎮卻不斷地向現代社會妥協着,被呼嘯而來的商業元素裹挾其中。

當我們再次回望的時候,便是一場長久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