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物體》教學反思隨筆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小組合作、操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實物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描述、分析等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完成了教學目標。

《觀察物體》教學反思隨筆

爲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我讓他們小組合作,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先去“搭一搭”,再從不同的方位“看一看”,然後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試着把看到的圖形在本上“畫一畫”。和小組的同學交換位置再觀察、交流,這樣學生一起動手、共同參與,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解決,改變了課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講臺上觀察,另一部分孩子沒事幹的局面,增強了課堂的時效。在大量的實踐操作後,孩子們對從不同位置觀察正方體壘起來的圖形得到的結果有了一定的'認識,並從具體到抽象,培養了孩子們的空間觀念。通過合作更清楚明確自己對空間的看法,並有機會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們的共同感受對促進空間觀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給了學生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學會合作、交流思維的能力。

當然在學生的操作、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相關指導和“見機行事”,因爲學生自己去操作、嘗試、探究問題,教學過程是現場生成的,結果是不能完全預測的。因此我認爲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不斷捕捉、判斷、重組從學生那裏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見機行事,或及時引導,或適時質疑,或概括小結,對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及時納入課堂臨場設計的範疇之中,適時調控,充分利用,激活課堂教學,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教學在學生的操作感悟中靈動,呈現課堂的真實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