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聯璧處事名言

《格言聯璧》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通過格言的方式流傳給後人,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經典格言。

格言聯璧處事名言

1、經濟出自學問。經濟方有本源。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爲圓滿。

2、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閒。因循人似閒。人中常有餘忙。

3、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4、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5、先讀經後讀史。則論事不謬於聖賢。既讀史復讀經。則觀書不徒爲章句。

6、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妄。

7、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啓信。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

8、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9、理以心得爲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爾。事以典故爲據。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10、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世事紛擾處。要閒得下。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境地濃豔處。要淡得下。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11、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12、身在天地後。心在天地前。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13、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動不得。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14、祭雖有儀。而誠爲本。喪雖有禮。而哀爲本。士雖有學。而行爲本。

15、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

16、無根本底氣節。如酒漢歐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竈。面前明。背後左右。無一些照顧。

17、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18、存養宜衝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19、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20、飄風不可以調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21、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爲。

22、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23、心一模糊。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着。萬事不得自然。

24、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固甲。不能御也。

25、讀經傳則根柢厚。看史鑑則事理通。觀雲天則眼界寬。去嗜慾則胸懷淨。

26、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27、以心術爲本根。以倫理爲楨幹。以學問爲災畲。以文章爲花萼。以事業爲結實。以書史爲園林。以歌詠爲鼓吹。以義理爲膏樑。以着述爲文繡。以誦讀爲耕耘。以記問爲居積。以前言往行爲師友。以忠信篤敬爲修持。以作善降祥爲受用。以樂天知命爲依歸。

28、竭忠盡孝。謂之心。治國經邦。謂之學。安危定變。謂之才。經天緯地。謂之文。霽月光風。謂之度。萬物一體。謂之仁。

29、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30、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閒。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31、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32、凜閒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33、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烈。是錯到底。

34、喜來時一檢點。怒來時一檢點。怠惰時一檢點。放肆時一檢點。

35、心慎雜欲。則有餘靈。目慎雜觀。則有餘明。

36、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37、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天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38、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39、觀天地生物氣象。學聖賢克己工夫。

40、只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衆論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41、在古人之後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爲古人之事。則難。

42、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43、一動於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44、收吾本心在腔子裏。是聖賢第一等學問。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聖賢第一等工夫。

45、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爲大智。

46、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

47、口裏伊周。心中盜跖。責人而不責己。名爲掛榜聖賢。獨凜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

48、聰明用於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聰明用於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49、寡慾故靜。有主則虛。

50、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5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52、靜能制動。沈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53、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54、喜怒哀樂而曰未發。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未發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55、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56、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天。

57、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58、懲忿如摧山。窒慾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慾如防水。

59、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60、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勿取勿忘。爲學當如流水。

61、舍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62、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63、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64、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

65、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直儉約。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66、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氣滅。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67、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8、常操常存。得一恆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69、無慾之謂聖。寡慾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70、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慾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習染薰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71、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之容貌。則爲盛德之符。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於心。則爲實德之病。

72、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73、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

74、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75、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就氣質上銷鎔。則曰克治。

76、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道通。

77、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閒存工夫。制外以養中也。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78、一庭之內。自有至樂。六經以外。別無奇書。

79、萬理澄徹。則一心愈精而愈謹。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80、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心不欲勞。勞神則疲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