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只有成功纔能有價值嗎

成功,已經成爲全社會追求的一個目標。但把一個人的價值全都寄託與是否成功,是否超越別,是否比別人強,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在臨牀中經常遇到一些抱有“只有成功,我纔能有價值”生活信條的來訪者,這種做人的價值觀往往會給當事人帶來更多的痛苦和無奈,即使是在成功的時候。

勵志文章:只有成功纔能有價值嗎

這種價值觀有時會來自於我們的父母。有的父母會對我們寄託了太多的期望,當這種期望成爲是否接納和愛我們的條件的時候,就會成爲一種沉重的負擔。這種只有做的好。這種表現的出色,你纔是好孩子,失敗就是壞孩子的教育方式,總會有一天潛移默化的成爲我們做人做事即對待我們自己的方式,即使這時父母已經不在我們的身邊。

只有成功,我纔能有價值?

李某的父母就是這樣的,小的時候父親會告訴他只有開朗活潑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所以他努力變得開朗,後來當他學習好的時候父母就會露出欣喜的笑容,當他做的不好的時候就會對他苛責。總於有一天當他無法再做到如此出色,無法繼續保持比別人強,表現的好的時候,雖然父母沒有責備他,無奈的接受了這樣的事實,但是他卻覺得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因爲他在父母的眼神中看出了失望。雖然他現在已經上了大學,不再父母身邊,但是他依然無法擺脫這種失敗感,雖然他在人際和學習上表現的不錯,但是卻因爲沒有達到父母的期待而感到失敗,因爲他已經繼承了父母的價值觀及對待自己的方式“只有成功,我纔能有價值”。所以他即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身邊的人,因爲他自己沒有做到他期待的成功和出色,而身邊的人也沒有。但他卻沒有意識到錯也許不在意自己不夠努力,不夠成功,而僅僅是盯着自己的失敗之處不放,僅僅是把成功和超越別人當成自我肯定的條件,當他做不到的時候只會自我貶低和自怨自嘆。

有時這種價值觀來自於“自卑”。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提出了“自卑及其超越”的理論,因爲他從小因爲身體不好而自卑,也正是因爲這種自卑纔不得不把自己可以做的好的事情做的更好,以找回自信和自我的肯定,達到自我超越。所以很多成功的人也是在內心深處有着某種強烈自卑感的人,如果進行的順利,這種成功會取代原有的自卑,迴歸自我肯定的正軌。但如果過於用成功來肯定自己,卻有一個潛在的危險――無法承受失敗。因爲失敗就會把內心深處的自卑感激發出來,自我的價值就會在自負與自卑間徘徊,無法獲得一種內心深處真正的安寧。

曹軍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卻活的不輕鬆,不是因爲工作而是因爲人。從小他家裏有三個孩子,而父親唯獨不喜歡他,無論他多麼努力。後來他不再期待父親對他的肯定,因爲在無法給予肯定的人身上找肯定是一件徒勞的事情。所以他早早的離開家,離開了父親。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卻有着一種不爲人知的自卑感:我不夠好,不夠討人喜歡,也許只有做的更好才能受到別人的肯定。就這樣,在以後的.人生經歷中他試圖把所有的事情做的完美,當然很多的時候他做到了,如今他也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每日卻生活在焦慮不安當中,因爲他害怕自己在人前表現的哪怕有一點不好,如果有一點做的不好他就很不安,很焦慮,無法接受自己,他的口頭禪是:這點事情都做不好,還能做點什麼?所以他整日的目標就是在各各方面達到他所謂的“一般”的標準,也就是不允許自己有一點不如人的地方,只有這樣他纔有安全感,纔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這種凡事都要超過別人,凡事都不能比別差,凡事都要做的好的做人方式與信念讓他活的很累,雖然他已經很成功了,從外界的標準來看。

最後,這種價值觀也可能來自於一個本不存在的“夢”。在小的時候我們對自己,對生活總是有很多期待的,而隨着年齡的增長有些人接受了現實,發現有些“夢”僅僅是夢而已,而非現實,接受了現實也就免除了心裏的衝突,但有些人卻把“夢”當成現實,死抱着不放,不達目的不罷休,如果沒有達到就意味着自己不好,不行,是一個失敗者,而沒有意識到這一切不是因爲自己真的很差,而是自己的目標太高。

張煒從小就是在掌聲中長大的,他的父親在當地是比較有名望的人,而他一直在學校表現的出色,工作後也是單位裏的精英,後來經商後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切看起來都很好,直到有一天因爲家庭內部的原因他捱了打,因爲是家人,所以也不好通過法律渠道解決,但從那一刻開始,他原本的自負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如人的感覺。而這種自卑感總會附着於某種具體的事物之上,一開始是埋怨自己的懦弱,爲何捱打不反抗,後來又自卑自己的學歷,自己的學歷不夠高。於是原本正常的生活被顛覆,一切都和過去變得不同,以前和人在一起總是有種優越感和自負,但是現在一切都找不到了。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學歷,也不在於捱打,捱打僅僅是一個導火索,它打破的是那個自己永遠比別人強,永遠成功和出色的夢,正是因爲捱打,所以他看到了自己脆弱的一面,看到自己也有被人傷害的時候,也有不如人的時候。但是他一直生活在自負的夢裏,無法接受這樣的一個現實,一定要再次找回那個全能的自己,那種和別人相比的自負,就這樣他陷入了這種“圓夢”的遊戲中。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會發現,如果把一個人的價值建立在永遠比別人強,比別人出色,超過別人,凡事成功的基礎上就會很危險,當我們可以達到的時候就會變得自負,就會找到自我的安全感,但是當我們無法做到永遠的出色,永遠的優秀,永遠比別人強的時候我們的世界就會崩潰,接着我們就無法接受這個現實的世界,和這個現實的自己。一旦達不到就會陷入深深的恐懼當中,因爲達不到就意味着是我們的不好,是我們不夠出色,是我們不如別人,我們也就無法繼續獲得他人的肯定與認同,也就永遠無法找到那種超越別人的自負與優越感。

所以真正的自信來自於對我們做爲一個人的肯定,即不因我們的成功或失敗而改變,這種自信來自於自我接納即對自己的愛,而不是一種有條件的愛,只有做的好,只有表現的出色,只有超過別人,我才能愛你。一個自我接納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價值,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如果僅僅把成功做爲自我價值的來源,那麼這種自信並不是對自己做爲一個人的信心,這種“信心”是來自於外在而不是我們自己,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堅固的自信,就好像早晨的露珠一樣靠不住。所以真正價值來自於我們的努力,來自於我們對自我的肯定,來自於我們做的有意義的事情,和我們所愛的人。而非凡事都比別人強,比別人成功,因爲如果這樣來定義成功和價值,那麼這個世界上將沒有成功的人,將沒有有價值的人,因爲沒有人能永遠保持出色,沒有人能保持成功,沒有人能保持一直比別人強,沒有人能保持所有的地方都比別人好。所以不是你自己也不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而是你的價值觀“只有成功,我纔能有價值”,如果抱着這種價值觀不放,你永遠都是一個失敗者,這個世界上也不會有有價值和成功的人,因爲就算是成功的人也有不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時候,所以就算你有不如人的地方,有失敗的時候,也不意味着你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沒有價值的人,只能說明,這就是人生,就是是生活,原本如此,有成功,有失敗,而不意味着你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