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善行的美文

如果善行像春雨,自然潤物而無聲,但若善行像暴雨,它帶來的只有破壞。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善行的美文吧。

關於善行的美文

關於善行的美文一:

烏黑眉毛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智慧的光輝;嘴角上揚的弧度是他自信的體現;手中緊握的書本,是他求學的渴望,身上的綠軍裝,是他心中最執着的信----他,便是雷鋒。

陽春三月,我們總會想起一個不朽的名字——雷鋒。雷鋒,一個平凡的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他的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釘子”精神深深地影響着我們。在學習上,發揚刻苦鑽研精神,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生活中,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學會團結、友善、協作,服務他人,奉獻社會。走雷鋒的路,發揚雷鋒精神是時代對我們永遠不變的要求。

正是因爲有了許許多多像雷鋒一樣的人,世界才充滿了愛。在我們的身邊,就有一位像雷鋒一樣默默無聞的同學,她,就是霍宗澤,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一日,她在深海區游泳時,忽然聽到有人呼救的聲音,危急的時刻,她勇敢地挺身而出,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奮力游到男子身旁,將他推向岸邊,當男子脫離危險時,霍宗澤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甚至都沒等對方說一句謝謝,便消失在人海當中。這不正是雷鋒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的最好體現麼。有人曾問:什麼是愛?我說,愛是在他人危急時挺身而出的身影,愛是最無私地奉獻,愛是陽光雨露,是生命之源泉。

雷鋒的心中,正是有了愛。他樂於助人,無私奉獻,他謙虛謹慎,服務人民。他的點點滴滴,無時無刻不發揚出他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精神。當撫順望花區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時,雷鋒把自己在工廠和部隊積存的100元錢捐獻給公社。當他得知遼陽地區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水災時,又將手中僅剩的100元寄給了遼陽市委。他平時省吃儉用,甚至不曾爲自己買過一瓶汽水,但在爲災區捐款時,卻又是那麼毫不猶。他不顧自己,只爲全心服務人民,回報祖國。在雷鋒去世後,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他的樂於助人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

人之相悉悉於品;人之相敬敬於德;人之相信信於誠;人之相伴伴於愛!

在我們的身邊,正是因爲有了許許多多像雷鋒一樣的人,他們延續着雷鋒的精神,他們無私的愛,感動着世界,我們的世界才充滿了愛。

關於善行的美文二:

慈善,本該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字眼,是一個能讓行善者體知自身對於社會超出個體有限價值的義舉,亦當成爲受助者生命的冬天裏的一把溫暖的手爐,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尷尬人盡皆知,就如那個感激卻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處於如此進退維谷的'境遇的,在我看來,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況下,我無奈地認識到,行善者的一顆赤誠之心無可置疑,而他們行善舉的方式往往成了讓愛傳遞的最大阻礙。正因爲他們總是慣於以“救世主”的目光來表達對弱勢羣體的善意,受助者在這目光的省視下被點燃的一顆過於澎湃的自尊心讓善意之舉充滿了火藥味,從而,受助者拒絕犧牲在弱勢地位下愈顯珍貴的尊嚴和平等來滿足慈善家的自身價值認同。就如那最後以施捨之名拒絕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難以爲繼的他們需要這份幫助,也許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經歷或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讓他們艱難的選擇拒絕。

然而,慈善之路不應因行善方式不當而閉塞阻滯。既已找到癥結,何不求良醫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堅決丟下慈善這件標籤,而以人類共同體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約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個孤島,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幫助的對象,才能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他們以樂於接受而有意義的幫助與扶持,讓受助人覺得,他們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進,而不是如難民領取政府施捨的粥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發現了“苦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運動中,與其稱他爲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爲所有農民、苦力的老師、朋友。他曾說:“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不願安居太師矣,空談誤國計,而是紮根到農民中,探索真正對他們有用的善舉——開化與教育。

人類作爲一個共同體,要成爲堅固的島嶼,需要慈善的力量來修補脆弱的堤壩,而要讓慈善有力前進,就必須行善者脫下救世主的眼鏡,帶上捐助對象的眼鏡,紮根到他的世界中,問一句:“你需要什麼,我們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麼?”這纔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們以對的方式共同前進。

關於善行的美文三:

我國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中,孝便是其中之一。更有‘百善孝爲先’的名言。

孝,無處不在。動物中,有羊跪乳、鴉反哺等著名典例。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存在孝的事例。

有一名高中女獨自一人照顧躺在牀上不能動的母親四五年。她每天都要四五點起牀,給母親做早飯,穿衣洗臉。每天放學後,她的同學回家後,吃母親做的飯菜,而她卻要買菜,給母親做飯。而且,她每天還要給母親按摩、翻身、洗澡、洗衣服……數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

這就是孝,最純正的孝。

每個人身邊都有孝的典範與不孝的事例。它們都會觸發你的內心深處,給予你最真摯的感受。

我曾經見過這樣的一件事。一個七旬老人,有兩個兒子,他的老伴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因爲爭家產,鬧得十分不和,誰都不願贍養老人。最後把老人“安居”在一個公共衛生間旁的一個小屋子中。小屋不足三十平米。而且因爲是公共衛生間,所以氣味刺鼻難聞,每次經過的路人都步履匆匆,手捂口鼻快速經過。而老人就住在這樣的環境下。每次看到老人蹣跚的步子,微駝的背,總會不禁的爲老人心疼。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風不待。我們不要到了最後想要孝敬父母時,才發現已經晚了時後悔莫及。我們應該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多向父母盡孝道。

點點滴滴都是孝。在父母勞累的時候給他們錘錘肩;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去一句祝福;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守候在跟前;在父母口渴的時候送去一杯熱茶……

這些都是一些小事。但在你向父母做的時候,它就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偉大的善舉。雖然它不如臥冰求鯉感天動地,但依舊溫暖人心。雖然它不如黃香溫席家喻戶曉,但依舊值得頌傳。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孝道。可能有所不同,但都殊途同歸,溫暖人心。我們不能說做出一件驚天動地的大孝事,但我們要堅持做一件件小事,只要一直堅持下來,到最後也會成爲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孝,是最溫暖人心的舉動。

孝,是最美的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