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動物,保護動物 美文

關注生態大自然;關注動物世界的生存狀況,關愛動物,保護動物,善待生命;探索動物世界的無窮奧祕,尋找生命的軌跡,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也是近年中考閱讀命題選材的熱點之一。它具體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關於教學選材的理念,即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關注社會熱點,有助於培養學生廣闊的閱讀興趣,開闊眼界,發展思維,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涵養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關愛動物,保護動物 美文

[閱讀一]

動物的憂傷

人們長期以來就知道,不光只是人才有感情,動物也有。例如:雌天鵝死了,雄天鵝就會表現出極大的悲痛;如果把小狗從母狗身邊拿走,母狗就會惱怒;受到寵愛的狗對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顯得悶悶不樂,盼望主人早點兒歸來。在米蘭,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有一隻狗12年如一日,每天都到火車站去接它的主人,但它的主人早就死掉了。它每一次到火車站去,都要在那裏耐心地等待,一直要等到火車進站,等到乘務員全部離開火車站,它才拖着沉重的腳步,垂着頭,怏怏不樂地往回走。

對高等動物來說當然也不例外。那麼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們是否也有某種類似的感覺呢?這就要在相同的環境下對不同動物的習性進行研究。譬如,把它們與同類分開,不讓它們接觸,看它們的表現如何,觀察它們是怎樣忍受孤獨與寂寞的。

對人來說,孤獨和寂寞是一種可怕的折磨,有許多人都知道魯濱遜的故事,魯濱遜在一個孤島上經受了長時間的折磨。有些人曾由於過度寂寞而患精神病。這並不奇怪,因爲人有社會性。

至於動物,因爲它們處於原始的`羣居狀態,寂寞對於它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殘酷的折磨。當原始生物離開集體以後,它們會感到非常難過。高級動物還比較容易適應寂寞的環境,有許多動物覺得跟人在一起的時候是一種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歡把我們人當成它們的兄弟。這種動物有些古怪,它跟我們人很合得來,即使不跟它們的同類在一起,卻也能生活得很好。寂寞對於低級動物來說就更難忍受了。我們人是無法和它們在一起的。有些小鳥,如戴菊鳥和長尾巴山雀被關進籠子以後,它們就會感到很憂鬱、很孤獨,因而它們很快就會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隻相同的鳥放進同一個籠子裏餵養,它們就會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魚也喜歡羣居。把一條鯡魚單獨放在水族箱裏,只幾天的時間它就會因爲孤獨而死。這並不是因爲它想回到大海里去而又回不去氣死的(過去人們就是這樣想的),而是由於沒有其它鯡魚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蟲沒有同類的陪伴也會死亡。在歐洲,變蛾子的毛蟲(它是林業的一大災害)就是羣居生長的。它們一個個緊挨着,排成長長的縱隊,從這根樹枝爬到另一根樹枝,從一棵樹爬到另一棵樹。它們所到之處,一切綠色的樹葉都會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後面的毛蟲如果跟不上隊伍而迷了路,就一定會死亡。當它知道自己掉隊以後,它就感到垂頭喪氣,從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慾消失,代謝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長爲成蟲。但是,如果讓它隔着玻璃看見它的毛蟲朋友(哪怕只是一個毛蟲的模型),它的情緒馬上就會好起來,代謝也就會恢復。

這種社會性昆蟲還有蜜蜂、螞蟻和白蟻。在孤獨的環境裏,它們根本就不能活。只要它們單獨在一處,或者有時只是朋友少一些,它們就會不吃不喝,很快死亡。只有等到它們的夥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們的某些機能開始恢復。螞蟻和蜜蜂的夥伴不能少於25個,如果少於25個,這些習慣於正常羣居的動物就會感到非常憂傷。

 [閱讀二]

老鼠的夢

[精彩時文閱讀一]

美國科學家馬休·威爾遜宣稱,他已弄清楚他實驗室裏的老鼠在夢中想些什麼。

他的實驗方法是,把微電極置入實驗鼠腦的海馬區(海馬區是專門負責記憶和學習的腦區),然後訓練這些老鼠繞環形跑道奔跑,在奔跑中對它們的大腦神經元進行放電監測。同樣,在晚上老鼠入睡以後也對其進行監測。

實驗結果發現,老鼠的夜夢內容是基於其日間生活中所經歷的平凡小事。威爾遜的實驗甚至可以測出在夢裏老鼠跑到什麼地方。

威爾遜據他的實驗推測,鼠夢也許和人夢一樣,它們夢中所現的事件也是它們僅有的經歷的再現。

有人認爲威爾遜的實驗很有趣,但老鼠也會做夢的觀點則有些好笑,甚至有辱斯文,偷偷摸摸、令人憎惡的老鼠居然也和我們一樣能做夢,不就證明了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個擔憂人與鼠的共同點遠比人願意承認的多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