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美文

“誦讀經典美文”須搞好“三個結合”;我參加“誦讀經典美文,創編校本課程”課題研究已經;學生也從一年級讀到了三年級;經》、《百家姓》、《聲律啓蒙》“唐詩三百首”《昆;學習效果,增強經典美文的教育意義;一、“誦讀經典美文”與學校德育教育相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古老文;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

誦讀經典美文

“誦讀經典美文”須搞好“三個結合”

我 參加“誦讀經典美文,創編校本課程”課題研究已經三年了。我班

學生也從一年級讀到了三年級。三年來,我組織學生誦讀了《弟子規》、《三字

經》、《百家 姓》、《聲律啓蒙》“唐詩三百首”《昆蟲記》等中外經典名著。在誦讀實踐活動中,我發現,搞好“三個結合”,能更好地增強誦讀經典美文的

學習效果,增強經 典美文的教育意義。

一、“誦讀經典美文”與學校德育教育相結合。

中 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是古老文化的精華,是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們應該生生不息傳播的瑰寶。大力弘揚祖國優秀 的傳統文化,加強優秀文化薰陶,營造書香校園,提高學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質,讓孩子們從小就開始廣讀博覽,日積月累地增長語言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形成優良 的道德思想,並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實 施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以來,我班通過誦讀課、主題班會,組織學生收集、閱讀、講述古今名人在治國、修身等方面的故事,把國學啓蒙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積極營 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環境,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行爲習慣,使孩子們在日常學習中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在幼小心靈裏埋下經典國學的種子。讓學生 在特定的氛圍中去思考、感悟、理解,淨化靈魂,昇華人格,完善自我,從而懂得既要學好知識,又要學會做人的道理。

有學者認爲學習經典,小學重在“背誦”、中學側重“讀講”、大學着眼“運用”。但我們認爲也不是絕對如此。小學生也可以聯繫生活實際,邊學邊用。下面以引導學生學習《弟子規》爲例,談一點體會。

首 先,我要求自己做到“身體力行”,這樣纔有說服力。以前上課,我的講臺很凌亂,“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現在我要“見己惡,即內省”了。過去 上課累了,喜歡靠一靠講桌,現在我時刻記住“步從容,立端正”。以前批評學生我喜歡大聲訓斥他們,現在改成“怡吾色,柔吾聲”。

每天早讀課前,我帶學生齊誦一段選自《弟子規》裏的文段――“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 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然後,老師和學生一道“正衣冠”――繫好紅領巾,拉好外套拉鍊,端正坐好,開始早讀。

在我一言一行的影響下,學生也在慢慢改變。在教學“入則孝”章節時,引導學生自覺盡孝,告訴他們孝敬長輩不需要等長大,現在就可以以各種方式回報父母的養育 之恩。例如,在家裏給勞累的父母端茶送水、捶背、盛飯、擺收碗筷、打掃衛生。

在讀經課上,我讓孩子們談“身體力行”帶來的收穫和快樂,大家都很興奮。有 的說擺收碗筷時父母笑了;有的說當家裏來客人,向客人鞠躬問好時,客人笑得彎了腰;有的說舅媽誇我愛勞動了;有的說我做到了“邪僻事,絕勿問”等等。從家 長喜悅的臉上也能看到孩子們可喜的變化,這是發自內心的質變,是國學經典教學實效性最有力的體現。我 還把《弟子規》的內容運用到教學語言上。教學“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時,我又引導孩子們結合平時的表現談看法,談打算,把勤儉樸素的美德教育 再一次悄悄地刻在學生心間。學生屢犯錯誤時,我會告訴他“德有傷,貽新羞,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個別學生不小心講髒話時,我勸他“奸巧語, 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學生在家不聽父母教導,我要其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學生外出要求其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對只愛聽別人 讚美,當別人說到自己缺點就生氣的孩子,我就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當個別孩子作業不工整時,我批上“學不敬,心先病” ??令 人驚喜的是,孩子們發現老師用《弟子規》內容與他們對話時,全都活躍開了。一天我正在講課,有兩男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我就嚴肅地講:“話說多!”全班同學 脫口而出:“不如少!”那兩個正在交談的男孩子嘎然而止,滿臉愧色地坐直。

下課了,我在教室裏批改作業,一女孩幫我整理桌面,笑着說:“冷老師,列典籍, 有定處。”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立即收拾講臺,誰知忙中易錯,把作業本撒了一地。圍觀的另一孩子馬上說:“冷老師,事勿忙,忙多錯”,又聽到有人說:“寬轉 彎,勿觸棱”。當學完課文《醜小鴨》一文時,我請孩子們談談感想,一個孩子脫口而出“勿自報,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多好的引用啊!此時此刻,我心裏 有說不出的激動,孩子們終於將《弟子規》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了!國學經典走進了孩子的心靈。

二、“誦讀經典美文”與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

語文教學如果充分利用經典含蓄蘊藉、內容豐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記等特點,採用多側面聯繫、多渠道貫通,使其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就可以更好地發揮經典在教學中的作用。那麼,經典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課前2分鐘,教師帶領學生在輕鬆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進行讀經,不僅有利於學生積累知識,且書聲琅琅,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有利於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薰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遊子吟》,抄錄孟郊的《列女操》一詩,指導朗誦,引起學習慾望。學習《早發白帝城》,抄錄背誦李白的其它詩篇,體味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使學生對課文的更加喜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經典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繫,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爲課文的補充,以利於加深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裝滿昆蟲的口袋》,將法布爾的經典著作《昆蟲記》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瞭解昆蟲世界的奧祕,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獻身科學,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

 三、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

念中國詩詞,能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這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好文章誦讀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我佈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裏的柳樹、臘梅、銀杏、爬山虎等,誦讀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意境,藉以描寫垂柳的情態。

 四、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背 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兒童心性純淨,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經典的價值將隨伴其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吐露芬芳,綻放光 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長期的誦讀薰習,還可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在中華文化的智慧寶藏中暢遊,必可陶冶性靈,開闊心胸,端正品行。

 五、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

許 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民俗節日,我們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藉以瞭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農曆九 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毛主席的詞《採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清明 之前,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誦讀杜牧的詩《清明》。其他如端午節、元宵節等均向學生推薦有關的詩詞歌賦,並背誦、賞析。

在浩瀚的語文知識中,各方面的內容都因其內在的聯繫而互相影響、相輔相成。教學中,教師只要深入鑽研教材,科學安排教學環節,適時、恰當地借用經典,有機地同課文、寫作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就可以多方面發揮其特長,爲語文教學服務。

三、“誦讀經典美文”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經典美文”的誦讀時間主要在家裏。在誦讀活動中,我們十分提倡“親子誦(閱)讀”。

親子誦讀,就是父母和子女共同進行的誦讀活動。衆 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閱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對閱讀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並充分考察影響讀寫能力獲得的有關因素後認爲,親子閱讀能夠極大地幫助兒童獲 得閱讀理解必須的解碼技能,擴大書面詞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孩子的詞彙量少,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也較低,在閱讀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易理解的詞彙和 句子,而此時孩子懷着聽故事的輕鬆、好奇心情在參與閱讀,對於不理解的情節和概念會馬上提出疑問,家長結合孩子日常生活經驗給予及時解答,長此以往,孩子 不但積累了許多詞彙,還學會了如何運用詞彙,也不知不覺提高了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親子閱讀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創設了一種愉快、友好的溝通氛圍,增加了兩輩人的親密感。尤其是隨着孩子識字量的增加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所選擇的書籍範圍越來越廣,涉及的知識也超越了孩子獨自閱讀的難度,使閱讀活動更具有挑戰性,不斷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研究中,我們發現,“親子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保證孩子的讀書時間。每天應儘可能地安排一段相對固定的時間陪孩子閱讀。

第二,爲孩子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閱讀是一種求知行爲,也是一種享受,爲孩子 提供一個寬鬆、自由、安靜的閱讀環境,會使孩子很快建立良好的閱讀習慣。當然,家長愛讀書、常讀書,在家庭中爲孩子營造讀書的氛圍,會讓孩子對閱讀更充滿 嚮往。在茶几上、餐桌旁、牀頭櫃上以及衛生間等地方,都放上孩子可讀的書籍,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忘我的讀起來。忘了吃飯、睡覺是常有的事。同時,家長可 以常常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讓孩子感受閱讀的魅力。

第三,讓孩子感受讀書的樂趣。家長應常常與孩子在一起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 節或具體內容複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後大家一起分析、討論。這樣,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同時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 並倡議家長們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撰寫“讀後感”,表達自己的感受。“最是書香能致遠,閱讀之樂樂無窮”,讓我們和孩子共同領略讀書的樂趣。

歸結起來,教師要指導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1)爲孩子的誦讀營造一個輕鬆而舒適的'環境。最好創造家庭裏每一個人 人都在誦讀的環境, 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

(2)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迫。孩子只要反覆念, 自然就能背誦下來。反對強制,反對把經典誦讀當成一門功課來進行。 (3)要持之以恆,避免出現三分鐘熱度,避免有嘗試的心態。

(4)教孩子讀書,堅持一個原則:不要跳章、不要跳節,儘管一 路讀下去。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衡量課程的深淺, 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吸收力是成人無法想象的。

講方法,求實效,讓“經典美文”走進學生的心靈我校“誦讀經典美文,創編校本課程”課題研究開展已經近三年了。我班學生也從一年級讀到了三年級。三年來,我組織學生誦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唐詩三百首”、 《弟子規》等國學經典。

下面以引導學生學習《弟子規》爲例,談兩點體會。

一 、以讀爲核心,結合多種方法,讓孩子走進“經典”的世界

(1) 讀。誦讀是核心。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很好奇,每週一的“讀經課”上都能興致勃勃地朗讀。小學生處在記憶力最好時期,不久,大家會背一部分了,還認識 了不少漢字。可是,這種單一的學習面臨新的問題:當“新鮮勁”一過,有些孩子在誦讀時像小和尚唸經似的,有口無心。加之一些文言詞語晦澀難懂,孩子們明顯 有了厭倦情緒。怎樣才能讓他們自主地學習《弟子規》呢?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心理特徵,我改變了教學方式。讀經課上,“喻教於樂”。老師領讀,學生個人領讀, 小組領讀,男女分開讀,開火車接龍讀,比賽讀等多種朗讀方式並用。背誦時也變換着花樣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指名背,齊背,男女對背,開火車接龍背,擺擂臺賽 背,師生對背,配樂背等等。孩子們表現欲很強,常常爭先恐後地表現自己。我也不斷地用各種方式鼓勵他們,給孩子一個笑容,伸一個大拇指,一句“你能行”, 一朵小紅花,甚至是老師的一個不經意的撫摸,都能讓孩子們陶醉不已,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同時,老師適時地將信息技術與讀經課程加以整合,讓教學手段更豐 富,以迎合孩子的口味。在講解《弟子規》時,結合內容我用許多中華美德故事來感化他們,如《孔子拜師》,《孔融讓梨》,《孟母三遷》,《黃香溫席》,《鐵 棒磨成針》等等,我將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用flash動畫播放出來,孩子們喜聞樂見,又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孩子們讀經的興趣漸漸變濃了,《弟子規》大家都背得滾瓜爛熟。

很 多同志認爲,小學生“讀經”只需“不求甚解”,會讀會背了,長大了自然就領悟了。但我發現,很多孩子,背得快忘得也快。二年級背過的《三字經》,過了一個 暑假就基本還給老師和書本了!反思經典誦讀教學,我認爲僅僅圍繞讀下工夫似乎是不夠的。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學生個體有很大差異。而且,很多孩 子求知慾很強,並不滿足於僅僅會讀會背。因此,除了“讀”以外,我還嘗試以下一些手段,讓學生學得更好,印象更深刻。

(2)問。國學經典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學生肯定有不懂之處。我有意發動學生去問,鼓勵能力強的孩子解決疑難問題。在校問老師,問同學;在家問父母,問家人;在社會,問他人,問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虛心請教,纔會長見識。

(3)查。查閱資料也是學經典的重要方法。看教材,找註釋;查字典、查詞典;更快捷、更方便的莫過於通過電腦上網查閱了,“國學經典”的知識在網上也能“信手查來”。查閱同時做好查閱筆記。

(4)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古代的私塾教育,先生也是結合教讀,自讀,研讀,抄寫,默寫於一體的。我要求學生,學一段,抄一段,能力強的可以默寫。工工整整,既練了字,又加深了印象。孩子們看着自己抄好的作品,一副愛不釋手的表情。

老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纔會學得實實在在,纔會在自我學習的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鍛鍊,知識與能力纔會共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纔會大舉提升,受益終生。

二 、聯繫實際,引領生活,讓“經典”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 國古代教育,都非常強調“做人”的教育,在知識教育裏都滲透着做人的道理,貫徹着爲人處世的準則。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說,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知 識需要道德的引導,良好品格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着積極的影響。因此,如何將“經典美文”融入孩子們的心靈,使他們的文化修養得到昇華,在聖賢們的點 點滴滴影響下,讓孩子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潔向善,從而真正提高誦讀活動的實效性,是我們教師應當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