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拼命變得優秀,然後呢美文

今天北京霧霾不錯,灰中有黑,雲山霧罩,心情朗朗所以咱們聊個三塊錢的。

你拼命變得優秀,然後呢美文

最近你們的朋友圈被什麼刷屏?反正我的是各種關於小孩兒上學難、傾家蕩產搶教育資源、給7歲小孩報一大堆輔導班的文章。

講真,因爲我年紀小,自己還剛剛脫離上輔導班的階段(知情人不要戳穿我,我請你吃飯),所以對子女教育這件事根本沒興趣多說,也沒什麼資格說。

因爲即便我現在指天跺地地發表了一番“讓孩子在快樂氛圍中長大”的豪言壯語,以後不小心生了孩子,指不定也會在一片大好氣氛中突變“拼娃狂魔”,攔都攔不住。

所以今天我想聊的不是學區房、不是教育資源、也不是虎媽貓爸,而是從一個二十多歲妙齡少女的角度出發,說一說爲什麼我很討厭“優秀”這個詞。

“優秀”一詞,本來就是攀比的產物

首先,“優秀”這個詞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是個挺安分的詞,但放在中國文化語境下,就被披掛了一身的私心雜念,也是蠻委屈的。

當人們誇一個人“優秀”的時候,不知不覺已經把他放在了一個比較的語境裏面。別跟我扯什麼“優秀”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在成功學語境下癲狂的大多數們,是絕不會這麼想的。

所以,當我每每和國外的同齡人相處時,往往有兩個很強烈的感受,一是她們爲何擁有和年齡相符的輕鬆?二是她們怎麼那麼容易踏踏實實地活着?

我形容的當然不是國外的學渣們,她們也是學霸,平日裏是相當勤奮的,也同樣面臨找工作的擔憂和青春的迷茫(美國就業危機誰不知道呢)。

但中國學生和她們相比,往往有着更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不付出實踐就妄想一步登天的急躁,以及做事的私心雜念。

到底是什麼私心雜念呢?如果說很多美國、歐洲同學,以及東南亞、印度同學,常常是以興趣導向作爲學習、研究的動力,那麼很多中國同學,就是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未來找個好工作”,以及“在同齡人裏面混得比較好”作爲動力。

所以每到課後,總有一幫中國同學圍着老師,各顯其能地想留下點好印象,順便把自己的分數往上擡一擡。

而真正到了小組presentation或者team work的環節,又多的是中國學生抱怨,根本懶得承擔這個繁瑣的任務(內心os,給我個高分,讓我趕緊畢業了就算了)。對於考試成績以外的任何有趣體驗,對他們來講價值都不大。

更不必說,大學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唐僧,所有人都低着頭背英語單詞,大一大二開始背,大三大四複習雅思託福,根本沒幾個人用心瞭解一下拼命考進來的專業到底是個啥。反正都要出國的嘛,不出國就實習,總之要走一步想一百步。

於是大家都是拼命制定人生的n個五年計劃,直到找到一份好工作,嫁人生子,歲月靜好,羽化登仙。

你特別擅長打籃球,你媽說,光打籃球有什麼出息,以後應該辦個體校,組織職業賽事,招商引資,還要做出中國最好的籃球衍生品牌。

最終你也不管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辛辛苦苦下海嗆水,痛苦不堪,捫心自問初心不過是喜歡打籃球而已。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特點,挺杯具的,誰不想“享受當下”啊,還不是給逼的。

一個優秀的孩子多給爹媽爭臉,光宗耀祖不說,遠親近鄰都能跟着沾光,過年回家倍兒有面子,連家屬院裏的三代宿敵王大嬸,都能因此被氣個半死,真是過癮。

那到底什麼是優秀呢?

7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進了個國企,門檻那麼高,得pk掉多少小夥伴;8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去大學當了老師,那得是多高的文憑才能做到啊,甩掉多少學渣;90年代的優秀孩子是掙了大錢,三個月給爸媽換輛車,同學聚會都不露面的,因爲已經沒有共同語言了嘛。

所以等到以上標準都實現了,優秀孩子們的人生驟然衝向了一個空白的'處境,沒有競爭對手了?沒有考試了?會當凌絕頂,沒有山可爬了?多麼空虛寂寞冷,簡直不知道活着還應該乾點啥了。

這時候突然發覺,國企挺無聊的,大招牌裏面煮着一堆青蛙;大學老師除了寒暑兩個巨無霸假期,竟然還要評職稱還要做課題還要核心期刊;掙了大錢認識了牛逼朋友之後,發現自己的生產力根本跟不上物慾橫流的步伐,一年四季痛苦得要死,掙得越多煩惱越大。

比較,競爭,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生下來沒幾年就不幸學會的事。在那之前,我們還沒有學會快樂,學會對某事感興趣,學會有主見地做決定。

“優秀”二字像毒瘤一樣藏在我們的血管裏,時不時放射些能量,讓我們痛苦。

披掛着滿身頭銜的優秀女留學生自殺了,因爲她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無法接受自己在更加人才濟濟的羣體中成爲第二。

有人說,難道除了比較,就沒有其他令人開心和快樂的事情了嗎?我倒想反問,當一個人過度專注於自己能力、名譽的攀升,請問她還能注意到生活中其他樂趣的所在麼?

行,你的人生真優秀,然後呢?

我記得很早前看《絕望主婦》的時候,有個朋友說了句,Susan也挺美的,爲啥會和一個修管道的糾纏不清,居然還結婚了。他是個修管道的哎!

還記得有次聚會,對面一個新來的朋友聊起她們公司的前臺,充滿迷惑地說,我們前臺的小妹一天天可開心了,那個無憂無慮,可真單純,人家好像也沒想過以後乾點什麼?前臺能幹一輩子麼?

那操心的樣子,簡直堪比人家前臺小妹的親媽,既然進了這麼牛的金招牌大公司,怎麼着不得處心積慮一步步往上爬啊,2年轉正,3年項目經理,5年後至少當個副總監啥的。不經過設計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啊!

前兩天去看《瘋狂動物城》,警察局前臺值班的胖小豹,你們喜歡麼?挺着肚子沒完沒了地吃着曲奇,上班開開小差沉醉於和辣妹虛擬跳舞的APP,一點小事就能開心的要命。它怎麼沒想着好好努力混個警察局長當一當呢,也是沒出息死了是吧。

好萊塢的錄音師,幹到50歲了,還在認真地舉杆兒,把一門工作做到極致;臺灣三代人就開一間面線店,白天招攬客人,晚上嘻嘻哈哈地收拾打烊看電視;難道他們不應該懷揣點更遠大的抱負麼?

所以,我們到底可不可以不優秀?

如果不把優秀作爲人生追求,那我們拼命地減肥、讀書、辛勤地工作、交朋友,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沒有足夠豐盛的動機,我們這些平凡人,又怎麼可能有着那麼大的激情去克服自身的惰性呢?

同樣是奮鬥,有的人以超越別人,成就卓越爲動機;有的人以體驗生命,滿足精神需求爲動機;前者做任何事都難逃功利主義考慮,時候久了越來越浮躁、痛苦,雜念橫流;後者專注、有張有弛,不用拗着自己卻不用揚鞭自奮蹄。

說說我自己吧。如果說生命中的前25年,我不幸活在了現實的壓力,和成功學的陰影下,人云亦云、濛昧不清醒地追趕着“大衆的”目標,那麼這幾年(具體是幾年我就不說了),我越來越厭棄爲了優秀、爲了脫穎而出而努力。

持之以恆地節制飲食、健康作息,很辛苦的好嘛,並不是爲了比我看得上的男人日常能夠遇見的大部分女人都性感漂亮、從而誘惑到這個男人,而是因爲我天性比較自戀,喜歡在意自己的外表,雖不願承認,但我皮膚光滑、瘦美緊緻的時候,一照鏡子就很嘚瑟,這個心態不在我控制範圍內;

喜歡讀書,瞭解一些亂七八糟的知識,不是爲了做一個倍兒有談資惹人羨慕的女博士,而是簡簡單單想要填補無聊的生活,滿足一份好奇心而已。

我覺得如果不偷窺一下他人的思想生活,我的生活會很無聊,因爲來來回回就是吃喝拉撒這點破事,不值得過一輩子;

極討厭做飯、不懂養多肉植物,也不知道啥是手作,交了一大堆美食達人朋友,但自己還是懶得做,不願意爲了成爲一個“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全面而優秀的女性,而生生地改掉自己不愛做飯的天性。

烹飪有烹飪的樂趣,我尊重羨慕並欣賞一切熱愛烹飪的女性,但,我的興趣不在此,可以嗎?

我愛彈鋼琴,但不是朋友裏彈的最好的,也不能把鋼琴老師搞成副業,那又怎樣?我彈給自己聽就好了;我喜歡賺錢,但根本不是朋友裏最有錢的,那又怎樣?我賺錢的目的本來就是爲了給家人買東西的時候,少眨兩下眼睛;

常有不瞭解我的人說,你讀到女博士,難道不是爲了世俗的高學歷?那我告訴他,我讀完了博士可以順理成章去大學教書,但我不會去,因爲我不喜歡。

我讀博是因爲喜歡北大的氛圍,讀書是我想要的經歷,創業也是,寫點雞湯書也是,所以即便別人說,學歷那麼高還不去當老師好浪費,在我這裏也不成立。

如果讀書不是爲了好奇,而是爲了擴展人脈的時候多幾分談資,可能讀幾頁就會讀不下去;如果藏書是爲了別人來你家,誇你真有文化,可能傳給子孫後代的都是新書然而他們也讀不下去。

如果努力工作不是爲了享受找尋自我的樂趣,而是爲了賺錢以及向別人證明自己,可能有了錢之後就不再工作了,或者被不識貨的人評論兩句就氣憤地想跳河。

如果學攝影跳舞瑜伽做甜點畫畫不是爲了在爛抹布一般無聊的生活中開闢出色彩,而是爲了做個明媚而優秀的女子,有朝一日等到識貨的他,可能堅持不了3天沒遇到他就崩潰了。

我渴望的人生,是不爲任何世俗的眼光所綁架的,是敢於不“優秀”的人生,德智體美勞也不一定全面發展,不是傳統的賢妻良母,也無法跟所有人搞好關係。

既不能讓身邊人交口稱讚,也不能在工作過的任何地方留下清一色好評,懶得在自己討厭的人面前硬撐一份熱情,也不能把生活安排得無比精彩就像一齣戲。

也就是因爲這份很賤的渴望,我得付出好多好多努力,但,努力的過程中,我幾乎不需要任何人的鞭策,因爲我知道我這麼做是爲了什麼。

每天像苦行僧一樣活着的時候,多問問自己,你這麼優秀,是爲了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