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千萬別光說不練美文

工匠精神,無疑是當下最火的一個詞了。上至國家總理,下至平民草根,大到工業製造,小到大學生創業,幾乎無人不談工匠精神。各行各業的企業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也紛紛將工匠精神作爲一個新的重點和核心來宣傳。以前大家都崇尚的白領、精英,而今似乎終於被席捲而來的工匠取代了。

但是,在大家齊聲呼喚工匠精神和集體標榜工匠精神的狂熱中,真正領會並踐行的又能有幾成呢?

工匠精神,代表的是對品質的嚴苛追求和高度負責,這一概念源自於在農業生產時代中,工匠們通過對自己產品的精雕細琢來追求極致和完美的效果,至於通過產品本身能獲得多少利益,卻並不是工匠所要考慮的。進入商品和市場的時代之後,效率和利益成了第一需求,在允許的範圍內甚至可以適當地犧牲品質。但是隨着市場經濟的高度成熟,品質的重要性又開始凸顯,而且品質本身也代表着巨大利益。經濟發展要實現從快到好、從好到強的升級,也離不開對品質的執着追求。所以,工匠精神才又一次成了焦點和熱點。

工匠精神的提出,不是決策層的心血來潮,而是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一個必然選擇。

我們現在經常提到新常態,其實新常態就是宏觀經濟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高速發展之後,需要一個沉澱期來實現轉型升級。在這個沉澱期內,就需要工匠精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沉澱期也是一個陣痛期。轉型升級,勢必會淘汰一批過剩的、落後的、競爭力不強的產能和企業。工匠精神,某種程度上就是衡量你是否能夠在大浪淘沙之後留下的一個標準。

看如今都在標榜工匠精神的各行各業,到底有沒有從這個嚴肅而殘酷的角度去認識工匠精神的內涵呢?我想未必。國家提倡工匠精神,這是一種期許和要求,不是一個運動式的口號。很多企業都只是把工匠精神當作一個順應時代的標籤和標語,自己的產品和品質沒有絲毫的改變和提升,卻在廣告宣傳上與時俱進地用上了工匠精神的說法。

對工匠精神的狂熱,本身就是違背工匠精神的表現。工匠精神的實質是耐心、沉穩和低調,是最接地氣和最腳踏實地。現在,我們卻把它吹到了天上去,真正腳踏實地、沉在地上的能有幾分?這值得每一個只知道空喊和呼籲的企業去反思

日本和德國,一直以來都是品質的`象徵和代表,在大多數人心目中也是工匠精神體現得最好的地方。但是,在市場趨利因素的作用下,去年到今年,光在汽車領域就相繼爆出了大衆、三菱、鈴木作弊造假的醜聞,連基本的誠信都丟棄了,更遑論工匠精神。其他的國家地區和行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是不是也在一邊高喊工匠精神,一邊卻盲目逐利呢?

古代的工匠,有的終其一生才能完成一件作品。他的作品能夠流傳不朽,但工匠本人往往默默無名。大力倡導工匠精神,這是毋庸置疑的,是時代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是,工匠精神千萬不要只停留在口頭上和廣告牌上。相比起口頭的熱鬧,腳踏實地地踐行雖然要辛苦得多,但也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