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爲什麼纔有未來美文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參與評鑑臺大醫學院時,發現學生上課姍姍來遲,還在課堂上吃泡麪、啃雞腿、打開電腦看連續劇、趴在桌子上睡覺,不禁大動肝火:“學生也要敬業!”“這樣的上課態度,我們拿什麼和別人競爭?”

弄清爲什麼纔有未來美文

這種狀況絕不是隻發生在臺大。如果你要用單純的“這些年輕人就是草莓,承受不了壓力”“新世代就是這麼軟腳”等理由去指責他們,的確是很簡單的方式,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大學生來讀大學並不是爲了自己。

舉個例子來說吧,來聽我作生涯規劃演講的人有很多,從高中生到上班族都有,但我從他們身上發現了一個問題。

高中生聽完一場生涯規劃的演講後,多半的問題是:“爲什麼一定要讀大學?”“爲什麼在高中時會過得這麼不快樂?”而大部分的教育體系能給的答案是:你去做就對了,等你考上大學後就知道了。

而大學生聽完一場生涯規劃的演講後,他們的問題是:沒有問題。因爲高中時沒日沒夜的努力,他們上了大學應該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了,但實際上他們還是不知道。可應該知道卻不知道是很丟人的事,所以他們不敢問。而且就算問了又怎樣?畢業後還不是隻能拿那麼一點工資!

現在大學已不是學習生涯的終點了,每個大學生都擠破頭想要去考研究所,所以他們從大三開始就補習,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時代。但就算你考上了研究所,畢業後的碩士起薪,也不是很高。

如果社會大環境是這樣,又從來沒人認真告訴他們爲何要讀大學,那誰能擠出熱情來讀那些根本不明白爲何要讀的書?上那些根本不明白爲何要上的課?

如果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整個社會,從沒認真給“爲什麼要上大學”一個答案,那麼這些不知自己爲誰而奮鬥、爲何而奮鬥的'年輕人,又怎麼提得起學習的興趣?

不過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我們是從何時開始,放棄了問“爲什麼”的權利和機會?

當我們小時候會講話時,我們會不停地問“爲什麼”。爲什麼天是藍色的?爲什麼肚子會餓?在每一個答案和質疑當中,我們漸漸成長,甚至從中獲得力量。

從何時開始,我們不再問“爲什麼”?我們開始說:不知道,別人都是這樣,看分數到哪裏就去讀哪裏,爸爸媽媽說這樣纔有前途……

如果連你自己都放棄了問這個社會“爲什麼”,放棄了爲自己爭取答案的權利和機會,還有誰能幫上你的忙?

從何時開始,你只會向權威屈服?從何時開始,你變得不好意思跟別人不一樣?從何時開始,你放棄了捍衛自己論點和立場的機會?從何時開始,“以和爲貴”變成懦弱的最好理由?

你要知道,只是坐在那裏啃雞腿是不會找到熱情的,因爲,熱情從來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要靠努力奮鬥才能獲得。

醒醒吧,如果你永遠都只是爲了他人的眼光、目的而努力,那你何時才能爲自己奮鬥?

你何時才能問自己“爲什麼”?爲什麼要坐在這裏?爲什麼要讀大學?爲什麼你要在乎他人的眼光?

要改變自己和這個世界,先從這最簡單的3個字開始吧:“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