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吃什麼好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爲小年節日也不盡相同。下面就是小編整理小年吃什麼好,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年夜節日習俗:祭拜美男子竈神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竈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普遍傳說竈神是位俊朗美男子,因此中國北方由男丁祭拜竈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竈”之說,或許爲“嚴男女之防”表現,如實在不得已,祭拜時必須戴着斗笠遮掩面貌。

你知道過小年要吃什麼嗎?小年習俗要吃美食可不少,如餃子、年糕、米餅、糉子等。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爲給竈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美食。

2、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日子,意爲粘住竈王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爲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吉慶之意。

3、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俗話。據說,小年是竈神上天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事。也就是竈神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竈神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美味奢華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豐年到來。

4、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寓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蘭洞、西嶺新河、觀音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糉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糉”習俗,年糉是新年吉祥象徵,俗話說:“年糉年糉,年年高中(糉)”。年糉跟端午節涼糉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食品做餡料。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麪食

在山東半島人們又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麪後醒面,再揉麪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麪食造型後再次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麪食又稱之爲“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纔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糖製品,它是祭竈神用。乳白色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一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祭桌上走下來,廣爲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12、糖瓜

竈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爲長條型糖棍稱爲“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爲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和沒芝麻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糖瓜有重一二斤,不過用作幌子,買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