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積累並運用好詞好句

如今,語文教學都比較注重對語句的積累,可對於積累的運用總有一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好像注重積累、引導積累是老師的事,可怎麼運用卻是學生自己的事,那要根據各人的情況而定。其實不然,對於積累的運用,老師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老師的,要教給學生運用的方法,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運用興趣。

如何積累並運用好詞好句

一、在閱讀時就要爲運用打基礎

有的人認爲,對於需要積累的東西,不要問學生是否理解,只要記住就行,長大就會明白了。其實這話有一定的片面性,那種被動地讀書,不理解的記憶是不可取的,我們提倡讀書時 “字字入目”,要把心放到文章裏去,作者的喜怒哀樂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只有把自己置身於作者的描寫當中,才能真正地去理解文本,只有入情入境的去讀,才能喚起自己生活中某些似曾相識的記憶。這樣,在以後的習作中,才能靈活地運用。如果在讀書時佐以科學方法的指導,老師作適時的點撥、引導,那麼,學生對語句的理解就會更快、更透徹。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有這樣的語句:“人們多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可是靈車漸漸地遠去了,終於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在閱讀時,我引導學生討論:人們爲什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爲什麼靈車遠去了,人們還是不願意離開?引導學生去想象當時的情景,自己覺得是怎樣,就想像成什麼樣,越細緻越好,好像事情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語句,還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了當時的情景,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就會自然而然地運用了。如王輝同學的爸爸要去阿聯酋打工了,她在描寫車站分別的情景時,就成功地運用了類似的語句,進行了這樣的描寫:“‘嗚……’火車拉響了汽笛,要開車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下子抱住了爸爸,趴在他的懷裏痛哭,淚水打溼了爸爸的衣衫。爸爸輕輕地拉開我的手,依依不捨地登上了列車。那從車窗裏伸出來的手漸漸地遠去了,我哭着、喊着爸爸,追着列車奔跑,我多麼希望車子能停下來,希望時間能停下來呀,可是列車漸漸地遠去了,終於消失在了遠方,我和媽媽還是呆呆地站在那兒……”

二、有意識地去引導,在“勤練筆”中靈活運用

小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權威的評論家,學生動筆作文時就對教師有所期待。如果能得到老師以至於同學熱情洋溢的讚許,這種讚許也會成爲他們寫好作文的驅力。我在每天的日記抽查中,喜歡給學生寫一些簡煉的評語,對於他們運用的好詞佳句,我總是大加讚賞,表揚他們能夠活學活用,運用得恰當,並根據具體的表現以得“☆”來表示,如今,有的同學都得到了三顆星、四顆星乃至五顆星。我鼓勵他們繼續努力,爭取六顆、七顆、八顆……可別小看這幾顆星,那可成了同學們的奮鬥目標。每天繳過日記,辦公室門口總有幾個人影晃來晃去,只要我一聲令下,他們就會飛身入屋,抱了日記本就跑,接着便在教室裏引起一場不小的騷動。有一次,胡奧林同學在描寫雪景時,曾寫道:“我走進田野,天地間一片雪白,麥子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樹木披上了白袍子,電線也變成了一根根銀條,啊!好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這一望無際的白色,流進我的眼裏,流進我的心胸,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其中,“粉妝玉砌”引用自《第一場雪》,“我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從未有過的清爽。”引用自《索溪峪的“野”》“流進我的眼裏,流進我的心胸。”引用於《山雨》。我給他得了五顆星,他自己自然欣喜若狂,其他同學也都非常羨慕,有的在日記中寫道:“我正欣賞着自己那閃閃發光的四顆星,突然有人叫了一聲:‘哇!胡奧林得了五顆星!’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忙湊過去一看,果真是五顆,我剛纔的激動一下子變得無影無蹤了,留下的不知是忌妒,還是羨慕……但我知道他一定有過人的地方。多麼希望我的五顆星能早日到來啊。”在講評課上,我讓學生們明白了,胡奧林的這則日記之所以能得到五顆星,關鍵是在他能活學活用,恰到好處地運用了積累的語句。接着,我們又討論了怎樣才能運用好積累的語句的方法。學生都有一種不服輸的心理,他們的積極性自然不用再講了。

其實,學生的寫作有着巨大的潛力,你越誇他們行,他們就越行。於是,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今天你引用了這段,明天我就會引用那句,形成了互相競爭、積極上進的良好局面。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了他們勤練筆的好習慣。

三、運用不等於摘抄

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可也出現了在一篇文章裏進行大面積摘抄的不良現象,這其實是對運用的誤解。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爲學生的思想懶惰,對待作文敷衍塞責,運用不得法,乾脆摘抄了事。爲此,在講評課上,我讓學生們明白,不論是日記還是作文,要想有出色的表現,就要通過真人真事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其實作文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要善於觀察,要善於抓住人物或事物特點,進行細緻地描寫,做到內容具體。而運用積累的語句正是爲了更好地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善於總結別人的寫作方法,吸取他們的長處。比如,老舍先生筆下的《貓》寫得活潑可愛,但不一定所有的貓都是那樣,它們各有各的性格、特點,我們學習的正是老舍先生的這種抓住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並非把他的語句大面積引用過來。優美的語句不是不可以引用,但大面積引用,寫作時便很難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另一方面,摘抄現象也是由於對文本的理解不透徹,還沒有達到靈活運用的程度。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我特別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中“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一句時,我先讓學生理解“斬釘截鐵”的意思,然後說說體會到了什麼,最後讓同學們試着造句。有的同學就造出了這樣的句子:“看到大家那猶豫的神態,爸爸斬釘截鐵地說:‘就按我說的辦,出了問題我承擔!’”這種以理解爲基礎的運用,顯然與那種直接摘抄的效果是不同的,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的是很深的。

積累就是爲了運用,如果只積累不會運用,那就如同茶壺裏煮餃子──倒不出,那實在是語文教學的悲哀。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方面要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累,另一方面又要讓學生把積累的語句在實踐中反覆練習,開闊思路,構建成新的聯結,產生新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