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在中國古代就有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了,你知道嗎?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着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着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爲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書讀百遍,其意自見)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爲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語】現在有些人總找藉口說:“我白天那麼忙,工作壓力那麼大,生活節奏那麼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愛因斯坦和魯迅說過同樣一句話: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有個著名的“三八理論”,就是一個普通成年人的一天應該分爲“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自由安排時間。前面兩個“八”,大多數人是一樣的,並無多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剩下的八小時怎麼度過。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歷來爲人所稱道,被視爲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爲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羣中。獵人誤認其爲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着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爲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纔有用,纔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爲“亞聖”。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爲一種教誨。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着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裏,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牀睡下。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爲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蓆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爲“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語】用孝順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養;用慈悲的心對待衆生,衆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養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這個世界會因爲你的存在而變得格外美好。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裏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裏。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裏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嚐嚐。”袁術聽了大爲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爲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智慧小語】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爲並非偶然,實爲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裏紮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