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爲什麼被稱爲藥王

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因爲他總結和發明的衆多醫藥良方,更因爲他醫德的高尚,被後人稱爲“藥王”。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孫思邈爲什麼被稱爲藥王,希望有所幫助!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隋唐時期我國著名的醫學家,被唐太宗封爲“藥王”。

相傳孫思邈七歲時讀書過目不忘,能一日背誦千言。此後,他博覽羣書,融匯百家,才氣過人,少年時他得了一場大病,屢造醫門,常爲庸醫所以誤。爲了治病而弄得傾家蕩產。於是孫思邈決心放棄功名仕途,立志要做一名“蒼生大醫”,懸壺濟世造福於民。

他以歷代名醫爲榜樣,刻苦鑽研醫藥典籍,對於診療疾病的方法、採藥和製藥的法度,養生保健之術,凡有一事長於己者,他總是不遠千里,前去拜師取經。在他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便打下了一定的醫學基礎。

隋文帝時,孫思邈的學識才氣已經名滿京城,朝廷曾徵召他爲國子監博士,他卻藉口體弱多病名醫應詔。此後,在唐太宗、唐高宗時期,他因治癒了帝王與后妃們的重病,朝廷多次許他高官厚爵,可他都堅決不受。爲了避免朝廷徵召和官場的糾纏,他身着道袍,遊醫四方,居無定所。

晚年他隱居在華原五臺山的太玄洞,潛心研究醫術,總結前人與自己治病的經驗。大約在公元625年前後,孫思邈寫出了《千金要方》30卷,此後又繼寫《千金翼方》30卷作爲補充,兩部著作合稱爲《千金方》。爲什麼稱爲《千金方》呢?孫思邈說,人命之重,有貴千斤,一方濟之,德逾於此。也就是說,救人一命價值千金,故以“千金方”作爲這本醫學著作的書名,並且將《千金方》刻在一個石柱上,公諸於世爲人所用。

到了明代,隆慶年間,唐刻千金方石柱已字跡模糊,於是有人用碑刻的形式,重新把《千金方》鐫刻在幾塊巨大的石碑上,稱爲《海上仙方》和《千金要方》,供人們轉抄使用。

四方百姓因感藥王濟世之恩德,即在孫思邈當年隱居過的太玄洞前,建起了一座紀念“蒼生大醫”孫思邈的藥王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相傳爲藥王的誕辰,當地百姓扶老攜幼帶着香燭供品,前來祭拜藥王。藥王廟也張燈結綵,打掃得乾乾淨淨,迎接四方來客。如此前後十餘天人流不絕,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藥王山廟會。

孫思邈一生傑出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的《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這兩部醫學著作之中。這兩部著作所論述的`各種疾病有數百種,收集整理的臨牀驗方近萬帖,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臨牀醫學百科全書。這本醫學專著遠在唐宋時期就流傳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等地,對豐富世界醫學寶庫作出了重大貢獻。

更值得一提的是,孫思邈在《千金方·序列》中說,做“蒼生大醫”有兩個條件,“精”與“誠”。所謂精,就是要有高超的醫術,所謂誠,就是要有崇高的醫德。他認爲醫家與病人之間,一不能論其地位的尊卑,二不論視其家境的貧富,均應“一視同仁”。醫家在診療時,不能之慮吉凶瞻前顧後,而應全力救治,這種以救死扶傷爲己任的人道主義思想,對我國乃至世界醫學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隋唐以來,到宋、元、明、清,歷代帝王及廣大百姓,對孫思邈都推崇備至,敬仰有加。現在陝西省耀縣城東的藥王山,唐代名叫磐玉山,因爲它由五個山頂如平臺的峯欒組合而成,故又稱“五臺山”。相傳這裏就是“蒼生大醫”孫思邈的隱居處,因而當地百姓多稱它爲“藥王山”,原來的那兩個山名就逐漸地被人們遺忘了。

藥王山到處可見歌頌孫思邈功德的碑坊,匾額、楹聯、碑碣以及一石橋、南庵、拜真臺、魁星閣、一天門、藥王洞、洗藥池、、聚虎坪、穿龍洞、藥王手植栢等,與藥王孫思邈傳說有關的古蹟名勝。

藥王山北洞的西側,還集中了上起北魏,下迄明清的歷代碑刻80餘件,書藝精湛,內蘊豐富,被稱爲“耀縣碑林”,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