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神州大地而言,標誌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來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小寒習俗與養生,希望有所幫助!

小寒習俗與養生

小寒三候

一候雁北鄉,小寒二陽之際,雖然是冰天雪地,但是陽氣已動,因此候鳥大雁感陽出現向北飛的跡象。

二候鵲始巢,禽鳥最早得知氣候變化,此時喜鵲已得來年之氣,開始銜草築巢,準備孕育後代。

三候雉始鴝,羽毛漂亮雉鳥也被稱爲“陽鳥”,它們會感陽氣的萌動而雌雄同鳴。

小寒民俗

探梅

小寒的時候,天氣正冷,臘梅花卻迎着風雪綻放了,此花的開放,也許是爲了給蟄居的人們一個走出來的理由。紅梅含苞待放,挑選有梅花的絕佳風景地,細細賞玩,鼻中有孤雅幽香,神智也會爲之清爽振奮。

南京:吃菜飯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搭配,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香鮮可口。

廣州: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爲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加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裏面吃。

天津:吃黃芽菜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

小寒飲食養生

1.冬食“膏滋藥”有益處:冬季滋補膏藥亦稱“膏滋藥”,除了能用於滋補之外,還能用於祛病。膏滋藥是採用多種中藥加上阿膠、龜甲膠、鹿角膠等合併煎煮製成。一般婦女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以及小兒哮喘等慢性疾病多用阿膠,中年體虛多用龜甲膠,中老年陽虛胃寒、尿清便溏、陽痿早泄等症,多用鹿角膠。

2.宜食苦,少食鹹:《四時調攝箋》裏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意思是說,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抵禦過亢的腎水。也就是說,冬季在飲食調養方面,中醫認爲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爲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中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故宜少食鹹,而多食苦味。

冬季飲食除要少吃鹹外,還要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因爲此類食物屬陰,易使脾胃之陽受損。

3.怕冷女性可適度補鐵:在寒冷的冬季,許多女性都要比男性怕冷,表現爲手、足等末梢部位冰涼、全身發冷。營養學家指出,女性應每日攝入18毫克鐵,但是大多數女性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因此,怕冷的女性除了保證一定的`飲食量,以攝入充足的熱量外,應有意識地多吃些富含鐵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羊肉、牛肉、魚、雞蛋、黑木耳、牛奶、豆類和綠葉蔬菜等。同時,要注意多吃些含碘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海魚、蝦皮等。通過攝入不同含量的食物,補充身體缺乏的元素,改善身體平衡,減輕手足冰涼、冬天怕冷的現象。

4.冬令進補,最好先作引補:引補即底補,這就是打基礎的意思,一般來說,可先選用芡實燉牛肉,或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服,以調整脾胃功能。也可燉些羊肉,如生薑羊肉大棗湯等也有同樣功效。此後再服食補品可增加滋補效力,又不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一般身體虛弱者,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適當服食一些精肉如牛肉、羊肉、雞肉以及人蔘、蜂王漿、牛奶、雞蛋、豆漿、紅棗、桂圓肉等。這些食補品,對於身體一般都有好處,虛弱者食之有扶正祛邪之功。

5.冬天吃海帶可以禦寒:從中醫角度來說,海水性屬陰冷寒涼,生長於此的海帶本身就具有極強的抗寒能力。海帶性味鹹,長期食用還有溫補腎氣的作用。因而,冬季食用海帶,可增加人體的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