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的風俗習慣

民俗專家表示,“小年”是春節的序曲,“小年”一過,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直到除夕夜,人們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中,迎來火紅中國年。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過小年的風俗習慣,希望有所幫助!

祭竈

天津人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小年”,而傳統“小年”與“祭竈”息息相關。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擺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竈君顧了吃,顧不上說,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這些儀式完成後,就要將竈君的神像拿下來燒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將竈君接回來過年。

祭竈一定要有糖瓜,這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黏性很大的糖。它有兩種形狀,長條的糖棍叫“關東糖”,一般一尺來長,扁圓的叫“糖瓜”。糖瓜裏邊有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酥香甜,別有風味。祭竈還得有茶水,有句老話叫“竈王爺,本姓張,一杯清茶三支香”。

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餃子?

老年間,天津還有句俗話: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餃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過去窮人要靠借債維持生活,買賣家也有一些不能及時償還的債務。於是有一個不成文的鄉規民俗,到了臘月三十之前沒有清理完的債務,也就不再催討了,外出的躲債人就可以回家過團圓年,也就有了“救命的餃子”一說。

過完小年,離春節就只剩下七天了。接下來的幾天裏,每一天都有講究。

二十四 掃房子

“掃房日”的習俗也是由來已久,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其實都是做掃除的意思。在春節前掃塵,是中華民族素有的習慣。

二十五 糊窗戶

掃完房,自然該糊窗戶了。舊時的房子沒有現在這麼多的玻璃門窗,全靠窗戶紙遮風擋雨。現如今,人們都居住在樓房裏,“糊窗戶”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另外,還有“二十五做豆腐”的說法,過去老百姓過年也不能敞開吃肉,豆腐價廉味美,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過年吃豆腐還因爲豆腐與“鬥福”諧音。

二十六 燉大肉

按照天津傳統的`過年民俗老例兒,初一到初五不做飯,這些天的年飯要在春節前準備好。而從臘月二十六開始,就正式進入過年吃食的準備階段,年夜飯陸續“出鍋”。就從這燉肉開始,天津人過年的第一大菜!

二十七 宰公雞

“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留一點。因爲,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纔算圓滿。

二十八 把面發

在天津“老例兒”中,正月裏的傳統習俗是不燒火做飯的。過去沒有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做好容易壞,只有發麪不易壞,於是二十八開始發麪,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秉承着北方人傳統的飲食習慣,從前臘月二十八這一天晚上把面發好,臘月二十九一早開始蒸饅頭。

二十九 貼倒酉

貼倒酉就是把酉字倒貼。早年間,每到臘月二十九日,家家都會將一些“酉”字倒着貼在糧倉、錢櫃、貨箱、米甕或者水缸、酒罈等器物上,有的也貼到門框和房樑上。因爲“酉”和“有”同音,寓意“富有、不受窮”。“倒酉”,就是“富有到了”的意思。

把上面所有的流程都走完,就迎來除夕夜啦!包餃子、吃年夜飯、收紅包、守歲、看春晚……

小年已至,大年不遠。一年辛勞,一年風雨,只爲歲末的團圓喜樂。就讓我們靜靜期盼,一年中最溫暖的那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