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範文(精選5篇)

爲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時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麼方案應該怎麼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範文(精選5篇)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1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後,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會生活數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變化對教育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熱潮。這次新課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學生爲本,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着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爲了每一位兒童的全面發展。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的場所,學生的生命活動主要是在課堂度過的,課堂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着學生素質的形成,影響着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課堂教學作爲一種目的性和意識性很強的活動,通過教學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了教學的生命。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有效性”問題。當前人們對課程改革的“關注點”由轉變教學方式轉移、聚焦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反映了課程改革正經歷着一個由外及內、由表及裏的深化過程,但是由於課程改革的複雜性,人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施者缺乏相關的經驗,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維目標”割裂、教學內容泛化、教學活動外化、教學層次低下、預設與生成衝突等現象,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爲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目前,教育理論工作者和一線教師已開始重視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工作,並進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嘗試,但對於正確的效益觀、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相關因素、有效教學和學習的方法與策略、有效教學評價的標準等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實踐,在實施推廣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爲努力實踐新課程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校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的歷史意義。 我校承擔過國家級、省級多項實驗,特別是全國引探教學法“四互”研究實驗中,我們創造了許多有益的案例,促進了學生素質的發展,教師的教科研整體素質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評爲市先進單位,這爲我們選擇此課題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題研究和實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基本原理與重要研究成果的啓示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學家斯皮羅在1991年提出學習分爲初級學習和高級學習。高級學習要求根據不同教學目標,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法創設情境,從不同角度多次認識同樣的材料,教師的學習是基於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師研究是以案例爲載體的實踐研究。

2、行動學習理論:英國人雷格·列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行動學習的理論。教師的行動學習,可以理解爲:爲改進自己的教學而學習,針對自己的教學問題而學習,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學習。案例與反思的教學,首先要教師學習有問題意識,不斷反思自己課堂教學,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維果茨基教育理論:20世紀30年代初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斯基提出,人類的學習是人與人之間交往過程中進行,是一種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個人與自我的對話,個人與他人的對話,個人與理論的對話,個人與實踐的對話。

4、關於課堂有效學習的內涵

(1)課堂有效學習是相對於無效和低效學習而言的。是指學生在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並高效率地獲得新的知識、技能,增長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科學習活動。這裏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課堂教學活動應有利於學生獲得教學目標預設的知識、技能,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長能力、獲得發展是高一級的學習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礎上的高要求,強調教學要講效率和效益。

(2)學生的發展就其內涵,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少任一維度都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發展就其層次,包括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教學促進發展,就是把最近發展區不斷轉化爲現有發展區;發展就其形式,有內在發展與外在發展,外在發展是一種以追求知識的記憶、掌握爲標誌的發展,新課程強調着重追求以知識的鑑賞、判斷力與批判力爲標誌的內在發展;發展就其機制,有預設性發展和生成性發展,新課程在注重從已知推出未知,從已有的經驗推出未來發展的預設性發展的同時,強調不可預知的生成性發展;發展就其時間,有當下發展和終身發展,新課程既注重即時的可測性和量化的當下發展,更關注面向未來、着眼於可持續和發展後勁與潛力的終身發展。

5、關於有效學習條件

(1)已有知識經驗的價值研究。貯存於學生記憶中的原有知識、技能是學生新的學習的重要的內部條件,新內容的學習,是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增長和改造,因此,學習活動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教學新知識之前,首先必須激活學生長時記憶中相關的原有知識。有效學習,必須聯繫、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2)動機和情境。即非認知方面的有效學習條件。動機是有效學習的前提核動力,情境是學習動機產生的保證。把所學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學生獨立或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在真實(或擬真)、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產生學習動機,主動積極地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3)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或任務情境中,產生學習需求,主動、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定向;小組同學之間的分工、合作和互助問題解決學習;問題解決本身的探究學習;學生聽講、讀書、實踐操作、觀察、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達成學習目標,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課題研究從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發掘、預設並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點,引領教師積極應用,構建以“有效學習”爲主導的教學體系。內容包括:

1、研究課堂“有效學習”個案。“以行爲反思行爲”的教學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領會、理解、實踐、充實、昇華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課程理念下實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新途徑與策略;透視數學課堂,從自己或他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出發,以解決教學難題爲歸宿,通過對自身或他人實踐的反思,或主動地設計與嘗試,來檢驗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檢驗解決問題的方案,並以自身教學行爲的改善和教學效率的提高爲最終目的。

2、立足於科學性、可行性、靈活性和有創意性,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爲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教師專業化發展水平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和能力的科學評價與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從理論和實踐上豐富、完善小學數學課程評價體系,豐富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學習的操作要點與基本策略。

3、根據學校的實際,選擇如下子課題開展研究:

(1)合理組建合作小組策略研究

(2)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類型學生學習策略的有效性指導研究

(4)小學數學不同學習領域中有效課堂教學案例研究

四、課題研究目的

1、引領教師圍繞課題研究、學習、思考與實踐,尋求有效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2、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的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2

一、課題名稱

“農村初中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

二、課題的提出

(一)提出的背景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明確要求:教師要傳授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和方法;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途徑,探究問題解決的思路方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減輕課業負擔已經成爲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努力的課題。11月,遼寧省教育廳發佈《遼寧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管理“十要求”》,要徹底改變傳統的題海戰術的理科教學方式,將減輕學生負擔落到了實處。7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任務和要求。

但是,走出題海、少留作業之後學生的學習發展如何保證呢?只減負還不行,尚需增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顯得倍加重要了。深入研究表明,數學解題能力成爲限制學生數學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綜上可見,數學教學對解題能力與解題策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農村初中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如何處理、設計有效、實用、科學的解題策略,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已經成爲減負背景下的當務之急。

(二)研究現狀綜述

從目前資料收集、調查情況來看,國內對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已經有多年的研究,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提高教學質量的研究、應用題解決問題策略的研究、分類解題能力或解題策略等方面,真正對符合農村鄉情、校情、學情特點的研究不多,且都沒有減負這樣的大背景和要求,不適合在農村學校推廣。

本課題在進一步深化其他課題研究成果基礎上,重點針對農村初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適合推廣的原則,將審題、答題、思路分析、有效策略、興趣研究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對解題能力的全面思考。更適合今後在農村初中應用推廣。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應以學生爲中心,針對農村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要注重激發學生主動性、探究性,從而實現有效提升。

2、建構主義的教學觀。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要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深入瞭解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爲基礎,注重激起學生的思考和反思,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衝突,不斷探索解題的好方法。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課程標準》的指導精神。

(四)選題意義和研究價值

在當前減負背景下數學解題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成爲必要,這是對有效教學的再探索。分析思路、探求途徑,發現規律、掌握方法是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核心和關鍵,提升學生解題能力能將學生從題海教學中徹底解放出來,符合當前減負提質的教學要求。本課題將從學生的認知過程及心理活動出發,將理論與操作相整合,引導學生深思維,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領悟解決問題策略的方法及規律,使學生能靈活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課題的界定

農村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爲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教育層次與城市差別較大。

初中,是中學階段的初級階段,初中學生是7--9年級學段的學生。

數學解題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數學能力的核心內容,一般是指綜合運用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邏輯思維規律,對數學問題進行分析、解決的能力。

提升本意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數量、質量等方面比原來高。本課題中是指解題能力比原來高,是課題研究的目標。

策略原指可以實現目標的方案集合。在本課題中特指提升數學解題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本課題就是針對農村初中學生的校情、學情,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爲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方法的總結,形成解題途徑的概括性認識,從而鍛鍊學生思維,豐富學生解題思路,使學生能夠主動思維、深入思考,有效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研究目標

1、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領悟、歸納出分析問題的常見思路,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熟練掌握各種解題策略,解除學生感覺數學難的困惑。對審題、答準題等方面的策略有所歸納,形成成果運用於教學實踐中。

3、探求有效的解題途徑,發現解題規律,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提高學生有效解題的能力,提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實現高效、有效教學。

五、研究內容及對象

研究內容:

1、調查初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現狀,分析優劣,找出差的原因。

2、探索並總結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方法策略。

3、探索初中數學有效的解題策略、解題規律或方法。

4、分析影響學生解題的不利因素,如審題習慣、計算速度與準度等。

5、探索解題過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如轉化的數學方法。

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具體爲農村初中學生,研究的是農村初中學生在數學解題方面存在的短板、改進的有效策略。每位教師針對共同的研究課題,結合自己的子課題進行調查、對比、分析,進而從解題方法策略、解題習慣、解題思想方法等方面總結出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辦法。

六、研究假設和創新之處

1.研究設想。

解題能力的提升是學習能力提升的主要部分,將直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輕負高效地提升學習質量,這對於教學條件相對薄弱的農村初中有重大的實踐推廣意義。

2.突破與創新。

教學質量提升的主導者是教師,參與主體與成敗關鍵則在學生。針對農村初中學情,從提高解題能力着手深入研究學生能力的提升,是教學的根本與最佳途徑,比提高教師素養來的更快更直接。研究出解題能力提升的策略並加以推廣,是最有價值的教研突破,是農村減負提質的創新之舉。

七、研究方法

本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1、文獻研究法:本組成員加強學習相關理論,借鑑相關研究成果,蒐集有關資料,進行專題研究。

2.行動研究法:立足課堂教學實踐,針對學情和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出解題能力提升策略,並付諸於教學、觀察、對比、歸納。

3.經驗總結法:注意吸收別人在數學解題能力與解題策略方面研究的精髓,並不斷和其他成員探究,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研究中反思,及時總結經驗,上升到理論高度。

八、研究思路、技術路線

(一)研究思路

1、準備階段開展調查。從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入手,瞭解學生解決問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理論學習是前期重要方法。通過學習與研討,取長爲我所用,研討提升的辦法。

3、課堂是主陣地。有效地利用課堂讓學生獲得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與計算能力。

4、用好錯題本。學生在錯題本上註明題型的常規解法及簡便解法。批註、整理、積累解題方法與解題策略。每一週末再進一步梳理歸納,在月末進行展示交流,讓所有學生借鑑,取長補短,穩步提高。

5、實驗教師每週及時討論研究進程的得與失,並寫出反思。

(二)技術路線

確定目標——前期調研——課題論證——課題綱要——課題計劃——收集資料——總結分析——研究結果——結果反饋。

九、實驗步驟

本課題從20xx年5月開始,爭取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分爲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8月。

1.分析校情,撰寫研究方案,申報立項。

5月份初,由主持人會同縣數學學科工作室教師調查、分析研究當前減負背景下數學課堂中值得探討、有研究價值的內容。5月份中旬,召開會議,把大家的想法彙總,提煉出研究內容,明確研究方向,形成立項申請書。

2.組建課題組,召開籌備會議,完成前期動員工作。

6月初成立課題組,確定研究成員,把大家集中起來一起學習關於課題研究的具體制度,管理措施,以及前期計劃的制定,子課題的確定,還包括學習研究中要避免的思想問題,技術問題,文字書寫記錄等問題。

3.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學習培訓,閱讀必要的相關理論,收集資料。對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開展學習。

組織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指導課題組成員自學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讓課題組成員,結合自己的課題到相關資料中尋找與自己課題有關的內容,並整理出來,做出自己的電子或者讀書筆記,提高自己的學術理論基礎。

4.制定研究計劃與實施方案,做好前測,瞭解目前農村初中學生解題能力發展的情況,撰寫調研報告。

6月中旬,制定“學生解題能力發展情況調查問卷”,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前測調研,瞭解學生解題能力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確定努力研究的方向,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7月份,課題組成員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具體方案的制定。每一位老師拿出具體的研究計劃,研究步驟,研究方法,明確自己的研究方案,撰寫個人專題研究計劃。

5.課題開題。

參加開題會,聽取專家對課題的論證,作出反覆修改,按時上報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1.研究制定、執行課題實施階段的計劃。

9月上旬,結合大家的各種意見,綜合課題組的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包括理論學習,課題研究的具體過程、

制定課題研究的分階段實施步驟:學習交流、現狀分析——策略探索、反思歸納——課堂檢驗、總結提煉。

2.分階段開展研究活動。

9月中旬開始,由各項任務的負責人指導成員開展研究活動,開展各項調查。以下活動分步驟逐步開展。

9-12月:學習、調查爲主。

9月:深入學習解題能力提升的相關理論,通過網上學習、校內研討、學科工作室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教師的理論修養。

10—12月:通過調查問卷、座談、課堂觀察等方式,分析初中生數學解題能力的現狀,從課堂解題、課後作業各個方面,把握學生解題習慣、解題能力、解題方法中的優劣情況,分析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20xx年1月——8月:解題策略探索實踐階段

1—2月,結合自己的專題研究計劃,以學生解題能力提升爲核心,收集整理有效的解題策略、解題規律或方法、培養學生審題習慣、數學解題常用的思想方法等,這一階段是初步實踐探索階段。

3月初,召開課題組交流研討會,研究教師互相學習、互相補充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探索成效。

4—7月,立足課堂與課後,將探索策略付諸實踐,邊嘗試、邊反思,邊改進調整。對審題分析、思維品質提升、解題模型積累、錯題積累修正等策略進行再探索,結合教學聽課、評課、座談等方式,探討總結數學解題能力提升的策略。

8月,召開階段性工作會議,分析並總結實踐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研究方向。

9月—20xx年3月:再實踐、再改進、再豐富階段。

在分析了前段經驗與問題的基礎上,再次的廣開思路,再學習、再實踐、再研討、新定位、爭創新、求精煉。

9—10月,交流研討。上研討課,通過互相聽課、說課、評課、座談等形式,或大範圍年級、校級交流,或三兩個人的互助研討,在實踐與交流的過程中,將所研專題的有效解題策略加以檢驗和完善,形成教學案例,並共享。

11—1月,彙報升級。以多種形式展示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果,集體共享,並不斷完善:展示錯題集、審題習慣、深思維策略等研究成果,教師相互評議,共同完善;名優教師上引路課,各類模型課,展示課堂教學中,各種專題課中如何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引發思考,指引方向;開展座談會、小型講座等形式,將所研的經驗與同事們分享,汲取羣衆意見,梳理存在的問題;對教師的研究課進行錄像等以開展局部分析研討;書寫實驗論文,總結研究經驗,探討、完善有效的數學解題能力提升策略。

2月召開階段性小結會,對前段彙報結果加以提煉和昇華,注重實踐性、創新性,形成教學案例、研究論文。

3月,開展後測,分析整理數據,收集階段性研究成果。

(三)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7月

課題組、各研究教師對研究進行全面總結,完成研究手冊的填寫。

4月份,研究教師完成研究手冊的填寫,撰寫個人研究報告。

5-6月份,課題組撰寫課題研究總報告。

7月份,整理結題申報各項材料,上交縣科研室。彙總研究成果,形成論文集、案例集、錯題集、反思集,撰寫結題報告。

十二、研究優勢及保障

1.基礎保障:研究點校爲三中,學校圖書室藏書四萬餘冊,報刊雜誌30餘種,爲研究人員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學校教學設備齊全,可以資源共享,爲研究人員儲備了豐富的網絡理論資料,可供學習之用。

2.硬件保障:學校有很好的信息化環境,配備了電腦室、多媒體室、電子備課室、錄播教室等,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教育設備的效益,爲課題研究教師整合教育資源提供了便利。

3.師資保障:課題組主持人是縣數學教研員,研究、指導優勢強大;成員以縣學科工作室爲核心,年富力強,都來自各校教學第一線,責任心強,理論素養高,有創新意識,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具備了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爲教育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4.科研保障:三中是省課改示範校、基地校,積累了豐富的課改經驗和做法,研究氛圍濃厚,軟件設施和硬件條件優越,爲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了肥沃的研究土壤。

5.經費保障:學校全力支持科學研究,爲本課題研究撥出充足資金作爲教科研經費,用於實驗專著及實驗所需相關資料,以及走出去,請進來的費用,以開闊實驗教師的視野,夯實實驗教師的理論基礎;用於課題資料收檔工作,使檔案具備規範性,科學性,實驗性,可操作性,可延續性,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實施。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3

一、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也是數學思維與方法的載體,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前提。現代的一些學者認爲“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建立各種數學概念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說,數學的概念教學應該是教學命脈之一,所以我們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數學概念,思考其相應的教學對策和措施。在我區教師專業素養大賽課堂教學比賽中,初賽與複賽確定的課題《相交線》《變量與函數》都是概念課,從比賽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選手在概念教學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往往忽視概念教學的重要性,教學中教師只簡單地給出定義,尤其不重視概念的形成過程,只重視概念在解題中的應用,這也是我們選擇概念課教學來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項研究也是我們學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課題《新授課研究》的子課題。那麼如何在原來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數學概念課教學?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將做爲我們學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課題。

二、研究的策略及過程設計

1、吃透概念的結構,研究揭示概念教學的主要過程。

教研員與名師工作室的八名成員,做爲課題的先行組織者,利用名師工作室的名師團隊,進行研究、分析、論證,形成概念教學的主 要框架。本學期每位名師利用此框架進行教學實踐一次,深度體會感悟。

2、學科開展專項教研活動,從理論層面到實踐操作,進行系列研究,檢驗並完善形成的教學框架,學科教師經歷研究的過程,體會教學中應讓學生如何經歷概念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體悟在此過程中的思想方法。

計劃本年度兩個學期,每學期進行一次專項研究。

本學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動,進行概念教學實踐研究。 形式:名師工作室教師同課異構。

3、分團隊在教學實踐中在此領悟其內涵,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4、區域聯合體活動研究,區域聯合集體備課,確定概念課教學內容,可在區域聯合體活動中通過同課異構加以論證。

11月26日區域聯合體活動,名師參與指導的青年教師同課異構。

三、研究方法

採取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

四、研究人員確定

1、名師工作室所有成員

2、六、八學年全體教師

五、成果的預期

1、形成比較完備的概念教學基本框架。

2、學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應用。達到學科教師會備概念課,會上概念課,會評概念課。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4

課題:如何提高小學生計算準確率的研究

一、內容分析: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一基重要的.基礎知識,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弱與否,直接關係到他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是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可以說,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已經成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突出問題。

1、培養小學生數學計算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智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之一,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學階段給學生打好數學初步基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對於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全民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現狀的需要。數與計算是人們生活、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數學方法。在當今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中各個領域都有非常巨大的變化,但是,基本的計算方法卻沒有多大的變化。這充分說明小學數學中計算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對於每個人來說,僅在小學階段學習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計算及其混合運算。因此,在小學階段學好以上計算,並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

二、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分析

在計算練習中,學生的計算錯誤經常發生:不是看錯數字,就是寫錯數字;不是抄錯數字,就是漏寫符號;或是加法忘了進位,減法忘了退位,加法當減法做,乘法當成了除法,小數點忘了或點錯了一位;有時甚至會出現一些無法理解的錯誤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歸納爲知識性錯誤和非知識性錯誤。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對於計算法則概念或運算順序的不理解,或者沒有很好的掌握所導致的錯誤。非知識性錯誤是指學生不是不懂得運算導致錯誤,而是由於不良的學習習慣所導致的錯誤;如抄錯數字、不認真審題、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負遷移干擾等。

1、概念、法則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則是學生思維的基本形式,又是學生進行計算的重要依據。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計算法則才能正確地進行計算。有些錯誤是由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錯誤原因是學生在去小括號時沒有減變加,不理解已知一個數減去兩個數的差,等於用這個數先減去第一個數,再加上第二個數,反之同理。又如:1.25×(80+4)=1.25×80+4=100+4=104錯誤原因是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運用還不清楚.再如:624÷6=14、780÷3=26歸結爲學生對以下概念不夠清晰:計算除法時,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數以後,除到被除數的哪能一位不夠1,就對着那一位商0,這裏學生對0的佔位作用認識不夠及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用0佔位這一知識點沒有掌握。對“商的最高位確定後,不夠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現跳位商和空位的錯誤。

2、運算不認真

如:數字抄錯:1.35÷15 在列豎式的時候寫出13.5÷15,還有的計算題數據較大,運算步驟過多時,學生就會產生排斥心理,表現爲極不耐煩,不認真審題,沒按運算順序進行計算,沒有耐心去選擇合理算法,從而導致錯誤出現.

3、思維遷移的影響

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消極的作用則干擾學生學習新知識,如:7.68-2.75+1.25=7.68-4=2.68錯誤原因是學生受到容易計算部分、能簡便計算、比較熟悉部分等強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擾,而導致錯導.又如:4.9+0.1-4.9+0.1=5-5=0錯誤原因是學生把湊整作爲思孝的唯一方法,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再如:10.6-0.6×(0.72+1.28)=10×2=20錯誤原因是學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湊成整數,從而導致計算錯誤。

4、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錯誤重要原因。首先學生對學習重要性和正確性的必要性認識不足,不感興趣,解題只是爲了應付老師的檢查,沒有力求準確的情緒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結果出現錯誤。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計算時學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結果。因此,每當遇到較爲陌生的算式或較複雜的算式時,就不能耐心地去審題,選擇合理的算法。在怕難怕繁、耐心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計算,常會出現錯誤。

三、研修方式:

1、利用業餘時間多看書,多讀教育書籍,在教學中積累經驗,寫好教學論文,上好示範課,在小課題實驗研究中擔任主角,並在研究中做好反思日誌。

2、更好地運用多媒體平臺和教學課件,結合實際以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儘可能把嘗試教學法滲透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並且定期做相應的總結。

3、加強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網絡優勢,及時反映教科研動態,以得於掌握信息、借鑑運用先進的理念。同時還要反悔教學設計、教學隨筆及小課題研究成果和困惑寫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利於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四、採取的主要措施:

1、創設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學生的計算的準確性纔有保障。

2、重視口算訓練。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學生如果形成了熟練的口算技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確運算的速度。爲了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計算,提高正確計算速度,在教學時必須注重加強品牌能力訓練。一位數加一位數及相濟的減法;一位數乘一位數及相應的除法,是四則計算的基礎,必須百分之百地正確、熟練地口算。

視算和聽算是口算訓練的兩種基本形式,視算是通過眼看、腦算、口說得數;而聽算則要通過耳聽、腦記並計算,才能得出得數。在口算訓練中經常變換口算形式,將視算與聽算相結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興趣。

3、開展競爭,形成技能。

開展競賽符合兒童年幼好勝、不甘落後,喜歡錶揚的年齡特點,競賽中,通過競爭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計算得以正確、迅速的保證。許多小學生計算法則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會發生錯誤,主要是缺乏嚴格的訓練,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計算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書寫認真,可減少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還要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審題的習慣不僅應用題教學中要注意培養,計算教學中也要注意培養。小學生由於觀察不仔細,感知產生錯覺,表象模糊,會遺漏細節,會出現各種錯誤。例如:忘記進位、退位,漏寫、漏抄、抄錯或將運算看錯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數字和運算符號,明確運算順序;二想,想算特點,可否利用運算定律,運算性質進行簡便運算;三算,應用法則計算時要邊算邊檢查,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的正確性。

5、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

知識和能力是密切聯繫相互促進的,培養學生計算能力必須以理解掌握數的概念、四則運算的意義、運算定律和法則爲基礎,“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應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爲主,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更爲突出。所以教學時,要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學生對法則的理解。這樣教學比實物相加抽象,比數與數相加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進位的道理。在創設情景,讓學生理解和掌握計算法則時,要注意及時抽象,不能讓學生停留在具體的形象思維上,應幫助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及時抽象出計算法則。法則得出後,要引導學生應用法則進行計算。在應用法則的開始階段,要讓學生詳細地講出思考和計算的過程。經過一定的練習後,可要求學生計算時默默想計算的每一步,邊想邊算。學生基本掌握法則後,可簡化中間的環節進行計算。學生學習計算法則都是從單個法則開始的,在教學中應進一步將這些法則聯繫起來,形成法則系統。

6、精心設計與安排好練習。

要使小學生計算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就需要進行必要的練習。要精心設計練習題,精心安排好練習。首先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練習不應僅限於鞏固知識,把知識轉化爲技能,而且要有利於學生深化知識的認識,使知識轉化爲能力。要重視練習過程中的思維因素,把計算練習和思維訓練結合起來。教材中的重點是學生思維的轉折點,也是練習的重點。其次練習要有充分的準備。教師要了解課本中練習題的安排意圖,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補充並分類。在練習課中,有複習練習課,有鞏固練習課,有新授練習課等等。此外,練習的序列要按照知識的序列來設計。一堂課的練習要分層次進行,逐步加深。

五、預期研究結果:

儘量在短期內使學生掌握計算方法和技巧,平時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並且靈活運用計算方法快速計算。

數學小課題研究方案 篇5

一、選題的現實意義

1、目前小學數學課內外作業的現狀:

①長期以來,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業內容拘泥於課堂知識,拘泥於教材,往往以試卷中出現的形式作爲課外作業的模式,完成同步練習,機械、重複的較多。作業陷入機械抄記、單調封閉的誤區不能自拔。那些限於室內,拘於書本的靜態作業使學生埋頭於繁瑣重複的書面練習而苦不堪言。作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圍着書本做文章的現狀,削弱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泯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過調查發現由於教師在佈置練習時只從本身意志出發,而忽略了學生的心理需求,練習、作業形式單調,書面作業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無新鮮感可言,更談不上趣味性,致使衆多小學生逐漸形成不良的作業習慣。

③我們的教育活動以理論學習爲主,以課堂教學爲主,評價教學的手段也以考試爲主,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2、時代的呼喚。

①新課程明確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重視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選在現代生活中廣泛應用的內容,開發實踐應用環節,加強實驗和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②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各類數學問題。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繼續,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強知識與實踐的聯繫在數學練習中變得十分必要。從課改精神出發,改革練習設計已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使練習的內容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作業的形式強調開放、探究和合作,練習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讓學生動起來,使練習活起來,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開放中創新,以便收到較好的效果。

基於對練習重要性的認識和練習現狀的分析和反思,我們提出了“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過研究,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反思當前哪些練習是有效的,哪些練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使學生學得既紮實又輕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質”。

二、研究目標

通過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於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構建和諧、高效的數學課堂,促進教師轉變數學活動的視角: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實際操作能力。以“數學”的本源爲追求,以“有效數學活動”爲載體,以“學生和諧發展”爲核心的目標,探尋一條有效地促進學生愛學數學、動手學數學的活動組織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練習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練習有無效練習與有效練習之分。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學生快速、深刻地鞏固知識,熟練技能,同時還要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本課題中所指的練習包括課堂內的各種練習,如書面練習,口頭練習,動手練習等;同時也包括課外的練習。

四、實施策略

1.課內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數學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一節數學課,練習是否有效,將是一節課的點睛之筆。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整體考慮練習方式,又要考慮練習的具體內容,把握好練習的度和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課外練習有效性的實施

①課前作業。調查表明,大都的數學老師不太習慣給學生布置預習,有的老師會把上課做的教具也會給學生準備好。而我們覺得有些內容學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預習,有些教具學生能準備的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準備。②課後作業。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佈置的作業越多,學生錯的也越多,因此在課外作業上我們要求少佈置或不佈置書面作業,而佈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課後作業。

(1)實踐性作業。實踐性作業,不但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拓展性作業。這種作業不僅使學生獲得了課本上的基本知識,而且使學生主動地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讓他們真正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如在教了利息後,讓學生向銀行職員或家長調查,詢問提前支取或延後支取的利息情況。

(3)研究性作業。通過設計一些小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實施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原則是指練習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現實狀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還要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繫,要注意對後繼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使學生通過練習有所提高,從而真正地實現“練在關鍵”。

2、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在練習中,結合學生已有知識設計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的習題,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有助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3、生活性原則

練習要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問題就在我們身邊,認識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與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繫,從而學以致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開放性原則

練習無論是在內容的選取還是形式的呈現,都要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自主創新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5、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包含兩個意思,首先從學生方面來考慮,練習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同時又要關注優秀的學生,讓差生吃飽,讓優生吃好,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次從知識系統上來考慮,練習必須要按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規律逐步加大難度。

六、理論依據

①建構主義的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爲:“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解。學生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維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樣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於行動”。因此,以數學活動爲主線,有效地開展教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

②“數學化”理論。

“數學化”理論認爲:人們用數學的方法觀察現實世界,分析研究處種具體現象,並加以整理和組織,以發現其規律,這個過程就是“數學化”。“數學化”是學生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過程。學生通過“橫向數學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號世界,又通過“縱向數學化”把符號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學生的“數學化”的進程貫穿在其所經歷的數學活動中,活動是學生“數學化”的根本途徑。

③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認爲,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有效教學理論的核心是教學的效益。(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每一個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爲;(4)“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學需要教師掌握有關的策略性知識,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作出決策。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數學活動設計,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益。

七、研究對象

本校四年級學生。

八、研究方法

調查法:主要用於量化分析,做好前測後測記錄,爲制定“測量評估”指標,總結經驗,提供事實依據。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一定代表意義的學生或班級作爲個案研究對象,對學生做好跟蹤調查,爲他們建立研究檔案,以此作爲研究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經驗都要進行及時的總結,

九、研究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階段:準備

時間: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1、擬寫工作計劃

2、制定實驗方案

3、落實分工

4、擬寫準備階段工作情況彙報

第二階段:實施

時間: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1、召開會議

2、制定整體的研究計劃

3、課題展示

4、階段性報告及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

時間: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1、課題展示

2、總結性報告及論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階段性報告

2課題成果結題報告

3、練習設計精編

4、論文

5、教案

6、個案分析

十一、研究組成員

課題組長:黃靜

組員:高小賢蔡秋香李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