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在想要了解某一情況或某一事件時,我們需要仔細地調查清楚,最終根據調查情況形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1

前言:瞭解春節

我們都知道在去年奧運年的時候國家就已經實行塑料袋的禁用。但是在我的調查數據中顯示35%的人羣還沒有真正地去執行。不過我們知道這是需要一個過渡期的。對於政府社在環境保護方面做法和成效方面。55%的受訪者的態度是政府的環保的監管力度還是有待提高和改進。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

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爲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內容: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小年——臘月二十三

當代許多大學生專業不對口,發現自己所學知識難以達到市場需求,從而缺少了很多從事社會實踐的機會,自然對社會調查報告也是採取不在乎的態度。

我們北方的“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爲不讓竈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爲小年,稱“掃房”;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爲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

小年也叫祭竈節。祭竈,即祭送竈神昇天,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爲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接玉皇——臘月二十五

舊俗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爲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小學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送竈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爲“趕亂歲”。亂歲是民衆爲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閒暇與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神碼。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爲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厭服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爲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爲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幅“春聯”。後來,隨着造紙術的問世,纔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農村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勢下,針對城市的環境治理資金尚且不足,更不用說廣大的農村了。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導致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環保隊伍自身建設跟上形勢需要,環保機構設置滯後,缺乏有效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許多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得不到落實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爲“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經濟、管理、旅遊和美學等多種學科協同配合,對風景區環境進行綜合考察、評價、預測合理的旅遊規模等,從而提出旅遊風景區的環境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最佳方案。這個最佳方案,一定要從美學的觀點出發,按規劃的要求,提出嚴格禁止在風景區範圍內大興土木,建工廠企業;嚴格控制在風景區興建各種樓、堂、館、所和旅遊飯店,使風景區環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並提出在必要地段,實行封山育林,確保風景區生態平衡,以努力把風景區建設成爲一個有益於人類健康,構成爲一個適合於康樂消費的舒適、優美的旅遊環境,以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事死如生不僅是孝道的重要標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據漢代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爲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

大年三十是“除夕”。

有些人經常隨便地把一次性飯盒、一次性塑料杯,還有白色的塑料袋,往小河隨手一扔,就一走了之了。裏面的污染物會滲透到深水裏。水就會污染,也會造成白色污染。

現在世界上的能源供應量已經爲數不多了,我們必須在能源枯竭之前開發新的能源,所以我們要知道能源的發展史,這樣纔可能找到新能源。而且,光這樣是不行的,如果能源的污染太嚴重的話,恐怕還沒等能源枯竭,地球早已成爲混球一個。所以我們要在開發新能源的同時保護能源。正因爲這樣,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大年初一,開門炮仗。

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每戶人家都要起來。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紅爆竹,即做爆竹的紙必須是紅色的,保證爆炸以後紅的紙屑能夠遍地鋪滿,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爲“滿堂紅”,象徵新年的日子紅紅火火。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這時滿院瑞氣,喜氣洋洋。這就是“開門爆竹”一說。而且,滿院的爆竹碎紅是不能掃的。俗傳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爲“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現在許多地方還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被調查家庭中有近60%的家長都在雙休日爲孩子安排了興趣班課程,有關子女的各項支出中,佔據前兩位的是:上興趣班(佔80%以上)和買書(近60%)。

正月十五——元宵節

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

結尾:春節的意義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習俗調查報告2

調查說明:

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泄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竈:

在竈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竈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竈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爲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歲歲)平安,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初二婦女返孃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孃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髮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裏生活久了的人們在加快生活節奏中還能記得這個寶貴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