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

希望瞭解某個事件或情況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展開調查,最後將結果反映在調查報告中。那麼你真的會寫調查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範文

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1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佈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着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

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值得關注和思考。

帶着這一課題,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報兩名記者走訪了我省陝北、關中、陝南的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與基層教育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個層面的近百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訪和調查。

這裏爲讀者呈現的相關調查報告和個案解剖報道中反映出的問題,其癥結就在於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學確定農村中小學佈局調整的規模、層次和速度,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全社會的期待。

空殼學校的典型性“樣本”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縣城的教學質量好,家住紅旗小學隔壁的白永霞將兒子轉到了縣城上學。

今年秋季開學,位於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鄉紅旗小學只剩下了4個學生。

和很多西部縣城的鄉村小學一樣,下二十里鋪鄉的書所鄉村小學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荒”的殘酷現實。

當生源一點一點衰減的時候,經受考問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對學校逐漸喪失的信心以及鄉村老師們對未來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遲早的事,紅旗小學的老師幾乎都這麼認爲。

這所距離榆林市清澗縣城約15公里的山村小學正在走向空殼。儘管學校曾有高峯期400多名學生的輝煌歷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個老師10個學生的淒涼。落寞的學校空蕩蕩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記者一大早就從縣城出發,本想從升國旗開始,擁有對這所學校最完整的印象。

紅旗小學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邊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窯洞正對着校門,門框窗櫺清一色地刷成了淺藍色;窗戶上沒有鑲玻璃,而是用白紙糊着;久經風吹,有的白紙已七零八落,有的乾脆已被撕掉。

可惜,還是“錯過”了升旗時間。上午7時許,學校已經開始上課。後來,記者才得知: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城裏不同,孩子們每天7時到校,半小時早讀,接下來上兩節課,9時放學回家吃早飯;中午12時到校,3時半放學。

一間窯洞裏傳來了講課的聲音。教室門開着,一個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男老師站在講臺上,正用特有的陝北普通話向孩子們講授着“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緊貼着講臺的一角,放着兩排兩張課桌,坐着3個學生。這個至少容納40個學生的教室裏空蕩蕩的。

男老師叫白隨寶,今年56歲,是數學老師。5年前,他從溝口的梨家灣小學調到這裏,就開始面對學生流失的殘酷現實。5年間,學校的人數從起初的七八十個,減少到了如今的10個。眼看着一間間教室空了出來,白隨寶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

三年級教室裏,3張課桌正對講臺中央豎着擺放着。11歲的任旭和比他小一歲的趙小寶在教室裏坐着,有些不安。

這個班的3個學生那天少了一個。沒來的學生叫賀賢,是數學老師劉祝蘭的兒子。老師和她的兒子竟然都沒來,任旭分析:“估計趕事兒去了。”“趕事兒”是當地人對參加紅白喜喪事的稱呼。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任旭較爲安靜,坐在那裏東張西望,而趙小寶時不時走出教室看看,再轉回來。

上午就這樣過去。6個老師只來了1個,8個學生中的5個就像沒了領頭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訪,這個學校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落寞。再後來,記者聽說了一個更受打擊的事情:上午並沒有升旗。

學生沒了學校秩序也沒了。

學生人數的銳減,打亂了這所學校本應有的秩序。就連上下課打鈴這樣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賀露,是五年級的學生。因爲年齡最大,他成了這裏的“孩子王”。

其實,賀露應該讀六年級。去年秋季開學時,本應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級的五六個同學都沒來報名,只剩下了賀露一個。六年級這個班最終沒有開起來,賀露只好回到五年級“重讀”。對此,白隨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績太差”。

上午8時10分,正在教室裏自習的賀露突然從教室裏衝了出去,跑到院子裏的一棵大樹前,敲響了掛在樹上的一個生鏽的鐵鈴鐺——下課了。“我是自己願意打鈴的。”賀露笑着,露出兩顆兔牙。自從一個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着的那塊黑色電子錶,他主動承擔起了打鈴的任務。“如果不打鈴,就不知道啥時候上課,啥時候玩了。”賀露說。其實,學校以前有電鈴,後來壞了,就再也沒修好。

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2

調查目的:瞭解農村教育問題目前狀況

調查時間:xx年xx月xx日

調查對象:城鄉中小學

調查方法:網上調查法

實施人:***

教育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8.8億人,相應的農村教育現狀,我在假期通過網上調查與農村教育有關的情況,發現有許多問題將是農村教育危機。

一、農村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之後的問題

自幾年前我國宣佈“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問題的人士似乎鬆了一口氣。但是透過表面的“達標”我們會發現,農村的教育狀況並沒有“登上一個新的臺階”。相反,在並沒有根除導致問題的根源而又遇農村稅費改革等新的制度環境時,它變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義相對於一些所居住的區域遠沒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數百萬少年兒童作爲共和國公民難以充分享受他們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即以官方公佈的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來看,由於學齡兒童的基數過於龐大,沒有入學的0.9%的兒童數量實際上超過了110萬人,這龐大的人羣的絕大多數當然是在農村,他們將成爲未來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這種“普及”的壓力型體制下“衝刺”的結果,一些縣鄉政府爲了達成這一目標使用了一經典式的法寶。而不擇手段結果是導致了許多後遺症,比和許多鄉鎮所揹負的沉重的“教育債務”此外還包括入學率的下降和大學率的反彈,在中西部初中生輟學是一個帶有全局性的問題,經過調查表明,農村貧困生的大學率高於城市,農村教育用於教育的支出佔其的比例高。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佈之後,還是有很多兒童未上小學,小學階段失學,小學畢業後未能升學及初中階段失學的人,這麼多人的顯然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爲處在低文化層,這些事實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們的深刻反思,同時也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鏡子。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問題多多

(一)教師分佈不合理

鄉鎮中小學教師調整權力在鄉鎮,造成鄉鎮之間教師分佈不合理,而及分化嚴重,村小學條件差的學校教師緊缺,在職教師千方百計要求調出,城鎮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小學又人滿爲患。全區還有上百計劃外教師即無法保證質量,又加重鄉、村及村民負擔。另一種現象是城鎮中小學教師嚴重超編。

教師減損嚴重,補充困難

因爲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師都往其他方面去發展,因而教師從而減少而現在教師工資縣區統一發放,縣區財力有限,保現在教師工資尚有很大困難,更無力負擔新增教師工資,這兩年正值初中、高中學齡入學高峯,教師嚴重缺,而區域財政力支付缺口教師工資。現在情況是一方面初中教師緊缺,另一方面師範大中專畢業生無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學設施落後

很多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後,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很多課程都因爲設施而減少上課,更別提教育現代化、信息化了,由於信息渠道不暢,一些邊遠農村小學幾乎沒有什麼教育科研活動,這些都使得農村教師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安於現狀,工作無法創新。

(三)農村教育待遇偏低

農村教師在最基層、最艱苦的地方教書育人,享受的卻是比城市教師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學校好於鄉鎮教師及不公平,教師的`工資、醫療、保險、養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資源分佈不公平

在調查中,可以看到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城市教育資源總是被政府滿足而農村教育資源是那麼的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農村的活動設備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則是多種多樣,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使農村少年兒童處在教育資源非常短缺的環境中,而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嚴重阻礙農村少年的發展而且使農村青年就業更難。

四、解決問題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社會多方籌措經費,保證農村教育投入是農村教育綜合改革的根源保證,這項工作做不好,農村教育將很難有重大進展。

(二)加大政府的統籌力度,成立專門的農村教育管理的部門,對農村教育的各項問題進行通盤考慮,有利於農村教育的各項事業的發展,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三)使開設部分農村職業教育的課程

長期以來農村教育結構單一,缺乏農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羣衆生活脫節,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結束來反,回鄉從事農業的年輕農民沒一技之長難以爲農村的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做貢獻。

(四)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高等職業教育,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開展農村人力培訓,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增加資金投入任重而道遠。

(五)積極推進農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學院要統一招生標準,嚴格以能力與考分作爲選擇高校新生的依據,完善獎貸體系,提高補助標準,確保農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貧困無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學,此外,黨和政府要創造條件積極發展農村高等教育。

五、社會實踐調查的意義

我們通過大學學習之後,要想盡快的成爲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社會位置,激發自己的學習激情調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戰勝各樣困難和挫折,鍛鍊意志和毅力,爲適應以後工作做準備,參加假期的鄉村支教活動,把我們學習書本的知識投身於實踐中。

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調查活動,我們從與人民羣衆的接觸,瞭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而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啓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它萌發了我們責任意識,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實踐中去,才能迸發出熾熱的社會責任感來,才能爲社會做貢獻。

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3

一、當前形勢:農村職業教育既出現低迷,又面臨發展的機遇

安徽是個農業大省,目前農村人口仍佔70%以上。八十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面開展縣級經濟教育調查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科教統籌結合”積極實施以“三教統籌”位主要內容的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農村職業教育走進全國先進行列。近二十年來,全省農村職業教育共培養各類中初級人才70萬人,在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幾年安徽省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態勢逆轉,發展規模逐年下降,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和在校學生數佔高中階段的比例由1996年的61.37%和59.60%下降到XX年的32.4%和41.95%。

二、癥結所在:

農村職業教育在社會需求日益旺盛的新形勢下走入低迷,起癥結在於指導思想,工作措施等諸多方面存在問題。

(一)辦學指導思想急需調整。

農村教育要轉軌的指導思想,即從升學教育轉移到主要爲當地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和大面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的指導思想。應當說已經越來越明確。但是,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或者說辦學定位問題,顯然沒有很好解決。主要表現:一是對“農”字的理解太狹隘,往往侷限於傳統農業;二是對培養目標的定位太落後,仍侷限於培養“不離土,不離鄉”的“紮根派”三是對農村職業教育的劃分不科學,統計口仍然侷限於縣及縣以下,實際上城市裏許多職業學校、大中專學校、民辦學校主要招收的是農村學生,僅以合肥市四所中華職業學校爲例,XX年四校在校生7000餘人面向農村招收學生佔85%以上;四是對農村和就業時常的新需求不適應,仍然在開辦有遊離於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對農民青年毫無吸引力的傳統專業;五是把農村職業教育限於高中階段或者職業高中,忽視了大批不能升高中階段的初中畢業生,而這些佔初中畢業生60%以上的農村青年更加迫切需要接受不同程度的職業培訓。有資料表明,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業的農村青年80%以上未經政府組織或介紹,其中在打工前經過培訓的農村青年80%以上未經政府所辦學校的教育培訓

(二)對教育結構的宏觀調控亟待加強

高等職業學校擴招和職業中學對口招生規模的擴大,農村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對辦好農村職教育當是利大於弊。但從調查情況看,在貫徹執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一是對“兩高”存在片面的理解。一些地方的領導把其中的高中階段教育僅僅理解爲普通高中,這種理解甚至出現在一些黨政領導重要的工作報告之中。

二是對弄粗擬製業教育難得的發展機遇沒有很好把握,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放鬆了對職業教育的領導,對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統籌不夠,對農村職業學校的招生工作放任自流,招生部門只抓普教招生,重普教,輕職教的傾向再次擡頭,有些地方甚至面臨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成果毀於一旦的危險,三是農村職業教育仍然被曲解爲終結性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未能形成體制上的聯繫和溝通,“立交橋”尚未構建起來,當前高等職業學校主要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用於對口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比例很小。四是崇高學歷的輿論導向愈演愈烈,充斥報紙,電視是博士生、博導等等,而對職業教育,對普通勞動者,對“行行出狀元|”的宣傳十分薄弱。三是對策建議: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是經過努力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關鍵在於認清形勢,正視差距,抓住癥結,創新制,突破難點,帶動全局。

(一)堅持以人爲本的指導思想,重新確定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

(二)堅持政府統籌協調的工作方法,進一步加大轉變政府職能的力度。

農村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4

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爲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基礎教育,作爲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小學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和資料。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臺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佔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佔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於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公共財政撥款所佔比例也不高。儘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XX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佔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爲主。尤其是農村稅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稅費改革後,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爲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爲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稅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後,一些中小學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XX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小學和初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小學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爲5.6%和3.7%。雖然XX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小學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