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杭州市學習社區建設考察報告範文

一、基本情況

赴杭州市學習社區建設考察報告範文

XX市在社區建設工作方面處於全省領先水平。爲更好地學習杭州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提升我市社區建設的服務理念和管理水平,5月中旬,市民政局潘玲芳副局長帶隊,組織全市民政系統社區建設考察組,專程赴XX市學習考察社區建設。

考察組一行實地參觀了格畈、潔蓮等兩個社區,併到XX區實地考察了該區的96345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和婚姻登記機關。

(一)格畈社區:格畈社區位於XX市XX區九堡鎮,社區原屬典型的城郊型農村,前身爲格畈村,2005年10月經撤村建居更名爲格畈社區。轄區總面積0.3平方公里,擁有常住居民751戶,戶籍人口3283人,外來人口近1.5萬人,社區黨委下設18個黨支部,其中包括13個居民片黨支部,4個非公企業黨支部及1個新杭州人服務站黨支部。格畈社區採用“1680”黨羣社會服務管理機制,充分依託社區原有片組便民服務網格,並在此基礎上優化整合,將黨建、綜治、計生、衛生等多網服務功能有效融合,以一張綜合性服務網絡,發揮黨羣六大員作用,開展八項爲民服務措施,實現四個零目標爲主體,通過發揮黨員及居民骨幹力量作用,實現參與服務管理到共同服務管理的轉變。主要做法有:

1、片組定格,區域定員,管理網格化。撤村建居工作完成後,社區撤組劃片,將黨支部建在居民網格上,劃分出9個片區,13個居民小組,將兩委班子社工行政人員黨團員居民骨幹及新杭州人志願者納入社會服務管理團隊,自下而上層層梳理解決居民羣衆日常需求及矛盾。

2、團隊定崗,服務定責,服務立體化。建立黨羣志願服務十大崗,試行黨羣愛心積分考覈制,引導發揮黨羣志願者“政策舉措宣傳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民主效能監督員,居民糾紛調解員,社區管理協理員,助民幫困服務員”六大員作用,有效豐富爲民服務功能,拓展管理服務的覆蓋面及影響力。

3、平臺定位,信息定檔,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找準服務平臺,以做好“一張網格圖,一個接訪室、一支服務團隊、一套交流平臺、一套信息系統、一項走訪服務法、一套保障制度、一本服務檔案”八項管理服務工作爲基礎,優化開展爲民服務工作。

4、反映訴求,協調矛盾,管理“零”目標。以民意訴求零阻礙,矛盾糾紛零激化、社會管理零空白、爲民服務零距離爲目標,最終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社,難事多協調矛盾不上交”,促進社區和諧、社會穩定繁榮。

(二)潔蓮社區:位於採荷街道中部,是八十年代末建成現經市區街道多方投資改造的典型的老社區。社區轄區常住居民2620戶,近8000人,老年人口占19%。作爲城中心的社區,社區用房相對緊張,一站式社區服務大廳約50平方米,共有社區用房300平方米,專職社區工作者7人。2009 年以來,採荷街道把15個社區、609幢住宅和45個巷弄劃分爲114個“責任片區”,每個片區平均居民200—300戶,由1—2位社工擔任“責任社工”。“責任社工”就像是片區裏的小小社區書記,肩負着片區內信訪調解、計劃生育、環境衛生、文教體育、民政福利、特殊羣體服務,以及社情民意收集等 “6+1”項工作職責。有專職社工每個星期都會走訪居民,片區裏哪幾戶是殘疾家庭,哪幾戶是雙失業家庭,住着多少獨居老人,扳扳手指都說得上來。查看該社工的走訪記錄,從家庭成員基本情況到居民的興趣愛好,記錄得十分詳細。近年該社區專門建立了“責任社工”信息管理平臺,將本社區的基本情況,居民的各類信息以及責任社工的工作記錄都錄入該信息平臺,實現了社區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網絡化運用。

一是創新社工績效追蹤機制,深化責任社工數字管理服務模式,引入末位淘汰機制。

二是創新服務羣衆載體,啓動“心理社工”試點,切實提高社工做羣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創新社工隊伍建設,建立社工繼續教育制度,打造社區建設交流平臺,抓好社工梯隊培育,培育一批全區知名、羣衆認可、會說會寫會思考的“明星社工”。

四是創新社區服務資源共享平臺,繪製便民信息三維地圖,啓動“社區頻道”在線服務試點。

五是創新社區文化平臺。根據區裏推出的“一社一文化” ,社區注重老傳統、老習俗、老戲劇與新媒體、新生活、新網絡相結合,聯姻西泠印社、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名師大館,推進國學、美學進社區,創建了社區金石篆刻工坊,打造“專家叫好、百姓叫座、採荷風格”的社區文化樂園。

(三)XX區96345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現有在職人員14人,還有兩名專職社區工作者掛職鍛鍊。職員爲專業社區工作者,可以在社區進行交流,待遇統一由財政支付薪酬和五險一金。目前中心每天業務在100多件,一月近5000件,實行三班制輪流工作制。

二、XX市社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涉及羣衆的方方面面,XX市自2001年中央領導視察社區工作以來,社區建設進程很快,也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具體做法值得我們學習。

(一)解決“有人辦事”。一是拓寬“進口”,出臺“公開招聘一批、下派充實一批、結對幫帶一批、考察後備一批”拓寬社區工作者選任渠道,配強配足社區居委會專職工作者;二是打通“出口”,把社區作爲培養幹部的大學校,對符合幹部選拔作用或公務員錄用條件的,通過領導崗位競爭上崗、公務員定向招考等途徑吸收到區街道領導班子或公務員隊伍中來;三是配強“龍頭”,選好配強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居委會主任,更好地發揮兩委的作用。

(二)解決“有錢辦事”。一是落實社區工作經費,黨建經費、社會救助專項經費、流動人口管理經費等,還在2009年下發文件要求每年按15%遞增;二是落實專職社區工作人員的人頭費,按照不低於全市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標準,並交納五險一金,2012年度專職社區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達到70000元;三是落實社區共建經費。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用於表彰社區共建先進,同時還安排社區共建設施建設補助經費;四是落實了社區公益性崗位補貼經費。對從事社區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的崗位補貼,按不低於上年度企業職工最低月工資標準發放。

(三)解決“有章辦事”。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服務工作的通知》《XX市社區專職工作者管理辦法》《關於加強社區居委會印章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見》、《關於明確市級部門行政事務社區蓋章項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創新體制機制,規範工作程序,推動社區工作正式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三、對深化我市社區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不斷完善各項社區建設的政策制度,2002年以來陸續出臺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臺市委辦〔2002〕110號)、《關於加強社區組織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與管理工作的意見》(臺市委辦發〔2007〕39號)、《關於開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的意見》(臺市委辦〔2007〕74號)、《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臺市委發〔2011〕27號)等一系列有關社區建設的文件,從政策、機制上保證了社區用房達標、社區隊伍配足配強、社區經費基本保障。但是在推進過程中,我們同時也看到:社區工作疲於應付;社區工作者地位低、待遇差,部分社區工作者年齡偏大,責任心差;社區經費相對緊張;社區居民、共建單位民主自治和社區活動參與度不高;社區居委會、業委會和物業管理三方關係不順等問題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鑑杭州的做法,對我市加強社區建設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對社區建設的領導。領導重視是做好工作的關鍵。重新調整城鄉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建立社區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席會議制度,對社區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逐一梳理,專題彙報,取得市委、市政府的重視。

(二)落實社區工作準入制度。按照“人、權、費隨事轉”的原則,切實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臺市委辦〔2011〕27號)的文件精神,把社區居委會減負工作列入長效管理工作範疇,切實減輕社區工作負擔。屬於政府部門和單位承擔的行政性職能和工作,不以行政命令方式向社區居委會直接分派任務和下達指標,不隨意在社區虛設機構、空掛牌子。政府強化服務意識,對社區工作不缺位、不錯位,把職責工作做到社區,而不是簡單把任務派給社區。對於社區居委會法定職責之外、確需依託社區居委會辦理的行政性工作,按照社區工作準入制度執行。

(三)保障社區工作經費。社區管理機構的運作、工作人員的待遇、服務設施的提供、服務活動的開展等,都離不開社區公共服務資金的保障。杭州已經建立社區工作經費保障機制,拓寬籌資渠道、資金按項目撥付、足額到位。市區兩級財政全面落實了黨務工作經費、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和幫扶救助經費、社區外來人口管理經費、企業退休人員工作經費等。目前臺州各地只是按每百戶1萬元工作經費進行下撥。我們需要加大協調溝通力度,協同相關部門切實將社區建設的工作經費、黨建經費、人員報酬、服務設施及社區信息化建設等經費逐步納入財政預算,不斷健全以財政投入爲主,市、區、街道三級配套,轄區共建單位資助的多渠道社區建設投入機制。

(四)完善專職社工聘任考覈機制。不管社區建設的.體系如何構建,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人”——即專職社區工作者這一主體上。在我們前階段的走訪中,我們也發現社區專職工作者存在工作頭緒多、疲於應付,業務能力有待提高,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杭州在這個問題上的解決方式是出臺較爲全面細緻的《關於加強社區工作都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XX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規範》、《關於提高XX市區社區專職工作者工資福利待遇的意見》等多個文件,因此我們可以借鑑杭州的做法,推進社區工作者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進程。如建立統一的招錄機制,推行職業資質准入制度、實行分級培訓、建立績效考覈評議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等。同時要進一步加大社區工作者的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另一方面在政治上關心社區工作人員,指導各地把優秀社區工作者培養髮展成爲黨員,推薦符合條件的優秀社區居民委員會工作人員擔任各級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範。

(五)加強社區信息化管理。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有利更爲便捷高效地開發和共享社會各方資源,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從我們這次參觀的兩個杭州社區爲例,社區網格化管理後,每個責任社工負責本網格居民的基礎數據錄入,爲社區提供共性和個性服務極大地提供了方便。同時構造個性化的信息交互平臺,也可以提高社區居民特別是年輕居民的參與熱情。現我市鄉鎮(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已實現了全覆蓋,今後我們可在加快建設類似96345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的基礎上,依託各地鄉鎮(街道)社區服務中心,推進政府公共服務與96345系統對接,實行社區網上辦公,逐步實現政府公共服務項目向社區延伸,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效率,方便社區居民。

(六)培育社區社會組織。隨着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社區涌現出一大批居民自發成立、自娛自樂、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社區民間組織,爲社區居民在文化、衛生、就業等多方面提供了方便,這些服務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民間組織,要積極引導,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制訂扶持政策以及項目委託協助管理等多種形式進行扶持,在扶持的同時相應出臺激勵機制,建立評估和監督制度。如潔蓮社區針對轄區內老年人衆多的實際想辦老年食堂,但考慮到社區辦公用房緊張,無法自行解決,就採用項目委託的方式,委託社區一家餐飲店,解決社區內老人中餐問題,並每人每餐貼補2元。

總之,我市深化社區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應更多地借鑑吸收杭州等地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結合我市社區工作的基礎和各縣市區的實際情況,加快形成“黨委政府領導、民政協調、部門配合、社會協同”的社區工作新機制,推動我市社區治理的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