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調研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縣在做好土地流轉,堅持適度規模經營的基礎上,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帶頭人、涉農企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人才爲重點,以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業技能爲核心,以政策扶持爲動力,突出機制創新,培育了一批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農民隊伍,造就了一批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推進了我縣農業農村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走出了一條創新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探索之路。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共發展各類涉農龍頭企業55家,組建農民合作社400家,有5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40個、各類專業大戶2776戶。全縣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4.5萬人次,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805個。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壯大。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實做強。我縣始終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爲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重要抓手,以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爲平臺,通過精心包裝農業項目,積極引進外地客商,引導本地工商資本和民營資本向農業產業開發,發展規模效益農業,培育壯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運而生。目前,全縣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55家,資產上千萬的10多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3家。特別是金農米業集團成功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實現了我縣國家級龍頭企業零突破。20xx年,龍頭企業已實現銷售收入28.8億元,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帶動農民增收中發揮着骨幹作用。二是農民合作社發展迅猛。20xx年4月,綠萬佳種養專業合作聯社正式成立,該聯社通過整合優勢資源,在原有的17家合作社、龍頭企業、經營服務部等基礎上創建而成,有效地改善了當前合作社生產單一、經營粗放、服務環節脫鉤、經濟效益較低等現狀,爲農民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和機械化探索出了一條新的途徑。聯社現有成員3286人,建立種養基地583個,實現雙贏利潤8000萬元,極大地帶動了我縣農民合作社的迅猛發展,將千家萬戶的農民有序帶入產業發展軌道,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目前,我縣共有農民合作社400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6家、省級示範社12家、市級示範社32家,登記入社農戶3萬戶,帶動農戶4.9萬戶,建立基地14.5萬多畝。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被評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先進縣。三是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蓬勃興起。在勞動力加速轉移、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土地流轉不斷增加等因素影響和推動下,我縣種養專業大戶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種養大戶大量增加,經營規模不斷擴大,集約化水平日益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全縣現有種糧大戶186戶,其中百畝以上85戶;養殖大戶1000多戶,其中萬頭以上4戶,1000頭以上110戶,500頭以上433戶。一些種養大戶在不斷擴大土地經營規模的基礎上,積極採用先進生產技術和市場化經營方式,生產經營模式已轉爲家庭農場模式。這種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爲主要勞動力,農業收入爲主要收入來源,具有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的經營特點。四是新型職業農民綻放異彩。我縣多渠道、多形式組織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爲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爲培育對象搭建項目對接、技術信息、行業交流、融資等四大平臺,有力地推動全縣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規模化發展。以“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陽光工程、金藍領工程、雨露工程、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工程爲平臺,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技術、有素質的技能型、管理型和專業型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爲農業大軍的“領頭羊”。幾年來,共培訓農民10萬餘人次,其中新型職業農民4.5萬人次。傳統農民轉變爲職業農民,既增強了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又爲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持續動力。日前我縣被列爲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成爲全市入圍的4個縣市區之一。

2、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一是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以農技推廣制度改革爲契機,積極創新機制,已全面完成14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實現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00%覆蓋。現有基層農技專業技術人員254名,涉及糧油、種子、蔬菜、茶葉、果樹、畜牧,土肥植保、機械、病蟲害防治、農村能源等專業。二是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物疫病防疫檢疫防控體系,其中設立了14個鄉鎮防疫檢疫站,選聘了61個防檢員,實行財政全額撥款,做到定崗、定編、定人。在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上,達到免疫密度100%目標,有效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通過做好免疫物質調撥,組織開展免疫技術培訓等措施,實現動物疫病監測全覆蓋,全面保障了免疫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堅持農產品品質和數量並舉,質量監管與品牌培育並舉,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並舉,形成了培育、發展、檢測、保護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打響了“三辣”、“桃苑金豬”、“鱅”等一批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全縣擁有中國綠色食品標誌6個。四是加快農產品市場流通。着力引進發展了百畝錦江農產品物流中心、恆龍物流、和達天下物流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使之成爲區域性的農產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同時,大大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等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積極拓寬與鄉村消費相匹配的農貿市場、農資超市、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渠道,繼續實施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構建一體化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激活了農村消費潛力。

3、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一是推行土地流轉新機制。我縣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探索、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新機制,推進流轉主體多元化,使土地流轉從單一的農戶之間流轉向農業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共同參與流轉轉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和生產效益。我縣共有耕地總面積38.57萬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1.7萬畝,涉及農戶近萬戶,流轉率達33%;林地面積103.5萬畝,流轉面積26.87萬畝,流轉率達25.96%。土地流轉後的農業產業化規模經營有力地解決了農村有地無人種、有人沒能力種、有地無技術種等問題,促進了農民增收。二是創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逐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臺,構建縣、鄉、村三級流轉服務網絡。20xx年,我縣就設立了縣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在14個鄉鎮建立了鄉鎮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所和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設置了諮詢和綜合接件、信息服務、農村產權流轉審查辦理、金融服務和糾紛調解等窗口,主要辦理信息發佈、組織交易、成交備案、代辦登記、融資服務等業務,爲構建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體系奠定了基礎,進一步促進了農村資源向資本轉化。三是加速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自今年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以來,我縣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由縣領導任團長,從縣直各單位抽調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爲成員,組建了14個駐鄉工作團,全力指導協助村組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實行縣、鄉、村、組四級責任落實制。目前,已完成全縣14個鄉鎮、186個村、1614個村小組、68794戶農戶的測繪,確權面積達38.57萬畝,下一步等待市裏軟件安裝並着手進行數據錄入。該項工作得到了省、市的高度肯定,人民日報於8月24日對我縣在土地確權方面的做法、成效和成功經驗進行了報道。四是推動農村融資體制改革。我縣積極探索金融機構改革新途徑,組建了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引進農業擔保和保險機制,通過銀保合作、銀企合作、銀政合作,積極拓展業務空間,緩解農戶和涉農企業資金難題。今年8月份開展的“財政惠農信貸通”融資試點工作,是當前創新財政支農體制機制、強化財政資金引導、撬動金融資金支持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舉措,既是一種探索創新,更是今後改革的方向和必然趨勢,對廣大農民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是“及時雨”,是“雪中送炭”。我縣迅速行動,成立領導小組,進行調查摸底,合理調配信貸資源,並向農民合作社傾斜。自我縣第一批1個億的信貸計劃批覆下來後,省500萬、市250萬和縣500萬的配套資金已全部到位,部門與合作銀行也已簽訂協議,放貸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此舉極大的發揮了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了融資資金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切實解決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融資困難問題,促進了新型農業主體做大做強。

二、三個共性

從我縣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發展來看,有以下三個共性:

1、規模化。適度規模化,是確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定開展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沒有規模化就不能保證足夠的收入,沒有足夠的收入就不能保證新型經營主體的穩定性。我縣已流轉的水田面積達11.7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3%;已流轉林地達26.87萬畝,佔總面積的25.96%,且流轉的水田、山地大多集中在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規模經營效率明顯顯現。比如,九峯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投資10億元在蘆洲鄉建成了一個全省最大、連片面積達1.1萬畝的花卉苗木基地。公司以每畝90元租賃農民土地和僱聘當地農民等方式,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至今已種植花卉苗木4.5萬株,發展花卉苗木基地3萬餘畝,輻射帶動農戶2.6萬戶,成爲我縣首當其衝的花卉苗木富民產業龍頭企業。

2、專業化。當前我縣基本生產模式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但實踐證明,社會化服務必不可少。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可以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生產成本,促進增產增收。我縣已建成14個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實現了基層農技推廣機構100%覆蓋。現有基層農技專業技術人員254名,涉及糧油、種子、蔬菜、茶葉、果樹、畜牧,土肥植保、機械、病蟲害防治、農村能源等專業,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3、標準化。舉例來說,作爲糧食大縣,我縣在推行高標準農田、糧田方向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生產資料投入、整地、播種、育苗、栽培、灌溉和收割等生產全程都推行標準化。與此同時,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機制,堅持農產品品質和數量並舉,質量監管與品牌培育並舉,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並舉,形成了培育、發展、檢測、保護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打響了“三辣”、“桃苑金豬”、“蒙山豬”等一批無公害、特色農產品,產品遠銷國內外。目前,全縣擁有中國綠色食品標誌6個,有力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升級。

三、四點體會

在發展過程中,我縣根據現狀,不斷進行創新摸索,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主要有四點體會:

1、要從制度上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財產權。農民需要政策激勵,更需要制度公平。我們的土地制度與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到位,農民土地權益保護仍存在重大制度缺失,土地收益分配明顯是向城市、向非農部門傾斜,農民得到的太少。要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財產權,是維護農民土地權益的關鍵。要通過產權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權利(包括排他的使用權、獨享的收益權及自由的轉讓權),使農民感覺到真正成爲土地的主人。一是堅持農民主體,推進土地確權。近年來,雖然我縣涉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快速發展,但農業生產經營“一家一戶”單打獨鬥、“靠天吃飯”落後意識仍然存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迫切需要。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始終是農業生產的主人。要依法穩妥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確保合同、證書、地塊、面積“四到戶”,清晰產權歸屬、強化物權登記管理,賦予農民更加完整的土地權利。通過產權的有效分割和清晰界定,使農民成爲土地真正的主人,是確保土地流轉的關鍵。今年我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由縣領導任團長,從縣直各單位抽調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幹部爲成員,組建了14個駐鄉工作團,全力指導協助村組開展土地確權登記、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實行縣、鄉、村、組四級責任落實制,確保全面完成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二是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創新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流轉爲主要業務的農村產權市場體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機制創新、規範、平衡推進的關鍵。我縣借鑑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建立了縣級農村產權綜合交易中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讓市場發現農村產權價值,實現農村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有利於引導農村“三資”資本化進入流通市場,切實破解農村“三資”入市難、流通難、增值難、議價難問題。探索建立土地信託公司,引導農村集體組織或農戶個人將合法擁有或具有處置權限的農村土地使用權作爲信託財產,委託信託公司進行經營管理,使農民收益由過去的單純收租金變爲“基本地租+浮動效益”。積極完善交易流轉、抵押登記、處置變現等中介機構和服務體系,切實盤活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爲農村各類產權流轉和抵(質)押貸款提供配套服務。建立土地增值評估機制,讓農民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探索建立農村閒置宅地置換、流轉、退出機制和農村閒置宅基地綜合治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償使用機制,努力在土地資源自由流動、集約使用方面積極突破,把土地資源變爲土地資本。

2、要引導土地、政策、資金、人才向新型農業主體靠攏。一要引導土地向新型主體流轉。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土地確權,建成縣、鄉、村三級農村土地承包服務平臺和經營糾紛調處體系,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登記、鑑證和合同備案制度。通過完善利益分配機制,推廣租金動態調整、土地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分配方法,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二要引導資金向新型主體流入。培育農村“內生”的金融組織,規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完善“龍頭企業十農戶”、“基地十農戶”的貸款擔保模式,解決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貸款難的問題。三要引導人才向新型主體聚集。深入實施新型農村人才培養工程,通過創業培訓、市場指導、資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養一批職業農民。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投身農業、紮根農村。

3、要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取得農村融資新突破。融資難題是個普遍問題,主要體現在“貸款難、費用高、網點少”。要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創新。一是轉變觀念。金融部門要與時俱進開發更多適合農業、農村、農民的金融產品,土地、房屋、農產品是農村最大的資源資產,要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靜態資產,爲農村金融抵押擔保提供支撐。二是培養農村金融的本土力量。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培養農村金融的本土力量。農業貸款關鍵是擔保,成立農業擔保公司,專門爲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提供貸款擔保。推廣綜合性農民合作社發揮農民資金互助組織作用,調劑農戶間資金餘缺,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主解決融資難題的能力,成爲農戶與金融機構搭建融資的橋樑。三是創新貸款品種。開展農產品訂單、保單、倉單等權利質押,探索農業企業通過融資租賃等方式進行融資的新途徑。進一步增加抵押貸款品種,盤活農民土地資源,賦予農民更多土地財產。積極探索開展農村宅基地、農村類知識產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服務,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方式、實物抵押方式、資金髮放和結算方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開闢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新渠道。四是加強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引導金融機構網點下延,在居民多的大村增設網點,對偏遠村和人口少的村點增設村級金融服務站。五是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需要繼續深化農業險種改革,不斷完善現有險種與理賠機制,更加有效的爲農業發展提供保障與支撐,讓保險爲農業的發展遮風避雨。除水稻、油菜、棉花、能繁母豬等險種之外,要發展農業保險新險種,將優勢特色農產品等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範疇,擴大農業保險實施範圍。同時進一步扶持農業商業保險的發展,實現雙贏雙保險。

4、要採取有效舉措保障新型農業主體經營權益。一是規範准入門檻。要進一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及農業經營主體的准入門檻,防止套取國家補貼資金的假職業農民和經營主體,切實保障真正經營者的權益。二是強化風險防控。主要包括金融風險、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應該從金融、生產技術、產業鏈、農業保險等方面入手,採取相應措施,完善健全機制,降低風險係數。整合涉農資金,建立農企合作、銀企合作,破解貨款難題。三是加強扶持力度。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傾斜方面,上級部門還要加大對新型主體的扶持力度,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將農業補貼新增部分和涉農項目向新型主體傾斜。如出臺金融、科技、產業、社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保障機制和扶持體系極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