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心底的不安》高中作文範文(第八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高中組特等獎)

姓名:勞怡楠

學校名稱:紹興縣魯迅中學柯橋校區

指導教師:彭玉華

第八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高中組特等獎

珍惜心底的不安

清晨醒來,推開窗戶,一股清新之氣撲面而來,涼風習習,鳥語花香。你浸潤在舒適之中。你覺得整個世界都浸潤在舒適之中,一切並無不妥,可就在你醒來之時,在你的思緒與記憶接軌之時,你心裏便有一塊區域教你明明白白地記得,萬里之外,必然有一片土地上的人蒙受着飢惡的折磨;越過千山萬水,必然有一羣人因着戰爭暴動顛肺流離;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必然有人在醞釀着惡的陰謀。它們時時發生,卻與你相去甚遠,可這並未能阻止你的感知。它們始終留在你的腦海裏,只是暫時被掩埋。

它們雖遙遠,你卻不乏感知它們的途徑。或是通過普及式的大衆傳媒,或是通過隱祕性的口口相傳。因爲遙遠,它們都被罩上了一層模糊不確定的色彩,阻礙着你的細細尋覓。你有衆多理由拒絕置身室內,可它們不可否認的存在仍爲你帶來不安與憂懼,這不安不一定是基督徒似的深深的負罪感與贖罪欲,也不一定是佛教普渡衆生的慈悲心懷,或是士大夫一天下爲己任的使命感。你只是不安,從你心底善的流域。我不相信任性本善,更不相信人性本惡,只有多少的區別。而這不安便是從最根本的善中折出的光芒,它只是一種本能,一點帶着正義色彩的善。

面對着不安,一些人選擇了直面。它們不辭千辛萬苦的尋找,不逾萬水千山地流浪,只爲一片心安。正如當年在水門事件中堅持揭開冰山一角的新聞記者,遠赴硝煙民滿的戰場只爲心中人道主義精神的志願救助者,需要指出,遙遠並非空間概念,而只在感知,在一件事情中你只要能徹底地置身事外,那它便是遙遠的。在至今仍感動於垂垂老矣的馬寅初面對攻擊所說的話:“我雖年屆八十,寡不敵衆,自當單槍匹馬,出來應戰直到戰死爲止!”這樣的傲骨,如何配不止勇士之名?

然而這一選擇卻有着及大的危險,更非常人所及。若論不安,如能直面,只怕難以數盡,一人一生的努力,恐怕都僅爲杯水車薪。勇士往往過早逝去,又有幾人留名?更多的人,面對不安,物理承受,便選擇公佈於他的小社會,以求稀釋自己的不安,平坦自己的責任。此時若無人又應,便可從於大流,生活如常。而被告知知者亦可公佈於他的小社會,來加倍釋這不安,幾釋,不安便越來越淡,只成爲心底上無關痛癢的一繞,在大勢所趨的保護下被永久掩蓋幾近無形。隨着牽扯人員越來越多,社會便成了平鋪而無力的社會,縱使再有人憤起,也可仰仗着社會冷眼旁觀,憑着所謂法不責衆心安理得地做“沉默的大多是”,“善”的一角也就因此而蒙塵。無力再次閃光。所以依然有涼風習習,鳥語花香,惡與災難仍在上演,仍被呈現於眼皮底下,可舒適也仍在延續。而當着惰性加倍,我們沖淡不安的速度也愈發快捷,最初的不安也越來越少。直至我們已無法置身事外之時,不安也早已被抑制,沉默可以代表靜謐的心靈的無限沉思,也可以代表黑暗中隊萌芽的扼殺,這樣平鋪而無力,和諧而無聲地社會,如何指望它衝出有力的一拳?

若既不願成爲衝在前面的勇士,抑不願在無形中泯滅自己的善的靈光,便好好珍惜自己的不安吧。不安事實上無處不在,我們便該珍惜自己感知的能力。在壓抑時,將它噴薄而出,縱使不能激起熊熊烈火,抑可激起小小的火燭。用行舍藏,便是智慧。若沒有這種智慧,我寧可偏向前者。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魯迅說:“相比於國家的自大者,我更欣賞個人的自大者。”相比於平鋪無力的社會,我更希望有一個參差多態的社會,即使過於偏激,即使有時蠻不講理,至少也有衆說紛芸的聲音,至少也有站起來的人,至少也有頂起太難的力量,已時時洗刷心靈的蒙塵。與其選擇完美的寂靜,不如選擇小小的拙劣的衝擊,以保留心底的不安,以在置身事內的事件中又向善的勇氣。縱使瘋狂,縱使可能受傷,依然很美。

一位德國說過一段著名的話,大意是:當他們抓猶太人時,我保持沉默,因爲我不是猶太人。當他們抓心教徒時,我保持沉默,因爲我是天主教徒。當他們抓我時,沒有人再能爲我說話了。平淡的話中透出一股淒涼。我們或許會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無能爲力,但我們不該將其忘卻,更不該將那一份不安忘卻。若沒有當初一次次地爭取,如何能換來今日的自由歌唱。而不安,便是我們當初選擇爭取最初的動力,它是激憤與悲憫的源泉,造就善的故事

當黑幕籠罩大地,萬物無聲之時,我們至少該看到自己心底的不安,那便是正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