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重點點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1、醉翁亭記 歐陽修

初中語文重點點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環(環繞)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樣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裏,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峯之間者,釀泉也。峯迴路轉(山勢迴環,路也跟着拐彎),有亭翼然臨(靠近)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在心裏,寄託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樹林裏的霧氣散了),雲歸而巖穴暝(昏暗),晦(暗)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香花)發而幽香,佳木秀(茂盛、繁茂)而繁陰,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於負者(揹着東西的人)歌於途,行者休(休息)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爲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菜蔬),雜然而前陳(擺開)者,太守宴也。宴酣(盡興地喝酒)之樂,非絲(絃樂器)非竹(管樂器),射(投壺遊戲)者中,弈(下棋)者勝,觥(酒杯)籌(酒籌)交錯(交互錯雜),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蒼顏(臉色蒼老)白髮,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此形容醉態)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遮蓋),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以遊人的快樂爲快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記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謂(爲,是)誰?廬陵(今江西吉安市)歐陽修也。

2、記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夜遊 蘇 軾

元豐(宋神宗年號)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想到、考慮)無與爲樂者(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院裏)。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只是)少閒人(清閒的人)如吾兩人者耳。

3、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值得)愛者甚蕃(多)。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很,非常)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積存的污泥)而不染(沾染污穢),濯(洗滌)清漣(水清而又微波,這裏指清水)而不妖(美麗而不端莊),中通外直,不蔓(不生枝蔓)不枝(不長枝節),香遠益清,亭亭(聳立的樣子,筆直的)淨(潔淨的)植(立),可遠觀而不可褻(親近而不莊重)玩(褻玩,玩弄)焉。予謂菊,花之隱逸(隱居的人)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噫!菊之愛(對於菊花的喜愛),陶後鮮(少)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牡丹之愛,宜(應當)乎衆矣(人該是很多了)。

4、送東陽馬生序 宋 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得到)書以觀,每假借(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鬆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錄畢,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既加冠(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束髮戴帽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碩,大)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向)鄉(當地)之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執經(拿着經書)叩(請教)問。先達德(道德)隆(高)望(聲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言語和臉色)。餘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疑難)質(詢問)理(道理),俯身(彎下身子)傾耳(側着耳朵)以請(請教);或遇其叱咄(訓斥,呵責),色愈恭,禮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復;俟(等待)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背)篋(書箱)曳(拖着)屣(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隆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學舍,書館),四支(通“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此指服侍的人)持湯(熱水)沃灌(澆洗),以衾(被子)擁覆,久而乃和。寓(住)逆(迎接)旅(逆旅,旅店),主人日再(兩次)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通“披”,穿)綺繡,戴朱纓(帽帶)寶飾之帽,腰(動詞,腰佩)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香袋。臭,氣味,此指香氣),燁然(光彩照人的樣子)若神人;餘則縕(舊絮)袍敝(破)衣處其間,略無(毫無)慕豔(羨慕)意,以(因爲)中(內心)有足(足以)樂者,不知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不若(如)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參考譯文

1、( 譯文 )環繞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許多山峯,樹林、山谷尤其優美,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裏,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峯中間傾瀉出來的,是釀泉。山勢迴環,山路轉彎,有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這裏來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最大,所以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裏,並寄託它在酒上。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消散,暮雲回聚攏來,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散發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裏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沒有窮盡。至於背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後面的人答應,老人彎着腰走,小孩讓大人領着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遊玩。來到溪邊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亂地擺在面前,這是太守舉行酒宴。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於音樂,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賓客們)時起時坐,聲音大而雜亂,這是賓客們盡情地歡樂。那個臉色蒼老,滿頭白髮,醉醺醺地坐在衆人中間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賓客跟在後面,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雀到處鳴叫,這時遊人離去鳥雀就歡樂了,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懂得人的樂趣,遊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遊玩爲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樂他所樂的事情。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歡樂,酒醒後又能用文章來記述這件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2、(譯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了衣服,打算睡覺,月光照進門裏,(十分美好),我高興得起來走到門外。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於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在月光映照下,庭院裏像積滿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錯、縱橫,原來是竹子、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哪裏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倆這樣的清閒的人罷了。

3、(譯文)水中和陸地上各種草樹木的花,值得喜愛的很多。東晉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很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因爲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被沾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並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空外直,不纏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氣傳得很遠,(使人覺得)越發清幽,筆挺而潔淨地立在那裏,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它玩弄啊。我認爲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後就很少聽說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應該是很多了。

4、(譯文)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書抄寫,計算着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寫完了,趕快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里以外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拿着書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高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着身子側着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人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不敢回答;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多教益。 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揹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和巨大的峽谷中。嚴冬寒風凜冽,踏着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爲寒冷乾燥而破裂卻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女僕)的人用熱水(爲我)澆洗,用被子(將我)裹起來,很久才暖和起來。住在旅館裏,旅店老闆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東西可以享用。與我同住別的同學都穿着華麗的衣服,戴着有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佩戴白玉做的圓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樣子好像神仙一樣;我穿着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之間,卻毫無羨慕的意思。(那是)因爲(我)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讀書},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的勤勞和艱苦大概就是像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