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語文常考10篇短篇文言文

導語:小編盤點了歷年來小升初的古文常考的十篇,給備戰小升初的孩子們複習一下!一起來看看吧!

小升初語文常考10篇短篇文言文

1.酒以成禮

【原文】

鍾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託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註釋】

①託: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⑤時:當時。⑥何以:爲什麼。⑦覺:醒。⑧值:當......時。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覺”,而是指“醒”,句意爲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後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爲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爲醒。

【參考譯文】

鍾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睡後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幹什麼。鍾毓行禮後喝酒,鍾會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 問鍾毓爲什麼要行禮,鍾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爲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寢:睡覺。 ②因:趁機。 ③時:當時。 ④何以:爲什麼

2.翻譯:

①且託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着來看他們(做什麼)。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後父親問鍾毓爲什麼要行禮。

3.你認爲鍾毓和鍾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鍾會的說法應該更有道理,因爲偷竊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2.常羊學射

【原文】

常羊學射於①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於雲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⑧,鹿出於王左,麋交⑨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 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雲⑿。王注矢於弓⒀,不知其所射。養叔⒁進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 所能必矣!”

《郁離子》

【註釋】

①於: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雲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國時楚王的遊獵區。⑤使:讓。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 吏。⑦起:趕起。⑧發:跑出來。⑨交:交錯。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雲:低垂下來的雲。⒀注矢於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養叔:名養由基,楚國善射者。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雲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 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雲。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奏說道:‘我射 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箭十發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於: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麼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殺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於幹遂②。還反涉江③,至於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次 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餘奚愛焉⑨!”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覆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註釋】

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 ②幹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③反:同“返”,回,歸。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於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⑦嘗:曾經。⑧攘 (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餘奚愛焉:我爲什麼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幹(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的途中,他乘坐一隻木船過江。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 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 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爲什麼要吝惜這把劍呢?”於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鬥,殺了惡蛟然後又回到了船上。船上 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於:在; ②反:同“返”,回,歸; ③全:保全; ④復: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於鬥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③,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人至,則羣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④哉人之頸也,焦⑤而不 吾類。”外方人曰:“爾之累然⑥凸出於頸者,癭病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爲焦耶?”笑者曰:“吾鄉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爲醜。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

【註釋】

①秦蜀:陝西、四川一帶。②其:那裏的。③病癭(yǐng):得大脖子病。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④異:奇怪。⑤焦:乾枯,這裏形容人的脖子細。⑥累然:形容臃腫的樣子。

【參考譯文】

南岐在陝西、四川一帶的山谷中,那裏的水很甜,但是水質不好,常年飲用這種水的人就會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沒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來了 一個人,小孩婦人就一起來圍觀,笑話那人說:“看那個人的脖子真怪,那麼細長,乾巴巴的,和我們的不一樣。”外地人聽了,笑着說:“你們的脖子臃腫凸起, 那叫大脖子病,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爲我們的脖子細而有病呢?”南岐人說:“我們全村人都是這樣的脖子,爲什麼要醫治呢?”始終不知道是自己 醜。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其:代詞,那裏的;②輒:就; ③異:奇怪; 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裏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爲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爲我們的脖子細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5.高陽應造屋

【原文】

高陽應將爲室家①,匠②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塗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爲室,今雖善,後將必敗⑥。”高陽應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⑧枯⑨則勁⑩,塗益幹則輕,以益勁任⑾益輕則不敗。”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爲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⑾敗。

(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 別類》)

【註釋】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專指木工。③生:這裏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乾。④塗:泥。⑤撓(náo):彎曲。⑥敗:毀壞。⑦緣子之言:按照您的 話。緣,順着,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⑧益:更加,越發。⑨枯:幹。⑩勁:堅固有力。⑾任:擔負。果——果然,果真。

【參考譯文】

高陽應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說:“不行啊!現在木料還沒有幹,如果把溼泥抹上去,必定會壓彎的。用它來做房屋,現在即使是好的,以後一定會毀壞的。”高陽 應說:“按照您的說法,那麼房子不會壞——因爲日子一久,木料越幹就越硬,而溼泥越幹就越輕。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溼泥,房子就不會壞。”木 匠無言以對,只好聽從他的命令來造屋了。房子剛蓋成以後是很好,但是沒過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爲:造; ②以:用; ③善:好; 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爲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爲文中的高陽應是個怎樣的人?

答:善於詭辯卻不顧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6.竭澤而漁

【原文】

竭①澤而漁②,豈不獲得,而明年③無魚;焚④藪⑤而田⑥,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註釋】

①竭:使…乾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燬。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乾涸”,這裏是使動用法,句意爲使池水乾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爲因爲地震,山崩塌,河流乾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爲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乾湖水來捕魚,怎麼可能捕不到? 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燬樹林來打獵,怎麼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倖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竭:使…乾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燬。

2.翻譯:

詐僞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倖有用,以後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餘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

7.功名

【原文】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①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傑歸之。故聖王不務歸之者,而務②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悲;強令之爲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註釋】

①歸:歸順,歸附。②務: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鱉就會遊向那裏,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裏,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裏,君主賢明,豪傑就會歸依他。所以,聖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 依,而是盡力創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則:那麼;②盛:茂盛; 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傑歸之。

君主賢明,那麼豪傑就歸附他。

3.上文開頭三句說明了什麼問題?

答:說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須要有基本的生存環境條件作保障,同時也說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間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

8.目貴明

【原文】

目貴①明②,耳貴聰③,心貴智④。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⑤並進⑥,則明不可塞⑦。

(選自《管子九守》)

【註釋】

①貴:以……爲貴。②明:聰明,這裏指明查(則明不可塞。)③聰:聽力好。④智:思維敏捷。⑤輻輳:車輪的輻條。⑥進:這裏指向中間集中。⑦塞:受矇蔽。

【文言知識】

釋“並”:上文“輻輳並進”中的“並”,指“全都”、“一起”、“一齊”、“一同”句意爲車輪的軸條一起向車輪中心的圓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 用。又,“萬箭併發,城中如雨”,意爲一萬支箭一齊發射,城內如同下雨。又,“五人並行”,意爲五個人一同行走。又,“德才並佳,人主任之”,意爲品德與 才能都好,國君就任用他。

【參考譯文】

眼睛貴在明辨事物,耳朵貴在聽覺靈敏,心思貴在思維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就能沒什麼看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探聽消息,就能沒有什麼事 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問題,就能沒有什麼事情不知道。情報來源豐富,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向中間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矇蔽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貴:以……爲貴; ②聰:聽力好; ③智:思維敏捷; ④塞:受矇蔽。

2.翻譯: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譯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

3.與引文內容相關的成語是:耳聰目明,其意思是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覺靈敏。

9.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窮④,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註釋】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運。④窮:走投無路。⑤無志: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⑦反:反而。⑧豈:難道。⑨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治者和被統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治,小人務力。”意爲君子致力於統 治,小人致力於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後,“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意爲君子心胸寬闊,小人 時常憂愁。《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爲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爲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 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定。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知:認識; ②豈:難道;③道:遵循;④怪:異端。

2.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是:人應該有自知之明。

10.對牛彈琴

【原文】

公明儀爲①牛彈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聞,不合其耳⑤也。轉爲蚊虻之聲,孤犢之鳴⑥,即掉⑦尾奮⑧耳,蹀躞⑨而聽。”

(載於 南朝·樑·僧佑《弘明集》)

【註釋】

①爲:給。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着。④故:從前。⑤耳:耳朵聽。⑥鳴:鳴叫聲,作名詞。⑦掉:搖擺。⑧奮:豎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參考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琴曲,牛依然像剛纔一樣埋頭吃草。牛並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不適合它聽罷了。公明儀於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並聽着。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爲:給; ②如故:像先前一樣; ③鳴:叫聲; ④奮:豎起。

2.翻譯: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譯文: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不悅它的耳。

3.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