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季長元豐中爲崇政殿說書文言文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沈季長元豐中爲崇政殿說書文言文閱讀理解

沈季長元豐中爲崇政殿說書,考開封進士,既罷,入見,神宗曰:《論不以智治國》,誰爲此者?對曰:李定所爲。上曰:聞定意譏朕。季長曰:定事陛下有年,頃者御史言定乃人倫所棄,陛下力排羣議,而定始得爲人如初,繼又擢用不次,定雖懷利,尚當知恩,臣以此敢謂無譏陛下意。詩序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書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陛下自視豈任智者,不知何自嫌疑,乃信此爲譏也?上曰:

卿言甚善,朕今已釋然矣,卿長者,乃喜爲人辯謗。對曰:臣非爲人辯謗,乃爲陛下辯譖也。他日,上語及前代君臣,因曰:漢武帝學神仙不死之術,卿曉其意否?此乃貪生以固位耳,故其晚年舉措謬戾,禍貽骨肉,幾覆宗社。且人主固位,其禍猶爾,則爲人臣而固位者,其患亦何所不至,故朕每患天下之士能輕爵祿者少。季長曰:士而輕爵祿爲士言之則可爲國言之則非福也。人主有尊德樂道之志,士皆以不得爵祿爲恥,寧有輕爵祿者哉?至於言違諫怫,士有去志,故以爵祿爲輕。上曰:誠如卿言。

按季長雖嘗至修起居注,其後但終於庶僚,史不立傳。王和甫銘其墓載此兩論,予在史院時未之見也。其子銖爲侍從,恨不獲附見之,故表出於是。

沈季長元豐年間是崇政殿說書的,在開封府考進士,考完試後,覲見皇帝,神宗說:試題爲《論不以智治國》,這是誰定的題目?沈回答說:是李定出的。皇帝說:聽李定的意思是要譏諷我。,季長說:李定伺候陛下已經好多年了,時不時有御史說李定違經叛道,陛下極力排除衆人的非議,李定才能和從前一樣做人,並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李定雖然勢利,應當會知恩圖報的。所以臣敢說李定並無譏諷陛下之意。《詩經》序言道:說的人沒有罪過,而聽到的人足以引起警惕。《尚書》說:奸臣罵你怨你,則說明皇上有德行。陛下自己難道懷疑是否任用了賢人嗎?竟相信這是對您的譏諷嗎?皇上說:愛卿說的很對,今日我放下心了,你很善於替別人闢謠。沈說:我不是替人闢謠,而是爲陛下辨別是非的。幾天以後,皇上說到從前皇帝和大臣之間的關係,問道:漢武帝學長生不老的方法,你們知道這說明什麼嗎?這說明他是想依靠長壽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晚年施政暴戾,甚至殃及自己的`兒子,差點顛覆國家社稷。況且皇帝爲鞏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已經如此了,那麼作爲臣子的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其弊端有什麼不可能發生的呢?

所以我每天擔心天下輕視名利的人越來越少。季長說:能人而輕視名利的,對於他自己來說,是件好事。而對於國家來說則不好了。皇上有尊崇有識之士的意思,他們則以未被封官晉爵爲恥,那麼還有輕視名利的人嗎?至於進言未被採納的,他們有離開的意思,所以纔會輕視名利。皇上說:確實如你所說。

編者按:沈季長雖然曾被皇上召見,但他始終做小官,所以史書未曾記載關於他的事蹟。王和甫爲他撰寫墓誌銘,書寫了這兩篇文章,我在歷史書院的時候不曾看到過。他的兒子沈銖官至侍從,很遺憾沒有能夠見到他,所以寫了這麼一份文章以記其事。

5.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頃者御史言定乃人倫所棄 人倫:人類、人們

B.不知何自嫌疑 嫌疑:產生疑惑

C.乃喜爲人辯謗 謗:毀謗

D.故其晚年舉措謬戾,禍貽骨肉 貽:遺留,殃及

5.A(人倫:人與人相處的秩序、關係,此處指親戚朋友等。)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言之者無罪 B. 上語及前代君臣,因曰

今者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爲長句,歌以贈之

C. 且人主固位,其禍猶爾 D. 其後但終於庶僚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6.B(兩個因都作於是,就;A.前爲代詞,的人,後爲助詞,不譯;C.前爲連詞,況且,後爲副詞,D.前爲介詞,在,後爲介詞,被。)

7.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

A.士而輕爵祿爲士/言之則可/爲國言之/則非福也

B.士而輕爵祿爲士/言之則可爲國/言之則非福也

C.士而輕爵祿/爲士言之則可/爲國言之則非福也

D. 士而輕爵祿/爲士言之/則可/爲國言之/則非福也

7.D

8.結合文意,請你談談宋神宗和沈季長在對待名利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4分)

答:

8.宋神宗擔心臣子追名逐利,禍及國家;沈季長則認爲有能力的人要得到皇上重用,要爲國盡力,就應該加官進爵,得名得利。

9.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而定始得爲人如初,繼又擢用不次

譯文:

(2)臣非爲人辯謗,乃爲陛下辯譖也。

譯文:

(3)王和甫爲他撰寫墓誌銘,書寫了這兩篇文章,我在歷史書院的時候不曾看到過。

譯文:

9.(1)李定才能和從前一樣做人,並且重用他而不排斥他。

(2)我不是替人闢謠,而是爲陛下辨別是非的。

(3)王和甫爲他撰寫墓誌銘,書寫了這兩篇文章,我在歷史書院的時候不曾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