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詩句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的詩句吧,詩句通常按照詩文的格式體例,限定每句字數的多少。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詩句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佛教經典詩句,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佛教經典詩句

佛教經典詩句 篇1

經典一:一切皆爲虛幻。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眼睛有病 空中見花 花爲幻化 說生說滅 皆是顛倒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叫我們不要胡思亂想 現量見物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空性圓融 萬法無礙 一一相 皆具無量義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因果循環 六道輪迴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無相爲體 相用無窮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迷者爲苦 覺者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空性爲體

慧能寫這個偈語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是明鏡臺.

時時常拭免,

不使染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誰入地獄。

佛教經典詩句 篇2

1、亦復如是者、是標明、受想行識、與前色字、合爲五字、一體也、五字者、五蘊也、五字、五則者、亦名五陰。亦復如是者、五蘊、五則、亦如是也、如是者、五蘊、五則、非一非二也。非一者、色、受、想、行、識、五則、五義也。非二者、其五蘊、五則、即是一體也、一體者、喻人身、與兩手、兩足、合爲一體也、所謂一體者、非一非二也。我等參者、理當、一體皆空也、方爲、五蘊皆空也。集句。亦復如是者、如是修、如是行、如是悟、如是證、如是本末一體、即無有不清淨、之處。清淨者、空五蘊也、能空五蘊時、其他諸行、不空亦空盡矣。——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2、受是接受(二)想是妄想(三)行是行爲(四)識是識別(五)與前色字、合併爲伍、其名爲、五蘊、其號爲五陰。五陰者1、色者、倘見諸色時、心無迷惑、在無迷惑中、無貪、無愛、無取、無舍、是名色空2、受者、若遇諸受時、非義勿受、弗以道性者、勿受、受無愛相、是名受空3、想者、真心無相、亦無想執、更無推測、本無希望、即無我相、是名想空4、行者、若一舉一動、一勤一止、以及、知覺、無污其心、無動其意、其心若水、其意如山、其名爲識空。集句。受相行識、與色爲伍、即名爲五蘊、倘無、人我是非、即名、爲空、倘時時如是、即名到彼岸。倘空五蘊、即得其綱、所謂綱舉目張。綱舉者、真心明也、目張者、本性見也、明心見性之人、弗得其果、弗證其道者、弗可能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3、空即是色者、真空能含、萬象、其萬象者、皆是真空之中、而顯也。凡夫倘能、空其心、即不名爲凡夫也。空心者、何能無四相、能空五蘊、與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鼻之所嗜、舌之所嘗、身之所觸、意之所感、識之所別者、見如是等、而不生其心者、其名爲、能空其心也。而不是、不見、不聞、不嗜、不嘗、不觸、不感、不別者。而是、無染、無住、無能動其心也、倘能如是、即證得三果之人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4、空者、是真空也、真空者、有靈有覺也。而不是玩空者、玩空者、空無靈覺也、真空能含一切、一切不礙真空。所謂真空、能含妙有、妙有能顯、真空、之德、之用、之靈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5、色者、多種顏色也、色者、多者、多種、多類、之別也。色者、是某心內、分別、諸衆生相中、多類之別也、色者、凡是、有形有相、有動、有止者、其性皆不離、其色也。以及妄念、與欲性、亦復如是、總名爲色也、甚至舉心動念、行住坐臥、生活之中、皆有色性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6、舍利子、三個字1、是佛大弟子中、之一也2、是佛在般若會上、呼名提字、以彼而作、代表之人也。使彼遺留是經、度諸有情也、有情者、有七情也、度有情者、是斷有情也。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也。集句。舍利子、複名、舍利弗者。按理解之、是如來、頭頂中、紅色高起、舍利子也。寄名取義、而使我等、得入般若門、而進般若室也、即坐般若座、而行般若道、即用般若、之大用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7、度者、從此岸度到彼岸也。度者、經過其度者、從苦厄處、度到常樂我淨之處。度者、度出我等、出此生死海也。度者、使諸衆生、出此五陰之獄、直赴無爲之大道、而到究竟、之彼岸也。度者、度我離欲離妄、真心歸覺地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8、“照見者、而不是眼見也、亦非非眼、”以回光反照、照明自心“空”。觀自在者、其意若似也、所謂、修菩薩行讀恆時、行讀形菩提道者、必須回光反照、反照自心、之中、所見五蘊、空是不空。五蘊不空者、生死不空也、生死不空者、即生死不能了也。五蘊空時、生死亦空也、生死空者、是不生不死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9、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10、論理。觀者、以自心眼、反觀本覺、真心之中、有無塵相否。有塵相者、即當、舍之斷之、“滅之”絕之。無塵相者、即爲真心也。真心者、到彼岸也。觀者、喻立大圓寶鏡之前、當知、寶鏡之中、之人是誰。亦名、回光反照、照明本心也。——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1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夫心經者、真心大道也、真心、無遍、無不遍、大道、無到、無不到、所謂、在無無之中、真心明也、大道見也、然而、明無明相、見無見執、在無相、無執中、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覺、故名、爲大覺、大覺者、覺三世、非三世、亦非非三世、覺十方、非十方、亦非非十方、在非非中、覺性圓已、道心成矣、亦無圓成相、是名爲如來——滌華禪師《心經註解》

12、讓你煩惱的人,是來幫你的;讓你痛苦的人,是來渡你的;讓你怨恨的人,是你生命的貴人;讓你討厭的人,是助你成長的;因爲,凡是你所抗拒的事物,其實都是你自己的側面,是另一個你自己。

13、人生好比一條長長的路,命運之神會爲每條路都設置一些障礙,只不過有的設在路前端,有的設在路後端。若把人生拉長看,就會發現命運總體是公平的。不要在逆境的時候悲觀絕望,前面也許就是一馬平川,也不要在順境的時候得意忘形,前面也許暗礁密佈。

14、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爲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注:心若清淨,則世界清淨。心若染污,則世界染污。所以,佛法以心爲關鍵,世間萬法,都是由自己的心變現。《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15、人生中難免遭遇痛苦,生起煩惱,但我們不必爲此自我折磨。如果一直盯住白牆上的幾個墨點不放,黑暗就會佔據你的視野。同樣的道理,如果總是粘著於生命的某些片段,就會讓你失去完整的人生。放過自己,不折磨自己,也是一種放生。

1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雜阿含經》

17、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鳩摩羅什《金剛經》

18、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鳩摩羅什《金剛經》

19、我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鳩摩羅什《金剛經》

20、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1、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鳩摩羅什《金剛經》

22、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鳩摩羅什《金剛經》

24、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鳩摩羅什《金剛經》

25、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鳩摩羅什《金剛經》

26、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鳩摩羅什《金剛經》

27、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鳩摩羅什《金剛經》

28、"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是最出名的`四偈。意思是:世界上一切有所作爲的事物,都如夢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鏡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陽出來後就會消失;如同閃電一般,瞬息即逝,對於一切事物,都應這樣看待。——羅什《金剛經》"

29、金剛經中關於四句偈,歷代註疏者的猜測大概有這麼一些:一是第五節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二是第二十六節中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三是第三十二節中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最近還有研究者根據佛陀之言,認爲四句偈是:“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30、世上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並無自性,所謂“緣起性空”。

31、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大藏經卷四十五》

32、傳說惠能就因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經文而開悟。——鳩摩羅什三藏法師《金剛經》

33、“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是本經總題。含義即是以金剛般的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對治一切虛妄執著,達到對實相的理解,得到解脫,到達彼岸。——鳩摩羅什三藏法師《金剛經》

34、“隨其心靜,則佛土淨”。——慧能《壇經》

35、“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慧能《壇經》

36、塵是心緣,心爲塵困;因緣和合,幻相方生——法藏《華嚴義海百門》

佛教經典詩句 篇3

1、“理謂理趣,道理廣也。性爲法性,心性深也。若窮其理趣,則盡其體性。今此經中,意趣體性皆窮究也,此借《周易》‘說卦’之言。”——澄觀《華嚴經疏》

2、“往復無際,動靜一源,含衆妙而有餘,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歟!”——澄觀《華嚴經疏》

3、“應感之事,是佛境界。不同於外,理不可請。內實常存,又何所謂耶?”——道生《大般涅槃經集解》

4、順理生心,名善。——道生

5、“到於彼岸本由正見。入邪見者則不到也。順在解邪,見理爲人也。既入其理,即爲彼岸,無復彼岸可到也”——道生《注維摩詰經》

6、以心相得解脫者,無垢在心。——道生《注維摩詰經》

7、萬法雖異,一如是同。——道生《妙法蓮華經疏》

8、善相者,涅槃惑滅,得本稱性。——道生《大涅槃經集解》

9、返迷歸極,歸極得本。——道生《大涅槃經集解》

10、佈施無相,度生無我。《金剛經》

11、揭諦揭諦。“50”其咒神力。滿虛空。遍十方。續三世。淨心持咒。無願不從。波羅揭諦。“51”其咒感應。無所不周。無有不備。無不具足。其道義無窮。波羅僧揭諦。“52”其咒畏力。能使諸魔鬼神。歸依頂禮而崇拜。侍從而無懈。菩提薩婆訶。“53”其咒咒力。使諸天王天神。及諸修羅。常侍護佑。無怠惰。至此終

12、即說咒曰。“49”佛口與心。及某甲等。若宣此咒。靈感靈速。猶如電磁波。

13、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48”如來大慈。說此神咒。解脫九類衆生。一切苦惱危難。

14、真實不虛。“47”佛無誑語。咒力靈感。無所不從。無不滿足。持咒人心願。

15、能除一切苦。“46”持咒人。求什麼。得什麼。甚至。求大涅槃。急得大涅槃。

16、是無等等咒。“45”其咒靈感。勝過諸咒威力。有人讀誦奉持。無不滿意。

17、是無上咒。“44”其咒功德。無有不遍不徹。無有不足之處。故名無上。

18、是大明咒。“43”其咒光明。滿十方。續三世。永無竭止。亦無間斷。與緩。

19、是大神咒。“42”其咒神通。超越諸咒之上。感應無邊。咒力無窮。而無盡。

20、故知者、所以也、本知也、所知也、此也、知道也。

21、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者、獲得也、得者、得道也。

22、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者、附和也、依者、追隨也、依者、追蹤也。

23、究竟者、追究也、原委也、畢竟也、追根到底也。

24、遠離顛倒夢想。“36”遠離顛倒夢想者、其真心、無有恐怖、之因而得、遠離顛倒夢想、之果也、遠離顛倒夢想者、因無我相、而得也、遠離顛倒夢想者、由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而成就也。集句。遠離顛倒夢想者、倘無諸塵妄想時、在不離、顛倒夢想中、已離盡、離絕矣。倘無顛倒夢想者、如來覺地也。

25、無有恐怖。“35”無有恐怖者、心無四相也、無有恐怖者、常覺無我、即無有恐怖也、無有恐怖者、果證無爲也、無有恐怖者、因無掛礙之體、而得無有恐怖、之用也、無有恐怖者、心明而性朗也、無有恐怖者、以智慧光、照破無明煩惱故、即無有恐怖也、無有恐怖者、肉身非我、本覺常明也“無有恐怖者、無妄想、是非相也”“無有恐怖者、無顛倒夢想、之謂也”“無有恐怖者、空五蘊、無六慾、之所成就也”、無有恐怖者、真心無相也。集句。無有恐怖者、因純而果熟、道隆而體安。

26、無掛礙故。“34”(一)無掛礙者、以般若光、照破無明煩惱故、即無掛礙故“無掛礙故、即得智慧之體”“其體、以智慧之光明、神力之妙用、照破“無明煩惱、而轉爲菩提薩埵”轉迷惑、而爲、大智慧、到覺地竟。(二)故者、依此也、故者、因此也。集句。無掛礙故、其心即得清涼、而灑脫、其真心清涼故、本性即妙湛、而精明、其妙識無爲、清淨而純潔。無掛礙故、是依無我相、之真心、而成就、無掛礙故、之實體。“無掛礙故、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神力、而成就、其體備之妙用”體備妙用者、本覺妙心、之大用也、體備者、是無上、大智慧、光明、普照三世、橫遍十方、無窮亦無盡也、體備者、其智慧、光明之體、無有不備、之處之宜也。

27、心無掛礙。“33”心無掛礙者、真心無相時、真心即無掛礙也、心無掛礙者、五蘊空、六慾無、真心清淨、即無掛礙、心無掛礙者、四大非我、本覺非無、其真心、本性、靈覺妙識、即無掛礙也、心無掛礙者、無有諸相、諸妄、亦無是非、顛倒夢想也“真心有何掛礙耶”。集句。心無掛礙者、以般若智慧光明、照破一切、塵勞妄想故、照破一切、無明煩惱故、其心無妄、即無塵、在無妄無塵中、真心即無掛礙。真心若無掛礙、即得、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實體也”。

28、依般若波羅蜜多故。“32”(一)依者、依靠也、依者、從也。(二)般若波羅蜜多者、智慧到彼岸也、般若波羅蜜多者、菩提薩埵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本覺真心、本性慧命也。(三)故者、因緣也、成就也。集句。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者、依靠本覺、無我、無相、智慧故、能在般若、無爲大道上、邁步前進、直至無爲、彼岸之終點、而常住、之地也。般若者、真心也、波羅蜜者、靈覺常住之所也。

29、菩提薩埵。“31”菩提薩埵者、是無上菩提也、菩提薩埵者、是智慧到彼岸也、菩提薩埵者、是悟徹證道也。集句。菩提薩埵之人、從無智亦無得、之妙因、經過以無所得故、之橋樑而至菩提薩埵、之故鄉、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道義、妙心之靈也。

30、以者、就是也、以者、爲也、以者、依靠、依賴也。

31、無苦集滅道。

32、亦無者、仍然不能也老死者、從少到老、直至於死也、人人“不可免也”。

33、乃至者、就是也、乃至者、甚至也。(二)無老死者、靈覺妙心、無老死也。非凡夫俗子、之所能也。老者、十歲老於週歲、三十老於二十、五十老於四十、甚至八十老於七十者、如是類推、從日至夜、從夜至日、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剎那剎那、無有不是老死、之前景。從少至老、從老到死者、人人難免也。集句。乃至無老死者、三果之人、雖無變易老、無分段死、仍然難免於、一變易死也1、分段死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也2、變易死者、如蟒蛇脫皮、亦如禽類換羽之時也。是故、三果之人、於二死中、已了脫一死也。乃至無老死者、非佛莫可能也、非佛莫可至也。倘能空五蘊、無六慾之人者、方能免於、不徹之老死也、不徹者、仍有一變易死也。非至兜率、而歸覺地、方能、無老死盡也“何者”“倘能徹底放下”即無老

34、亦無無明盡。

35、無無明者、其真心、無有不明之處、無無明者、其本性妙識、與七支覺分、無不周到、無有不明之處所。無無明者、其心光滿足、無有不遍、無有不透、不徹之處也、無無明者、本覺大智慧光、無窮無盡、無有竭止也。集句。無無明者、在在處處放無礙慧光也、本覺妙用之光明、無可衡量、無可比喻、是名、無無明也。“倘若識心不無、五蘊六慾不空者、而非無無明也、而是無明也。”參。

36、乃至無意識界者、是從眼界、直至意識界也、直至者、越過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而到意識界也。越過者、是舍繁從略也、合稱爲、無眼、耳、鼻、舌、身、意識、界也。六界皆無者、即五蘊空、六塵無、八識樂無我、無相亦無界、其常樂我淨、亦無窮也。集句。乃至無意識界者、界界弗能縛我真心也、真心無縛、無染亦無住、其真心無相、無相真心、其有光明、遍十方、而續三世、無際亦無竭、其妙用、自在、無可比也。爲乃至無意識界。

37、無眼界者、是眼所見之處、爲眼界。界者、所見處所。如在室中、則見室內、而不能觀於、室外者、以室爲界也。猶如觀彼之名爵而生慾望心、觀彼之財寶、而生見取心、如男觀女、女觀男、生戀愛心、如夫觀妻、妻觀夫、與觀子女、而生種種分別之心、皆名爲、眼界不無也。眼界、不無者、生死不可了也。集句。無眼界、而不是、眼不見者、是見而不深也、其意云何、所謂、有大德言。戲臺底下好參禪。餘再聯一句。舞廳裏面證法身。這兩句、未悟證者、弗可能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倘能、無眼界者、即證。

38、無色、聲、香、味、觸、法者、是六塵清淨也、六塵清淨者、覺者、知諸塵相、無常無我、如幻夢泡、如水上漚、如火中苗、是故覺者、無貪亦無染也。亦如眼之所見、轉瞬而變易、至終必無。如耳之所聞、即聞即無。倘能無相、即名無生其心、無生其心者、無生塵勞妄想、之心也。倘生塵勞妄想之心者、是生九類相執也。生九類相執者、其性偏於何類、死後必生何類。所謂根塵不無、其心生死不可了也、無根塵者、無染住心也。集句。無色、聲、香、味、觸、法者、在見聞知覺中、無生其心、無動其意、無生無動者、五蘊之中、無生諸妄之心、六慾之裏、無動金剛之性。倘如是、其大道成也。即名爲、無色聲香味觸法也。若無者、彼岸之人也。

39、無眼、耳、鼻、舌、身、意者、是六根清淨也、六根者、是父母所生、爲根本者、故名爲、六根也、清淨者1、眼所見2、耳所聞3、鼻所嗜4、舌所嘗、5身所觸、6、意所別。無生其心者、爲六根清淨也。如無生、貪愛心、無生選擇心、無生分別心、無生是非心、無生我相心者、而不是、不見、不聞、不知、不覺之心。是見無見相、聞無聞執、等等之心也。集句。無眼、耳、鼻、舌、身、意者。是所見、所聞、所識、所覺中、無染、亦無貪。無住、而住其心。

40、無受想行識者、與上句、是故空中無色、合成爲五蘊、五陰之意也。集句。上言、五蘊皆空、此言、無五蘊者、以其道義、而言之、無字、比空字、更進一步也、進者何、空字、含義以空已、然而、能空者、其性仍未湛也、此言無者、其性湛而潔也。其靈性、湛潔而活躍、其光明、而無有暗處。讀者、當深思之、其道義弗可違也、弗可拗也、當依賴無字、爲究竟也。究竟者何、學佛者、當無五蘊、五蘊無時、再進一步、進者何。無我相。行者、當悟證其義、倘無我相者、非佛亦弗可能也、所謂、般若中、以無我相、爲捷中之捷也、捷者何、喻電磁波也、其靈感妙應、速而無差也。倘能發心、必得其果、而證其道者、何也、以無、色、受、想、行、識、之心、而能、證其果、得其道者、與佛如也。

41、是故者、所以也、是故者、所謂也。

42、不增者、真心本性、靈識妙用、本來具足、而圓滿、不須再增、之義也、不增者、本覺本來、智慧與覺性、無不具足、無有不完整者、不須再增也。

43、不垢者、清淨無爲也、不垢者、無污染相也、不垢者、無貪瞋癡、欲愛妄、是非諸想相也、不垢者、無五蘊、六慾、之心相也。

44、不生者、不生其心、不生妄心也、不生者、不生諸法相也、不生者、本無生相、因妄而生、無妄即寂也。

45、是諸法者、如來所說、諸法也。是諸法者、世出世間、之法也、有爲無爲、諸法塵也、凡一舉一動、一止一默、以及、日常生活中、甚至、大便小解中、灑掃、除糞中、迎客、送賓中、一言、半句中、如是等等中、以慧眼觀、無不是法、無不是道、甚至、無有、一點一滴、而不是諸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