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蒹葭全文拼音

《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蒹葭全文拼音,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詩經蒹葭全文拼音

詩經蒹葭全文拼音

jiān jiā

蒹 葭

jiān jiā 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ūang

蒹 葭 蒼 蒼 , 白 露 爲 霜。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yī fāng

所 謂 伊 人,在 水 一 方。

sù huí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cháng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長;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yāng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央。

jiān jiā qī qī bái lù wèi xī

蒹 葭 萋 萋,白 露 未 晞。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méi

所 謂 伊 人, 在 水 之 湄。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jī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躋;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chí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坻。

jiān jiā 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蒹 葭 採 採, 白 露 未 已,

sǔo wèi yī rén zài shuǐ zhī sì

所 謂 伊 人, 在 水 之 涘。

sù húi cóng zhī dào zǔ qǐe yòu

溯 洄 從 之,道 阻 且 右;

sù yóu cóng zhī wǎn zài shuǐ zhōng zhǐ

溯 遊 從 之,宛 在 水 中 沚。

字詞釋義

1、蒹(jiān):沒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的蘆葦。

蒼蒼:鮮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義同。

2、蒼蒼: 茂盛的樣子

3、爲:凝結成。

4、所謂:所說的,此指所懷念的。

5、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6、一方:那一邊。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順流而下。

一說“洄”指彎曲的水道,“遊”指直流的水道。

8、從:追尋。

9、阻:險阻,(道路)難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幹。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13、躋(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灘

15、涘(sì):水邊。

16、右:迂迴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灘。

白話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追隨她的道路險阻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河水中央。

蘆葦悽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乾。

我那魂牽夢繞的人啊,她就在河水對岸。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坎坷又艱難。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小洲。

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啊,她就在河岸一邊。

逆流而上去追尋她,那道路彎曲又艱險。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作品賞析

選自《詩經—國風—秦風》。應是西周末年、東周初年作品。《蒹葭》是有關愛情詩篇。也可以深化理解爲一種可望不可及但依然苦苦求索的追求苦尋的精神象徵。

詩篇可分爲三節。每四句一節。首節描寫深秋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爲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哪裏呢?只知道在河水另外一邊。整個場景就停留在這樣一段,而後不停地閃回。充滿了藝術的短暫和瞬間重複的復調美。

後兩節只是對首節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節“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節“悽、唏、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節“採、已、渙、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節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節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讓人深刻體會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的結構。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爲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溫升高而融爲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延續。如此繁複推進,層層疊唱,充滿了吟唱性,旋律性,給詩歌增添無窮歌唱性和旋律美感,強化了詩歌的悽婉纏綿深厚情致。

整個詩意空幻虛泛,卻飽含着非常強烈的象徵意味。在將“伊人”理解爲情人、戀人這種淺表層的抒發人們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之外,我們也能夠深深體會到主人公所傳遞給我們的,人類所共同面對的一種宿命:那就是社會人生中所遭遇到的普遍命運, 所謂可望難即的境遇。我們可以將“所謂伊人”外化爲所追求的目標、事業成功、前途、理想,而在不斷求索中所遭遇到阻礙、迷惑、失落等等。

這也正是這篇詩歌能夠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會在這樣的追求—阻礙—惆悵的體驗中找到共鳴,找到感同身受的認同感。這樣的詩篇也就充滿了無窮的象徵意味和豐富的哲理寓意。

基本信息

《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曾被認爲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的。現代學者一般認爲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營造了一種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創作背景

此詩曾被認爲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的(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當是爲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說:“《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說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說紛歧,難以判定。”

詩經蒹葭教案

【課題】

《詩經·蒹葭》的藝術特點賞析

【課程類型】

基礎型課程

【教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複習《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複習《詩經》結構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爲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感到驕傲、自豪;並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複習一下作爲一箇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於《詩經》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後再點擊出答案,並加以總結。(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00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麼?

回答2 《詩經》“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後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賦”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爲“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常“風騷”並提,它們各指什麼?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爲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麼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蒹葭》選自《詩經》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蒹葭》,並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構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束,進行彙報發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介紹本小組結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於前面已經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爲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合已經學過的《詩經》結構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爲內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爲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悽迷的興味。

最後,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後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的綿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合下文的反覆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悽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了蒹葭悲悽肅殺的意象,爲後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合《詩經》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雲:“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裏?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並解釋。最後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佈置作業

1、繼續熟背《詩經·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詩經蒹葭教學反思

《蒹葭》是詩經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唯美而浪漫。但離孩子們比較遠,尤其是農村孩子更是缺乏基礎。孩子們都是喜歡唱歌的,而音樂又是萬能的溝通工具,所以我在導入就採用了這首詩歌的優美歌曲來引起學生學興趣,也能很好的營造詩歌中描繪的氛圍。孩子們有了學習慾望,自然就沒有了畏難情緒。

在整體感知中我採用自主學習的方式掃清字詞障礙,讓孩子們結合註釋疏通詩歌大意。因爲課本註釋很詳細,所以這個也不是很困難。在這一環節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導地位。在接來的環節中我依然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主導,一步步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的體會詩歌內涵與意境,盡我所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中的唯美與浪漫。在這裏我非常注重朗讀。詩歌教學就應該是以朗誦爲主,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過不斷地朗讀,讓學生細細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詩歌的藝術之美。在教學時我努力使學生通過有感情的不同形式的反覆朗讀來感受詩歌的情感美,來領略華夏民族的文化美。情景交融是詩歌慣用的手法,在這首詩裏景物描寫也很好的營造了唯美浪漫的氛圍,襯托傳達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失望悵惘痛苦的心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所以在體會詩歌意境時我從景物入手,循循善誘,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教學目標。只有把主人公放到既定的情境中,在幫助孩子們重現當時畫面時才能更好的體會詩中主人公的心境,所以我又一次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腦中浮現的畫面,讓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體會更深,意境自現。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亮點在於用歌曲來輔助學習詩歌,讓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形式的輔助下快樂輕鬆的學習了畏難的古詩詞。唱詩歌更容易記憶,也更容易理解,優美的旋律更增添了詩歌的美,讓人陶醉。這節課在音樂聲中開始,在音樂聲中結束。孩子們對詩歌有了更大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中背誦了整首詩歌。下課了,他們還不願離開,繼續跟着音樂哼唱着……

詩經蒹葭讀後感

前幾天上語文課學習了《蒹葭》一文,我深深的被詩中那幽遠又淒涼的情緒所吸引,並且產生了一些感觸。《蒹葭》是《詩經》中三百篇中的名篇,其傳唱非常的廣泛。詩全文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曦。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人用極爲簡短的幾句話,向人們描繪了一副意境極美且纏綿悱惻的感情。詩中的寥寥數語將金秋時季,河水之中蒹葭蒼蒼,河岸之上白露成霜,蕭瑟秋風的吹過使茫茫的秋水之上煙波萬狀,空中霧氣迷濛,遠方彎曲的河中小洲旁有位伊人在遠處處佇立。雖一水間隔,河道阻礙,伊人詩中可望而不可及,但有一位癡情的男子,卻不顧艱難險阻與漫漫長路,苦苦追尋那位佳人。他爲佳人的美好所沉醉而徘徊躊躇,但內心中追尋不到的痛苦卻不可言喻。每當他傷心欲絕即將放棄之時,伊人的身影又不斷的在眼前閃現,時遠時近,時隱時現,閃爍不定,使這位追求者欲找無方,欲罷不能。於是滿腔情思溢於文字之間。此詩讀來令人覺着情調淒涼,悲痛哀婉,意蘊無窮。

《蒹葭》的採用了起興的寫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興,展現一幅河上秋色圖,對詩中所抒寫的執着追求、可望難即的愛情,起到了很好的氣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這種手法使此詩具有了十分突顯的意境美和朦朧美。

意境美在於詩人營造了多重的意境,這幾重意境相互交織,重疊,構成了絢爛無比的世界。第一重,詩人爲追求伊人的如癡如醉,與蒼蒼的蒹葭,煙霧迷離的景色交融爲一體。彷彿這迷茫的煙水晨霧就是此時詩人的夢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難分難解。第二重,詩人追求伊人的綿綿情意與伊人彷彿還在,但尋覓是卻之無蹤影,這種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境界渾然爲一。如果不是彷彿還在,則詩人不會不斷追求,也正因爲若隱若現,總有一個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閃爍,纔不斷牽引着詩人熱烈的情思,不肯作罷。第三重,詩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與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渾然爲一。溯洄、溯游二詞的連續出現,表現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而此種焦急之情與可望而不可即,可見而不可求的境況相輔相成。

朦朧美是可意會但難以言傳的朦朧含蓄的美,在此詩中詩人未平鋪直敘自己的感情,而是通過景物中蒼蒼的蒹葭、茫茫的秋水來烘托寂寥、感傷的氣氛,藉此抒發自己失望惆悵的心情。詩中也從未寫自己的信念,卻從道阻且長還要溯游從之看出了詩人苦苦追求的決心。詩中許多意象都具有朦朧美。首先,秋水這一在詩中出現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朧悽迷的。再者,伊人也是一個朦朧不清的意象,其高潔令人心馳神往的美,在詩文中並沒有描寫,是從追求者那熾熱執着的感情、通過清露秋水的烘托出來的。

在詩中詩人對伊人的一廂情深使得詩人不斷追尋伊人,逆流而上,從此處而看詩人具有百折不饒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從《蒹葭》引申到現實中,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堅持。貴在堅持的道理並不難懂,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同志學習科學文化、鑽研理論,開始時決心很大,訂了計劃,列出了攻讀的書目和研究專題,可一碰到困難、挫折,就灰心動搖起來,往往半途而廢。原因就是缺乏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和障礙,有時還難免會遭到失敗。關鍵就在於要知難而進,不因失敗而灰心、失望。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說過:偉大的事業是根源於堅韌不拔地工作,以全副的精神去從事,不避艱苦。有了這種不避艱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獲得真知。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就退縮,那麼,我們始終會敗給自己。就算能力秀有的地方比較的難,可是我們也不要認輸,只要堅持總會成功的。只要我們全身心的做一件事,相信這件事就會變得簡單。沒有誰的人生總會是一帆風順的,但要看每個人是如何面對這些困難,有的人選擇接受現實,而有的人卻選擇了逃避,智者會選擇前者,把失敗當成墊腳石踩在腳下,踩着它一步步走向成功。然而,堅持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有太多太多堅持的人,依舊到不了成功的彼岸。就比如,有的人跑100米需要30秒,所有人都在嘲笑他。可是當別人知道他曾經跑100米需要35秒時我們才發現,雖然他沒有成功,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至少他取得了進步。這在某種程度上依舊算是成功。於是,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都不可以輕言放棄,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們付出了心血,花費了時間,真真正正的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收穫,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堅持過,纔有可能推開成功的大門。成功貴在堅持。

讀完《蒹葭》,心中感觸頗多,不僅爲詩中重重疊疊的美感所陶醉更爲詩人爲追尋美麗的堅持與執着感動。於是將心中所想與所得敘述出來,日後便會時時刻刻將堅持二字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