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雎》的主旨

《關雎》是一首描寫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間情歌,它聲、情、文、義俱佳,是《詩詞經》三百篇之冠,《風》之始,說明古人對《關雎》的評價甚高。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雎》的主旨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關雎》的主旨

《關雎》的主旨 篇1

《關雎》中體現的那種符合禮樂文化的有節制有理性的男女戀情是當時理想婚姻的典範,在現代社會也依舊具有積極意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只稱爲《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奉爲經典,這才稱爲《詩經》。《詩經》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遺作,關於各詩的作者其人、其事、其時代、其社會以及作品中涉及的山川、地理、草木、鳥獸之名,我們大多陌生,難以考證。關於詩中的語言文字,隨着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有些與今不同,難以理解。至於每首詩的主旨,則更是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了。

《關雎》一詩是三百篇的開篇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詩經》中流傳最爲廣泛的作品。《關雎》一詩文字不多,全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荇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爲數不多的文字似乎沒有多少難理解之處,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古今學者大多認爲《關雎》不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故對其主旨多有論述,但所言頗有出入,言人人殊,大致可分爲以下幾個觀點:

一、頌詩說。漢代四家說《詩》者中,毛詩學派認爲《關雎》是頌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

《毛詩序》中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說:"《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二、刺詩說。齊魯韓三家則一致認爲《關雎》是篇"刺詩",是用來諷勸和提醒周康王不得貪於女色而要勤於政事的,"韓、齊、魯三家皆以爲康王政衰之詩,故司馬遷、劉向、揚雄、範譁並祖其說。

如《韓詩章句》曰:"詩人言雎鳩貞潔慎匹,以聲相求,隱蔽於無人之處。故人君退朝,入於私宮,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返宴處,體安志明。今時大人,內傾於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又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三、婚戀說。後世不少學者認爲《關雎》是婚戀詩。

如清方玉潤不認同"后妃之德"一說,他在《詩經原始》說道:"《小序》以爲'后妃之德',《集傳》又謂'宮人之詠大姒、文王'皆無確證。詩中亦無一語及宮闈,況文王、大姒耶?竊謂風者,皆採自民間者也,若君妃,則以頌體爲宜。"⑷因此他推斷"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者,故以爲房中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而無不宜焉。"聞一多也在《風詩類鈔》說:"《關雎》,女子採荇予河濱,君子見而悅之。"再比如在我們所熟悉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因讀毛詩第一章而惹動春情,這便與婚戀說的詩意暗合。甚至在今天,湘西土家族新婚猶歌《關雎》、《桃夭》等《周南》中的詩篇。⑸這些理解,無疑都認爲《關雎》是屬於"戀歌或婚禮之歌"的。

頌詩說和刺詩說都帶有政治色彩,強調詩歌的社會功用,有時不免牽強附會。而婚戀說則是強調語言本身的思想內容,雖可能更接近詩歌的原意,但也不免脫離了當時的文化背景。此外,還有學者認爲《關雎》是求賢詩,甚至還有人主張是描寫上古"野合"的歡愛情景。⑹如此種種,不一一論述。

儘管古往今來的衆多名家、學者對《關雎》的主旨說法各異,但我們卻可從中找出一個不變的關鍵詞,那就是婚姻倫理。頌詩說也好,刺詩說也好,婚戀說也好,無不與婚姻有關。《禮記昏義》中說"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中國自古就重視婚姻家庭,夫婦爲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爲基礎。婚姻的穩定,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在《關雎》一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提倡的那種戀愛和婚姻合乎當時的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婚戀狀態,這種婚姻倫理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具有極高價值。

總的來說,《關雎》體現出的婚姻倫理主要有如下這些特點:

首先,愛情是婚姻前奏,婚姻是戀愛目的。在《關雎》一詩中,愛情是婚姻的前奏,它所描寫的愛情自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古往今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沒有愛情的婚姻,釀成了一場場的悲劇。中國古代有封建的包辦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沒有選擇的自由,可能要到結婚當天才能見識到自己的新娘或新郎的廬山真面目,不管是否滿意都只好接受。此外,還有各種政治婚姻、企業聯姻等等,這些不以男女雙方的愛情爲基礎的婚姻釀成了不少悲劇,有時固然成就了家族、國家,但對男女雙方的傷害卻是極大。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說辭。比如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一切不以結婚爲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真正爲一個社會所贊同的愛情是最終指向婚姻的,負責任的愛情,而非某些男女之間的短暫邂逅和一時激情。

《關雎》以愛情開始以婚姻結尾,正是體現了這種極爲理想的婚戀觀。在詩中,君子盼望的是同淑女結成夫婦,而不僅僅是情侶。儒家最看重"修、齊、治、平"四個字,也就是要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與"齊家"之間,緊要之處是婚姻。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家庭,重視夫妻關係,但僅僅只做"相敬如賓"的教育和宣傳,還是不夠的。就好比《婚姻法》規定不能隨便離婚,離婚了要分割一半財產,但《婚姻法》並不能保證愛情不變、婚姻美好。更偉大的策略是要從情的角度來薰陶和感化。傳統《詩經》學,最妙的是一個"化"字。《關雎》給出了一個婚姻的美好藍圖,引導大家向這條路上走去。⑺   其次,《關雎》中的男女雙方是"君子"與"淑女",皆爲有德之人,這是愛情與美德的結合。"君子"一詞在古代是貴族男子的通稱,同時還兼指有道德的男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至於"窈窕淑女",毛傳把"窈窕"釋作"幽閒",從其字源意上考察,幽意爲隱微不明,窈意爲深遠不明,二字義同,用以指人,專謂其行止儀度寬閒從容。⑻朱熹在《詩集傳》中也認爲"窈窕,幽閒之意","淑,善也"。而在揚雄的《方言》中,亦有"秦晉之間,美心爲窈,美狀爲窕"之說。這就是說,"窈窕淑女"是兼有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關雎》中"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這裏的"君子"與"淑女"都追求內外兼修,內外皆美,注重美好德行的修爲,在此基礎上志同道合的"君子"和"淑女"纔是一對匹配的佳偶。由愛情與美德結合而成的婚姻必然是長久穩固且美滿的,不僅當時的人們歌頌這般的婚姻而心存嚮往,如今的我們也依然心嚮往之。

最後,《關雎》中的愛情是有節制性的愛情,符合禮儀。讀《關雎》,我們可以很明白的知道這是一個"君子"在追求心目中的"淑女"。然細讀全詩可以發現,雖寫"君子"追求"淑女",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男子"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情態。這樣的情態既真切地表現出男子對女子的深厚真摯的愛意,又不顯得激烈和衝動。沒有狂熱誓言,沒有攀牆折柳相約黃昏後,沒有火山爆發般的熱烈,卻有溪水潺潺般的溫柔,顯得平和而有分寸,體現出一種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

詩經時代正處於禮樂文化的建立興盛期,禮在當時處於統治地位。當《關雎》中的君子求淑女而不得後,在"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後,這樣的情慾最後訴諸於鐘鼓和琴瑟,而沒有逾越禮儀之外,符合禮樂文化。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上海博物館所購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中可見一斑:

第十簡:《關雎》之改,《漢廣》之知,《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綠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曰童而皆賢於其初者也。《關雎》以色喻於禮。

第十一簡:情愛也。《關雎》之改,則其思益矣。《木》之時,則以其祿也。《漢廣》之知,則知不可得也。

可見,這裏的關鍵詞是一個"改"字。"以色慾喻於禮"當是求之不得到依禮而求,這是改的過程,也是思想覺悟提高的過程,進而所謂"其思益矣"。⑾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思念美色,"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更思念美色,"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愈發思念美色。《禮記》中記載孔子的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本是人性的基本慾望,若不對此加以剋制,便會出現《孟子告子下》篇所說"東家牆而摟其處子"的非禮行爲,嚴重地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很崇尚《關雎》男主人公的做法,不是不再追求那位"窈窕淑女"了,而是他追求的方式改變了:"琴瑟友之",是準備以琴瑟去討得"窈窕淑女"的歡心,"鐘鼓樂之",是準備以鐘鼓去迎娶她。方式改變了,男主人公的行爲就符合儒家禮儀綱常的道德規範了。⑿由好色之天性出發,最終循禮以求,這也就是《大序》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由此不得不說,《關雎》之"改",實際是愛的哲學。

妙齡女子懷春,翩翩少年鍾情,這是人類情感中永恆的主題。《關雎》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同時,《關雎》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用文質彬彬的禮儀加以規範,使其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處於不同時代不同地位的後人往往各取所需,對《關雎》的主旨加以自己的理解並引申發揮,因而言人人殊。然而,《關雎》中所體現出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婚姻倫理,卻是社會各個層次人們的共同心聲和追求,是歷久彌新的。如今的社會,浮躁漸漸顯露,閃婚閃離成爲時尚,如此真摯而節制的愛情幾乎成了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品讀這兩千多年前的《關雎》,我們沉醉,我們沉思,對於這樣的理想婚姻,直到今天我們還未停止追尋。

《關雎》的主旨 篇2

《關雎》是《詩經·國風·周南》的第一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是一首流傳非常廣泛的詩,對詩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最淺鮮的分析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最近,我看了《毛詩正義》和《毛詩序》,覺得詩經《關雎》不僅僅是侷限於男女的愛情的描寫。這裏首先介紹一下《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就是《詩經》,《詩經》得以流傳要歸功於毛亨與毛萇這二個人,毛亨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對《詩經》進行系統的解釋,並且著有《毛詩正義》一書,後傳授給侄子毛萇。毛萇講解詩經,後來著有《毛詩》,先秦到西漢的一些儒家把《毛詩》的每一篇作了詳細解釋,所以叫《毛詩序》。《毛詩序》是我國詩歌理論的第一篇專論。概括了先秦以來儒家對於詩歌的若干重要認識,可以說是從先秦到西漢的.儒家詩論的總結。

《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都寫到了《關雎》這首詩。《毛詩正義》裏原文是:“《關雎》,后妃之德也”又有“作《關雎》詩者,言后妃之德也。《曲禮》曰:‘天子之妃曰後。’注云:‘後之言後也。’執理內事,在夫之後也。《釋詁》雲:‘妃,媲也。’言媲匹於夫也。天子之妻唯稱後耳。妃則上下通名,故以妃配後而言之。德者,得也,自得於身,人行之總名。此篇言后妃性行和諧,貞專化下,寤寐求賢,供奉職事,是后妃之德也。”。說明了這首詩是描寫周文王后妃的德行,而且詳細介紹了什麼是后妃。

《毛詩序》原文這樣寫道:“《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一段用白話解釋是:“《關雎》這首詩,詠歎的是后妃之德,爲《國風》的開篇,是有關勸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詩篇,所以用之於人民,用之於國家,供勸告教化之用。風,就是‘諷’,就是‘教’。‘諷’是委婉勸告以打動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詩,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裏是‘志’,發出來成爲優美的言語就是‘詩’。情感鼓盪在人心中,就會通過言語表達出來;如果言語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嗟嘆來表達;如果嗟嘆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如果歌唱不足以表達感情,就會情不自禁地通過手舞足蹈來表達。

通過以上《毛詩正義》和《毛詩序》中描寫看,詩經《關雎》不僅僅是簡單的描寫男女愛情的事情,而是歌頌周文王選擇后妃的描寫了。按照這樣線索,我們不妨用用白話對《關雎》的意思作些分析:

《關雎》這首詩大概可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詩的興起,也象記敘文一樣交代時間、地點、人物,詩是叫起興。第二部分是描寫君子求得淑女之想法,夢寐以求的急切心念。第三部分是描寫君子求得淑女以後的美滿夫妻生活。關關的鳥的叫聲,雎鳩是一種水上的鳥,後人稱呼爲魚鷹,據說這種鳥發情時候是躲起來,不讓別的動物看見,不象別的動物是公開追逐,在河之洲是說水中央或者水旁邊的一塊空地,雎鳩停在上面,窈窕是幽閒,嫺靜的意思,不是苗條。淑是賢惠善良的意思,逑是匹配的意思,這是說明周文王想得到賢惠善良的后妃,並且以雎鳩來比喻。窈窕淑女就是內心非常安祥,嫺靜,善良的女人。參差荇菜是不整齊的水草,左右是想方設法幫助的意思,流這裏意思同求,得到的意思。因爲,這荇菜是過去祭祀用的,誰可以向祖宗供奉這荇菜呢?只有窈窕淑女。如果德行不好的女子就不能採荇菜和參加祭祀活動。“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寫文王在深刻反思,想求得一位賢惠善良的后妃,日夜都在考慮,沉思,以致翻來覆去難以入睡,他是想用自己的真誠去求,不是自己慾望想求漂亮的女人,而是想得到一個能夠幫助自己治理國家大事的賢淑后妃。“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是描寫得到了荇菜可以採到的那樣的淑女,琴瑟是古代二種樂器,合在一起演奏聲音和諧,比喻夫妻之間的感情和諧,這裏比喻后妃和文王配合默契,就象琴瑟之音,中正平和,友之是握手相互幫助的意思。“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芼之是選擇拔取的意思,這句詩意思就是說后妃帶領其他女子,選擇採集到荇菜到宗廟去祭祀,由於后妃有德行,宗廟裏用鐘鼓樂器來讚美她的德行。

所以整篇詩來看,是周文王選擇后妃的故事,他得到一位賢淑后妃來幫助治理國家大事和管理家庭,培養子女,也是給當時全國老百姓的一個擇偶的標準,確實周朝興旺800年,這同周文王的治理分不開。所以到了春秋戰國亂世,孔子非常痛心,就是希望恢復周禮,繼承周朝文化。一個家庭的妻子也好,一個國家的后妃也好,因爲一個女人一生影響着二個男人,即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子女,從這樣角度分析,詩經中《關雎》確實不是簡單地描寫一般男女愛情的追求。